阅读1
拉登被击毙之谜解析
□李伟(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
本·拉登被美国海豹突击队击毙已过去几个月了,但仍有许多疑问并未得到解答。对此事件,美别有用心地释放一些有利于己的言论,或借此问题向巴基斯坦施压,或夸大突袭能力达到威慑效果,或发布真伪难辨的信息误导,为美战略调整服务。客观分析击毙本·拉登中的一些未解之谜,有助于认清一些事情的本来面目。
一、本·拉登的藏身之谜
本·拉登被美军击毙于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以北60公里处的阿伯塔巴德,确实让世人感到有些意外。可以这样说,如果本·拉登是在巴基斯坦部落区或阿富汗山区被打死,才符合人们的正常思维方式。因此,巴基斯坦对本·拉登藏身此地事先知不知晓?巴政府或军方或情报部门有没有帮助本·拉登?显然成为人们“合理”的怀疑对象,这也成为击毙本·拉登事件中的最大一个未解之谜。
美追捕本·拉登过程分析。早在1993年,纽约世贸大楼第一次被炸后,美就盯上了本·拉登。1996年初,美中情局成立专门追捕本·拉登的专案组,代号“亚力克情报站”。1997年,该专案组确立了由阿富汗雇佣军绑架本·拉登的计划。1998年8月,中情局情报证实,本·拉登正在阿富汗霍斯特一处训练营开会,时任总统克林顿下令向该营地发射巡航导弹。2005年,因多年追杀本·拉登无果,该专案组解散。
2001年9月,时任总统布什授权中情局在全球追杀本·拉登。2001年11月,美正式发出全球通缉令,悬赏2500万美元捉拿本·拉登。2001年,美大兵压境阿富汗的同时,派出三角洲特种部队,展开清除本·拉登的专门行动。在阿富汗“北方联盟”配合下,三角洲特种部队进入阿富汗山区,搜寻本·拉登。2001年11月,依靠监听“基地”无线电通讯和其他情报来源,中情局认为本·拉登很可能藏匿于托拉博拉山区。美国防部随即派出50人的三角洲特种部队展开全面搜索。2002年,中情局在阿富汗成立一支3000名阿富汗人组成的准军事力量——“反恐追捕队”,潜入巴部落区。2004年10月,布什总统下达命令,驻阿富汗中情局战地情报站与特种部队联合成立专门追捕本·拉登的特种单位——联合特种作战司令部。2005年7月,布什签署“总统行政令”,授权该司令部“尚方宝剑”,使它集“情报搜集”、“直接斩杀”、“协调作战”等大权于一身。奥巴马上台后,视追捕本·拉登为“第一要务”。与布什时期相比,美将更多资源用于追捕本·拉登。
但从1993年至2011年的长达18年的时间里,既没有抓到,也没有打死本·拉登。这充分说明,人们的习惯性思维在起作用。一方面,本·拉登所有视频讲话的背景都是山区。因此,本·拉登的藏身之地也“被锁定”在荒郊野外。那么除了阿富汗的南部,就是巴基斯坦的部落区了。当然,美国也考虑其他国家的山区。由此,美除了在南亚追杀本·拉登外,还派情报人员与特种部队到也门与索马里等地寻找本·拉登。另一方面,拥有世界最强情报能力的美国,在展开击毙本·拉登行动前,也未能完全肯定本·拉登就在阿伯塔巴德这幢建筑物里。
巴方隐藏本·拉登可以说有百害无一利。虽然对美国人来说,击毙本·拉登可报“9·11”的“一箭之仇”,可提高“民族凝聚力”。但对于巴基斯坦来说,美、巴反恐合作的根本点在于阿富汗战争,以及阿富汗的稳定。加之,巴日益深受恐怖主义的困扰,特别是与“基地”关系密切的“巴基斯坦塔利班”的威胁。如果说,巴有意藏匿本·拉登,那么就与巴面临的这种安全困境相矛盾,也将使巴在国际上陷于被动,这是任何有政治头脑的政府都不会为之的。美、巴反恐合作中,巴提供了一切可以提供的便利:向美提供反恐情报;允许美大量情报人员与特种部队在巴境内活动;默许美无人机在巴境内的打击行动,并提供起降的空军基地等。而美国方面虽口口声声要与巴加强反恐合作,但涉及任何敏感情报都不与巴分享,这也包括与本·拉登相关的情报。
