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圆满的“完美人臣”

2011-12-31 00:00:00王凤翔
领导文萃 2011年21期


  “中唐第一名臣”郭子仪历仕唐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宗四朝,他一生戎马,功勋卓著,长期执掌兵权。他八子七婿皆朝廷重官。郭子仪八十有五寿终正寝,欧阳修在《新唐书》中赞他“人臣之道无缺”,后人称他福禄寿考兼备。
  古往今来,多少文臣武将欲求其一而不可得,为何郭子仪能创造如此令人艳羡的奇迹?他是怎样做到功德圆满的“完美人臣”的?
  一双好慧眼
  大多数人只知郭子仪之功,却鲜有人知道他的识人举贤,公而忘私。郭子仪在长年的统兵生涯中,发现并提拔了诸如李光弼、仆固怀恩、李怀光等名将,他们个个独当一面,战功显赫。郭子仪在选人用人上,曾被晚清名臣曾国藩誉为“公而忘私第一人”。郭子仪识人能以大局为重,不妒贤嫉能。在他推荐李光弼的事上表现得最为明显。
  同为中唐名将的郭子仪、李光弼,曾在朔方节度使安思顺麾下任职。二人才能相当,因而有些互不服气。虽然经常相遇军中,但只是四目相视,并不互相交谈。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升任朔方节度使,位居李光弼之上。李光弼心中不安,就想调到别的军中。这时朝廷要郭子仪挑选一位得力大将,主持对河北的战事。郭子仪知道李光弼是不可多得的将才,主动推荐了李光弼。李光弼却认为郭子仪是借刀杀人。郭子仪找到李光弼说:“现在国难当头,需要我们同心同德,共赴疆场讨伐叛贼,哪里还记着什么私忿呢?只有你才能担负起统兵东征、力挫叛军、使朝廷转危为安的重任!”李光弼非常感动,两人前嫌尽释。郭子仪又把自己朔方军的1万人马分给李光弼。李光弼从此与郭子仪同心对敌,扭转了对叛军的战势。
  郭子仪不仅慧眼识贤,还善于识别小人,防范小人。郭子仪功成身退后,拜访他的人很多。每次会见客人时,都有一大群爱姬侍女相伴。但是有一次,“貌丑,色如蓝,有口辩”又深得唐德宗宠爱的卢杞来探望时,他屏退所有陪侍的侍妾。郭子仪的几个儿子十分不解:“为何今天来人是卢杞,便赶走了所有妇人?”郭子仪说:“你们不知道,卢杞这个人生来相貌丑陋,我怕侍妾们见了他会因此讥笑。卢杞为人心胸狭隘,阴险狡诈,要是日后他得了志,一定会为了报这一笑之仇,将咱们全家斩尽杀绝。”后来果如郭子仪所言,卢杞当上了宰相,对不附者必置之死地,唯独郭子仪一家获全。由此可见郭子仪识人待人之高明和谨慎。
  一颗好宽心
  郭子仪侍上忠诚,对下宽厚。他统军自成一套,以宽简为主。将士们对他非常崇敬,愿意在其麾下效命。而在他离开时痛哭涕泣,“请留子仪”,甚至“谋以精锐突入东京……请子仪”;思念郭子仪“如子弟之思父兄”。郭子仪回军就“咸鼓舞涕泣,喜其来而悲其晚也”。
  郭子仪治军之“宽”,还体现在他对待帐下大将仆固怀恩及其部下的方法上。仆固怀恩,铁勒族人,骁勇善战但性情暴烈固执,其部下“皆蕃、汉劲卒”,他们仗恃自己的功劳,干了不少违背军纪的事。但对这些,郭子仪都尽量“宽厚曲容之”,甚至装装糊涂,尽量减少内部分歧,突出一致对外的主要矛盾。但战时“用兵临敌,倚以集事”,最大限度地发挥仆固怀恩部的积极作用,使之为唐王朝立下了赫赫战功。郭子仪甘背治军不严之名,但收获的却是胜利的硕果。事实证明,郭子仪的“宽厚”策略是正确的。
  李光弼曾一度接掌郭子仪的兵权,他“性严”,对仆固怀恩及其下属的不法行为皆绳之以法,一点也不留情面。仆固怀恩对此怀恨在心,再加上谗臣从中陷害,终酿成仆固怀恩的叛乱,给唐王朝造成了巨大损失,几乎使平叛战果付之东流。
  郭子仪的“宽”是有“度”的。接任朔方统帅的李国贞治军严格,将士心有不满,十分思念郭子仪。部将王元振等乘机作乱,郭子仪处置此事时说:“你们犯上作乱,谋害主将。我身为宰相,怎么能感念你们思念我的私情呢?”于是将王元振及其同谋全部处死。从此朔方军再无人敢作乱。
  一身好坦荡
  史书记载,郭子仪戎马一生,麾下跟随他东征西讨的名将数十人,皆位至王侯贵胄;幕府中谋士60余人,后来都成为将相显官。对于这些人物,显达之后,郭子仪却仍然能随手使唤,就像从前的随从家人一样,令后人感叹郭子仪怎么能“取士得才类如此”!
  郭子仪能如此识人得人,主要在于他的“宽厚”胸襟,在于他能够达己达人。仆固怀恩曾为郭子仪的部将,平定河北叛军有功,朝廷无以赏之,郭子仪就主动“请以副元帅让之”。同年底,郭子仪再次请求将副元帅让给仆固怀恩。唐代宗只得同意了他的一再请求。郭子仪不仅对仆固怀恩的功绩不嫉妒,而且还把自己担当的唐王朝实际领军的最高军职——副元帅让给他,非常难能可贵。
  试想,郭子仪这般功高震主、位极人臣者在封建君主专制体制下必然会落入“用人而疑、功臣难处”的怪圈,受到皇帝的猜疑,权臣的排挤,最终落个“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悲惨下场,历史上文种、白起、韩信、周亚夫、石守信、徐达等例比比皆是,可为何郭子仪能在疑忌谗言中岿然不动,得以全身而退?这与郭子仪无私甚或有意地举荐提拔了这么多人才,并因此形成一个圈子的舆论和势力有很大关系。
  郭子仪成为无数后世为人为官、立业进功的榜样。郭子仪能得到如此追捧,其中必定有耐人寻味的启示。
  (摘自《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