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历史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方面是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学科德育的方法、评价、内容选择等等方面存在不足,中学历史德育现状远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有关专家和学者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讨,但不管是论著还是论文,在研究历史道德教育时主要集中在政治方面上,对如何选择符合中学生特点的道德教育内容尚缺乏系统研究,而这是搞好历史德育工作的前提。鉴于此,本文对现行高中历史教材中显现的道德教育内容予以解剖,并参考当代中、西方有关德育的理论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就如何在历史教育中选择恰当的内容进行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呈一管之见。
一、中学历史学科德育内容的现状
道德生活是普遍的大众活动,因此,道德素质教育就是国民的基本素质教育。在某种意义上说,国民的道德素质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影响更大,正如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所说:“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如果只是空洞地谈要重视道德教育是不行的,它还应就如何实施道德教育锁定一个总的目标,对道德教育的内容、方法等做出明确要求。只有这样,道德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始终把智育放在第一位,在抓德育时,主要抓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基本道德素质的培养不够。改革开放后,国家教育部制订的《历史教学大纲》,坚持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等崇高的道德教育为主导,在涉及品德教育时,也主要限于用历史人物的优秀品德作为模范对学生实施教育。错把道德教育的最高目标当作起始目标,这就从根本上违背了历史学科的道德教育规律。从发生学角度看,人类道德意识、道德情感的产生要远早于政治意识。在人的成长历程中,基本道德素质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等高层次道德的基础。而把品德教育等同于政治思想教育,正是思想教育上长期以来宁“左”勿右教育观的体现。它使得历史这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被泛政治化,服务于培养“道德完人”,而根本无暇去抓文明行为、社会公德等基本道德素质培养以,以致那种好高骛远的道德空想主义至今仍影响历史学科的思想教育。
二、中学历史学科应选择符合国情的内容
选择恰当的内容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这是搞好历史道德教育的基础。英国德育专家彼得斯曾经指出:“道德教育要培养儿童对基本原则和基础规则的理解和掌握,以及运用这些原则和规则的能力。基础规则指对于生活在一个社会中的任何人来说却很重要的规则,这些规则将被当作几乎是一个社会的定义”。[1]因此,中学历史德育必须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的原则。在中学历史教育中进行道德内容选择时须做到:
1.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改革开放以来,学界在反思中国传统文化过程中,对传统美德在认识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最具代表性的是张岱年先生和方克立教授的观点。在《中国文化概论》中,他们将中华传统美德概括为十大美德: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正、笃实宽厚、勇毅力行。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在践履道德方面所具有的德性和德行,也是祖先们在道德意志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美德。正是这些美德,使得中华民族屡历艰险而终能化险为夷,不断前进。[2]
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蕴藏了上述美德,传承这些美德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古代史是我国传统美德形成和发展史,自然就是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资源。但教材没有足够重视。如“礼”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的核心之一,中学历史教师完全可以用客观的态度,通过揭示礼的本质,并给予历史的评判,以实现对历史上的“礼治”的扬弃,这对正处于社会公德养成的中学生而言,能有效地促进他们学习道德知识,并能触及灵魂,培养和提高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而中学历史教材人教版对道德教育的关注程度不够,如第一章《先秦史》中没有涉及“礼”,对“仁”仅理解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引用孔子原话再加以简单地概括,如“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解释为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如此这般就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简单罗列出来,而大量的笔墨却用于介绍物理、化学等科技知识,它们固然证明祖先伟大,而从历史教育的终极目的来看,选择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典型,如四大发明来教育学生即可。历史教育更需服务于现实,给学生以实实在在的教育与启迪,教会他们做人。
2.借鉴西方优秀传统道德
在近代中国遭受西方列强凌辱之时,一些先进知识分子不断地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他们试图通过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以振兴中华,故对西方文化进行深入的探究,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人物,首推胡适,在《中西文化比较》中,将西方精神文明概括为科学、自由、平等和博爱精神,其次是梁漱溟,提出西方异于东方的美德主要有五点:征服自然向前奋斗的精神、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尊重知识的精神、功利主义的精神。[3]20世纪80年代,中国掀起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第二次高潮。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996年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主办的新时期道德建设理论研讨会,会议将西方优秀传统道德归结为十大方面:注重个人主体道德、道德理性精神、追求合理赢利的新教伦理精神、功利主义合理思想、公正伦理原则、人道主义合理因素、科学主义精神、民主主义精神、开拓创新精神、爱情主义精神。[2]所有这些西方优良传统道德都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它们对新时期中华民族伦理精神的培育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启迪意义。特别是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兴起和发展,这些西方民族基于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内存要求的伦理精神,更应该为我们加以扬弃后拿来付诸实践。
古今中外许多德育专家和革命导师还就道德特性做出了深刻的阐释。他们肯定了道德的阶级性、时代性,同时,也认为不同阶级和民族的道德存在共性。恩格斯就曾指出,封建贵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三个现代社会的阶级都有自己的特殊道德,这三种道德论中总还是有一些三者共同拥有的东西,这些至少就是永久不变的道德的一部分,这三种道德也代表同一历史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所以它们有共同的历史背景,必然具有许多共同之处,对同样或者差不多的经济发展阶段来说,它们必然是或多或少地互相一致。[4]教育家林崇德也认为,品德社会性存在共同点和差异性,这就反映出品德的共性与个性统一、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继承性和批判性的统一。[5]人类道德历史发展的普遍性和继承性,为教育者利用世界史对青少年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提供了依据和丰富的内容。然而,我国长期以来在“左”的思想影响下,过多强调道德的阶级性,据此选择的历史知识对学生进行德育,更多的是挑选西方道德中腐朽、堕落的一面加以否定。对近代西方文化,教师除了用阶级眼光透视外,更应关注其高度发达的精神文明,因为它们毋庸置疑是西方近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批判地继承西方文化,要用毛泽东“洋为中用”和鲁迅“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文化观去对待西方文明。文艺复兴运动对于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的中学生是有着极大的影响。
3.遵守当代道德教育的普遍原则
在充分借鉴中外传统美德的基础上,历史教师还必须吸纳当世公认且为我国党和政府所提倡的一些基本道德原则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中共中央在《纲要》中提出全社会要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精神。以此为指针,教育要从基础抓起,搞好公民道德建设。因而中学历史教学理所当然要把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作为目标,认真解读《纲要》的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选取合适的基本道德规范,贯穿于具体历史教学中,并辅以当代西方道德中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基本道德规范,中西结合,实施历史道德教育。如英国著名道德教育专家彼得斯教授所确定的基本道德原则“公正、利益考虑、自由、尊重他人以及说真话”[1]这些做法对我们促进中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之,中学历史学科的道德教育必须进一步纠正“左”的思想教育观,在道德教育内容选择上坚持将一切优秀传统道德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中学历史学科德育的实效性。当然道德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多管齐下,就抓好历史学科德育而言,以选好适当的内容,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采取正确的实施方法,我们的德育工作就会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英]彼得斯著.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邬冬星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2] 吴灿新.当代中国伦理精神.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3] 梁漱溟: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7.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 林崇德.品德发展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责任编辑任洪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