那么,美击毙本·拉登后,包括奥巴马在内的美官员几乎异口同声,或明或暗地指责巴政府庇护本·拉登,有着深刻的战略意图:一是击毙本·拉登肯定会招致恐怖分子的激烈报复。因此,美在指责巴的同时,又感谢巴“提供的本·拉登藏身的情报”。美此举可陷巴为恐怖报复的首要目标;二是美从阿富汗撤军前夕来此一着,使巴面临更大压力,使其不能不跟美走,服务于美在南亚的战略;三是推卸责任。美在国际上造成“越反越恐”的局面,两场“反恐战争”仍无一场取得根本性的胜利。在此状态下,把巴基斯坦拉出来作为“替罪羊”也是美战略意图之一。
二、美获得本·拉登藏身之地的情报之谜
对于美如何得到本·拉登藏身之地的情报,媒体上众说纷纭,美官方更是遮遮掩掩。实际上,美获取相关本·拉登的关键情报,来自这个标榜“民主、自由”国家所实施的酷刑,这当然是经常指责别国侵犯人权的美国不愿多说的。
酷刑审讯,获得相关本·拉登的情报片断。2002年,美中情局通过酷刑审讯“基地”成员得知本·拉登有一个假名为“科威特”的贴身信使。2003年,美逮捕“9·11”策划者之一的哈立德·谢赫·穆罕默德。在经受183次“水刑”后,哈立德承认认识“科威特”。2004年,“基地”骨干成员哈桑·古勒在伊拉克被捕后,招供“科威特”是“基地”重要人物,与阿布·法拉杰·利比关系密切。2005年,美军抓获“基地”三号人物利比,但利比否认“科威特”是信使。美情报人员因此认为,利比和哈立德有意保护“科威特”,说明“科威特”非常重要。
“维基解密”证实美使用酷刑获取情报。2011年4月25日,“维基解密”公布关塔那摩美军审讯文件,受到酷刑的被押嫌犯向美提供一些关于“科威特”的情报片段,包括:他为本·拉登及其家人寻找庇护地;有时与本·拉登一同行动。美逮捕的“第20名劫机嫌犯”卡特哈尼告诉审讯者,“科威特”曾培训他使用电脑,曾在喀布尔“基地”新闻中心工作,在阿富汗托拉博拉山区时就与本·拉登在一起。美为撬开卡特哈尼的嘴巴,也是“绞尽脑汁”,施以“栓狗链”等“羞辱性”刑罚。
电话监听得到关键情报。美中情局随后展开“田野调查”,得知“科威特”国籍为巴基斯坦,并弄清其姓——艾赫迈德。美情报人员伪装成艾赫迈德的亲属对该姓人员进行逐一排查。通过对其家族电话和电邮监控,美情报部门终于获得“科威特”真名——艾布·艾赫迈德,并得知他与其兄弟一同为本·拉登工作。2010年8月下旬,艾赫迈德与一名已被中情局监控的人通话暴露行踪。在白沙瓦附近,一名中情局雇用的巴籍情报员记下艾赫迈德驾驶的白色铃木旅行车车牌。之后经过数周监视,美情报机构终于发现,艾赫迈德居住地是位于伊斯兰堡北部小城阿伯塔巴德的一栋建筑里。
美情报机构最终找到信使住所。美情报人员在观察该建筑后认为,很可能有“高价值目标”居住其中。该建筑2005年建造,位于市郊一条狭窄的土路末端,大小约为该区域其他房屋的8倍,造价约25万美元,房主为阿富汗人。该建筑主体是一栋三层高楼房,临街窗户很少,没有接通电话或互联网。房屋四周被约4米高的混凝土墙包围,围墙上有带刺铁丝网,配有监控摄像头、两个限制出入的保安闸等安全措施。附近居民透露,屋内居民从不步行上街,院内时常驶出铃木旅行车或三菱帕杰罗。本·拉登被击毙后,其妻子向巴方透露,本·拉登在该房屋内居住超过5年。
由此可见,美并不像其所声称的那样是一个尊重“民主与人权”的国家。美在关塔那摩、欧洲、伊拉克和阿富汗等地设立黑狱,肆意使用酷刑。充分说明美只不过是一个只要求别国尊重“民主与人权”,而为本国利益可以无所不用其极的伪民主国家。
三、美海豹突击队之谜
击毙本·拉登使海豹突击队名声大噪,各种吹捧之辞不绝于耳,甚至有些媒体称,中、俄突击队与海豹突击队无法相比。对于这种以一次突袭事件作为评判一个国家特种部队的做法,美则是默不做声,任凭媒体不断夸大美特种作战能力,以达到特种打击的威慑目的。
美特种部队众多,海、陆、空各有其具特色的特种作战部队。第一次海湾战争后,美着重今后战争中的特种作战能力,五角大楼已将特种部队列入战略部队序列,并赋予其特殊地位。目前,美在世界73个国家里有特种部队活动。虽然美特种部队拥有世界上最好的科技装备与资源,但美特种部队也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战无不胜。1978年伊朗人质解救行动的失败,1993年在索马里的“黑鹰坠落”,既反映出美特种部队自身的问题,也可看到特种部队不敌索马里只有落后装备的反政府武装的案例。
此次击毙本·拉登大出风头的“海豹”(SEAL)是美军三栖突击队的别名,SEAL取SEA(海)、AIR(空)、LAND(陆)之意。突击队正式成立于1962年,前身是美海军水下爆破队,到1988年时已经扩大到两个战斗群,共有7个中队,人数约1600人。海豹突击队现已成为美实施低强度战争、应付突发事件的杀手。海豹突击队由潜水队员、伞兵和陆战突击队员组成,是海军特种部队的主体力量。海豹队员以两人为一组,最多不超过16个人的作战排进行训练和执行任务,其中以8人以下的作战班最为普遍,所执行的任务大都属于“绝密”范畴。海豹突击队拥有“蛙人输送艇”、“蛙人武器系统”等水下武器装备,配备有先进的微型装甲艇和气垫船、MH-60“黑鹰”和SH-60“海鹰”直升机。这支部队还负责训练海豚和海狮执行特种任务。对水上渗透而言,海豹小组使用黄道F-470橡皮艇,可乘载7名人员。动力是舷外马达,它们都非常低小且难以发现。其他船艇包括11米的玻璃纤维海狐特种战斗艇,以供高速海岸袭击。在远距离水中移动方面,海豹小组使用潜水运送载具:MK6携带4名潜水员,MK9搭载2名。1989年12月,美入侵巴拿马,巴前政府首脑兼国防军司令诺列加的外逃座机被击落;1991年9月,海地武装部队总司令塞德拉斯发动政变,前总统阿里斯蒂德被救出等,都是海豹突击队 “杰作”。
但就此次击毙本·拉登的行动而言,并不能显示海豹突击队有什么过人之处:首先,本·拉登在阿伯塔巴德的住所只不过是一个稍大一些的民宅而已,并不是布满武装人员与重武器的堡垒;其次,本·拉登住处只有一件AK47与一把手枪,而且屋内人员几乎没有抵抗;最后,行动中美吹嘘最为先进的黑鹰直升机再次坠落。因此,夸大海豹突击队的能力,无非是为了强调美特种作战与定点清除的威慑能力而已。而事实上,其他国家特种部队,无论是能力上,还是装备上,以及作战技能上,并不比美国特种部队差。
四、所谓最先进的“隐形”黑鹰直升机之谜
此次击毙本·拉登美中不足的是,一架参与行动的黑鹰直升机因机械故障坠毁在现场。当然,这并不是黑鹰直升机的第一次坠落,早在1978年的德黑兰人质事件,以及1993年索马里特种行动中,黑鹰直升机不是因故障自行坠落,就是被不那么先进的武器击落。对于坠落的直升机,美军按惯例当场炸毁。按说关于黑鹰直升机的事也就到此为止,但不久媒体就开始热炒起来,声称黑鹰直升机是美最先进的“隐形”直升机,并臆测中国将向巴基斯坦要直升机的残骸碎片;美也借机发威,美议员访问巴基斯坦的所谓首要议题就是要求巴交出残骸。事实果真如此吗?认真分析一下便可得知真相。
黑鹰直升机分几个型号,UH-60A是最早的美陆军版“黑鹰”,除机组4人外最多可装载11名乘员,配备T-700-GE-700引擎。航程为600公里,在外挂架上吊挂两个870升油箱可达1630公里,如果挂两个870升油箱和两个1703升油箱则可达2220公里。MH-60是黑鹰的特战型号,主要作用是运载特种部队执行渗透、补给等特殊任务,并且为这些部队提供火力支援,MH-60K是用于执行特战任务的主力型号。MH-60K在MH-60L的基础上研制,除了空中加油探管、排气管红外线抑制、箔条/红外干扰弹发射器外,还增加了许多装置:增加了AN/AAQ-16B前视红外线回转座,为了增强贴地飞行能力,MH-60K装备了一具高精度雷达高度表和得州仪表生产的AN/APQ-174地形回避/跟踪雷达。机上采用了IBM公司制造的继承通信、导航系统。机上的防卫系统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设有AN/AAR-47导弹靠近警告装置、AN/AVR-3激光照射警告装置、AN/APR-39A和AN/APR-44雷达警告装置等等。该机的每扇侧门上都装有一挺12.7毫米航空机枪,除此之外,MH-60K还可以加装毒刺空空导弹和海尔法反坦克导弹。首架MH-60K早在1990年8月就成功首飞,1992年开始进入小批量生产,该机在阿富汗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从以上数据便可得知,这在武装直升机家族中并不是最先进的。而媒体炒作的“隐形”概念更是一种弥天大谎,欺骗普通百姓。我们知道,飞行器的所谓“隐形”是针对雷达而言,而雷达监测范围却是中高空飞行器,也就是说任何飞行器只要能够低空飞行,都可以躲避雷达,达到“隐形”效果。直升机本身就是一种低空飞行器,不在雷达探测范围,因此也就没有“隐形”概念可言。对于作战直升机而言,噪音才是最大的敌人,因此直升机的降噪才是技术的关键。
由此可见,一些媒体炒作所谓“隐形”直升机,无非是进一步美化美国的军事技术,维护美霸权;而将中国牵扯进来,其用心是要诬蔑中国窃取别国先进技术,为所谓“中国威胁论”“添砖添瓦”而已。
阅读2
拉登后国际反恐斗争形势
□邓晓艳(中亚区域发展研究中心)
击毙本·拉登,对于国际反恐斗争来说,是一个重大成果。可以说,本·拉登之死重创了以“基地”为核心的国际恐怖势力;在一定时期内,造成“基地”内部的混乱。但与此同时,也应看到,本·拉登之死并不代表“基地”的土崩瓦解,也不代表国际反恐斗争的结束,或者说可以松懈。甚至在一定时期内,国际社会面临恐怖主义势力的激烈报复。因此,国际反恐斗争的前景仍不容乐观,加强国际合作仍是反恐的重要必经之路。
一、击毙拉登并不能从根本上遏制国际恐怖主义的发展势头
“9·11”后,“基地”已基本形成分散化、网络化的组织形态,分支组织独立策划、组织、实施恐怖袭击能力不断增强。一是“基地”分支的崛起基本成形。“基地”各大分支机构仅在“精神上效忠拉登”,均“拥有独立的领导结构、活动空间和作战体系”。加之与“基地”相关的恐怖组织有着自身活动的基础与空间,在浓厚的宗教与民族氛围下难以有效打击。因此,仅击毙本·拉登,难以有效削弱“基地”及其相关恐怖网络策划或发动恐怖袭击的能力。本·拉登被击毙后,在为本·拉登复仇的浪潮下,南亚、中东地区恐怖袭击事件呈现大幅上升态势。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二季度,发生在南亚与中东的恐怖袭击数量,分别比今年第一季度上升了66.67%和123.21%。二是“基地”新生代“事实上已经崛起”。如同蚯蚓一样,以“基地”为核心的国际恐怖势力再生能力很强。虽然不断有老的恐怖组织头目被击毙或被抓获,但新生的恐怖头目很快就取而代之。2010年11月,本·拉登被击毙前,就已任命赛义夫·阿尔·阿德尔担任袭击西方国家的行动总指挥和三号头目。再如安瓦尔·奥拉基,以及新出现的“巴基斯坦伊斯兰圣战运动”领导人卡什米里等。因此,无论是在南亚“基地”总部,还是在“基地”分支组织中,都不断有新生代恐怖头目出现。这些年青一代恐怖分子标志着“基地”的“新一代领导核心”开始“挑大梁”。目前,“基地”新生代领导人年龄多在30岁左右、年富力强,深受“圣战”思想影响,行为更趋极端。
与此同时,“基地”各大分支机构“羽翼渐丰”,“基地”同盟更加活跃。2006年前后,不少极端与恐怖组织加入“基地”网络,打着“基地”旗号扩充实力,如今均能“独当一面”。一是“阿拉伯半岛基地分支”以也门为中心营建暴恐基地,被美国视为头号恐怖威胁的安瓦尔·奥拉基大有取代本·拉登之势。今年5月28日,“阿拉伯半岛基地分支”发表声明,宣称已占领也门南部阿比扬省省会津吉巴尔市,并宣布该市为“基地”在也门南部建立的“伊斯兰酋长国”的首都。此后,阿比扬省的几乎所有地区都已被“基地”占领。6月1日,也门政府官员和当地居民证实,“阿拉伯半岛基地分支”占领了也门东南部舍卜瓦省的阿赞市。舍卜瓦省一名政府官员说,“基地”武装分子与政府军激战后,占领了舍卜瓦省阿赞市的全部地区。武装分子还宣称阿赞市成为“伊斯兰酋长国”的“领土”。二是“伊斯兰马格里布基地组织”实力增强,借中东动荡之势,大肆向突尼斯、利比亚等国渗透,抢军火、囤武器,加紧编织伸向欧美的恐怖网络。今年4月23日,马里安全机构称,“伊斯兰马格里布基地组织”已在马里靠近毛里塔尼亚边界地区建立一个营地,准备对毛里塔尼亚发动袭击。6月2日,阿尔及利亚主管非洲和北非事务的部长梅萨海尔表示,近期该国境内发生了一些袭击事件,这些袭击的发生“不是偶然的”,而是“伊斯兰马格里布基地组织”从利比亚获得了武器的结果。梅萨海尔认为,利比亚现在就像一个“露天的军火仓库”,那些“尖端武器”从利比亚流入“基地”活跃地区,使得“伊斯兰马格里布基地组织”能在非洲地区进一步扩张。三是“巴塔”与“阿塔”暴力活动有增无减。“巴塔”二号人物称要继续为本·拉登复仇。今年6月27日,巴基斯坦塔利班二号人物瓦利·拉赫曼发表视频讲话称,为了给被美军击毙的本·拉登复仇,该组织将向美、英、法等国境内的10个目标发动袭击。拉赫曼威胁说:“你们很快就会看到我们对美国和其他北约国家发动的袭击,我们在欧洲的首要目标是英国和法国。”拉赫曼思维清晰,善于策划恐怖袭击。阿富汗塔利班宣布发动“春季攻势”。今年4月30日,阿富汗塔利班武装发表声明,宣布5月1日起发动春季攻势。声明说,“我们宣布发起名为‘巴达尔’的春季军事行动,针对美国人和他们的盟友。行动目标集中在外国入侵者位于(阿富汗)国内的军事中心、集会场所、空军基地、军火库、后勤补给车队。”声明明言,攻势涉及自杀式爆炸袭击。四是索马里恐怖势力与海盗出现联手趋势。今年2月23日,据英国《泰晤士报》网站报道,海盗与和“基地”有联系的恐怖分子“达成协议”。报道称,索马里海盗已经与当地的伊斯兰好战分子达成了价值上千万美元的协议,让后者参与未来的赎金分红,以换取在索马里青年党所控制的哈拉代雷港的停泊。与“基地”有联系的青年党释放关押的海盗头目,对该协议给予了确认。这一协议可能会使航运业的保险资金源源不断注入与“基地”关系密切的恐怖组织。与此同时,索马里恐怖势力对周边的威胁进一步显现。此外,“伊拉克基地分支”在美撤军后“出现反弹”,新任头目贝克·库拉西2010年策划2000多起恐袭行动,创历史新高。
二、“后拉登时代”的“基地”核心架构初现端倪,美等西方国家仍是恐怖袭击的主要目标
今年6月16日,“基地”发表声明称,已任命原“基地”二号人物、埃及人艾曼·扎瓦希里为新的领导人。“基地”在一家伊斯兰主义网站上宣布:“在新领导人扎瓦希里的领导下,‘基地’将继续对美国和以色列进行圣战。”同时,巴基斯坦塔利班宣布支持扎瓦希里接替本·拉登出任“一把手”。巴基斯坦塔利班发言人伊赫萨努拉·伊赫桑说,扎瓦希里成为“基地”头号人物将促使“巴塔”向西方国家目标发动更多袭击。巴基斯坦塔利班与“基地”、阿富汗塔利班等其他武装组织关系密切,声称制造巴基斯坦境内最近几年多起自杀式爆炸袭击和其他形式恐怖袭击。
从本·拉登被击毙后“基地”动向看,美等西方国家仍是恐怖袭击的主要目标。今年6月8日,扎瓦希里发布一段长达28分钟的视频讲话,发誓继续对抗西方的“圣战”外,还警告美国会为杀死本·拉登而“感到后悔”。这是扎瓦希里在本·拉登死后首次公开讲话。扎瓦希里说:“我们将继续圣战之路,直到将入侵者赶出穆斯林的土地。”他表示,本·拉登无论在生前还是死后都会对美形成威胁,并称自己将为破坏美国的安全做出必要的牺牲。6月17日,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报道,“基地”公布了一份暗杀名单,号召恐怖分子以名单上人员为袭击目标。名单中包括40人的名字,包括政治领导人、美国智库成员、华尔街精英以及与军方相关的商业人士,其中26人附有照片以及其电话和家庭住址。美国政府担心,该名单会被其他恐怖组织分享。最让人担心的是袭击对象的信息如此详细,一名前国土安全主管说,“你不知道这些威胁是否将奏效,尤其是受到该网站启发的单独袭击者。”
三、美进一步加强本土与国际反恐
虽然美在国际上不断击毙恐怖组织头目与骨干分子,但美面临的恐怖威胁一直居高不下。这种恐怖威胁不仅来自“基地”,也来自其他恐怖组织;美不仅面临境外的恐怖威胁,也面临本土的恐怖威胁。因此,美继续加大本土反恐措施的同时,也强化国际反恐行动。今年6月29日,美政府公布新的国家反恐战略,将反恐重心定位在打击“基地”以及防止本土恐怖分子威胁国土安全上。具体措施包括:通过提升和加强防护措施减少国土安全的薄弱环节;在全球各地打击“基地”;降低“基地”领导层的能力;消灭“基地”的安全港;反击“基地”的意识形态;切断“基地”的经济来源、后勤支持及网上联络,以及确保“基地”不会获得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在国内反恐方面:一是宣布实行新的恐怖警戒体系。今年4月20日,美国土安全部宣布实施新的两级恐怖警戒体系。新体系包含“升级威胁”和“迫切威胁”,分别代表存在“可靠的恐怖威胁”和存在“可靠、明确、紧迫的恐怖威胁”。二是鼓励民众积极参与反恐斗争。4月25日,美国土安全部部长珍妮特·纳波利塔诺宣布,把旨在鼓励民众参与反恐行动的“如果你看到什么,你就说”活动扩大到包括洛杉矶港在内的整个洛杉矶地区,希望民众扮演更积极的反恐角色。三是推出个人局部化警示网络。5月10日,美宣布推出“个人局部化警示网络”的系统。这种系统能让手机使用者免费收到YFW7V41lHoxMdsNJ9gNWqx0BXyOoRx+ILbKVzZ3kztI=有关紧迫安全威胁的警告。发出的警告将通过手机基站而局部化。如果有恐怖袭击的威胁,该地区每一个有手机的人都能得到警告以及该怎么做的信息。四是通过延长《爱国者法》决议。5月23日,美参众两院以绝大多数赞成票通过《爱国者法》中的三个规定允许当局使用“机动式窃听”,并执行法庭命令的商业记录搜查,以及对可能在袭击策划中单独行动的外国公民进行监视。
在国际反恐方面:一是高价悬赏巴基斯坦恐怖头目。今年4月6日,美国务院宣布悬赏500万美元搜集巴基斯坦恐怖组织领导人卡什米里的消息。2010年,美财政部将卡什米里列为“特定的全球恐怖分子”,将“伊斯兰圣战运动”列为“外国恐怖组织”。二是将两个组织列为“国际恐怖组织”。5月,美政府表示,根据美国有关法律,决定将巴勒斯坦“伊斯兰军”与俄罗斯“高加索酋长国”列入恐怖组织名单,并将对其进行打击。三是进一步加强在也门的秘密反恐行动。6月9日,美媒体报道说,美政府在也门境内秘密展开反恐军事行动。目前美在也门的反恐军事行动由五角大楼下属的特种部队作战司令部直接指挥,同时与美中情局密切合作,中情局设在也门首都萨那的多个监听小组负责确定打击目标。四是在海湾建立反恐空军基地。6月15日,有媒体报道称,美中情局正在波斯湾修建一个秘密空军基地,以便使用无人机打击也门的激进分子。一名美国匿名官员称,这个空军基地至少还需要8个月才能完工,而且可能面临后勤补给的困难。美官员说,建造这个中情局空军基地显示,奥巴马政府认为武装无人机是打击恐怖分子目标的重要武器。
四、滋生恐怖主义的土壤没有改变,国际反恐斗争仍任重道远
首先,恐怖主义的产生、发展与蔓延并不是由某个人或某几个人所决定的,它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历史、宗教、民族、文化以及现实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矛盾与冲突的因素。可以说,“定点清除”并不能解决中东的“巴以冲突”;无人机袭击与北约军事打击利比亚也难以舒缓西方国家与阿拉伯世界的矛盾;“颜色革命”改变不了南北发展的不平衡;以美等西方国家为主导的国际关系仍存在很多不公正、不民主的问题;如此等等。可以看到,当前导致恐怖主义产生的深层次的矛盾与问题并未得到缓解,孳生恐怖主义的“土壤”仍很“肥沃”。因此,国际反恐应重视解决恐怖主义的根源问题。其次,当今世界各国构成威胁的恐怖主义势力形形色色,每个地区、每个国家面临的恐怖威胁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有些恐怖势力主要是针对某个国家发动恐怖袭击;有些主要针对一个地区的几个国家发动恐怖袭击;有些则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发动恐怖袭击。这些恐怖势力中,有些相互联系、相互支持,有些则主要是以独立形式活动。无论如何,这些打着不同旗号与借口的恐怖势力,对国际社会的和平、稳定与发展构成重大威胁。因此,国际反恐应是全面反恐,而不是仅仅从少数国家利益考虑的反恐。最后,长期以来,国际反恐之所以难以取得根本性的成果,最根本的问题在于一些国家的反恐战略背离了整个国际社会的利益。“9·11”后,美抛弃联合国的“单边军事反恐”,反恐的双重标准,实质上走的是一条“借反恐加速谋取全球霸权”之路,结果出现了恐怖分子“越打越多”的现象,使这个世界越来越不安宁。因此,在为击毙本·拉登感到庆幸的同时,今后国际反恐必须回归到正确的轨道上来:重视并充分发挥联合国在国际反恐上的主导地位与作用;重视解决产生恐怖主义的根源问题,反恐必须标本兼治;重视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更加全面地加强国际反恐合作。只有这样,才是解决恐怖主义的根本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