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虚实”表达对比研究

2011-12-31 00:00:00王向东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1年9期


  “虚”与“实”是一对相辅相成的概念。“虚”往往意味着“空缺、虚幻”,而“实”则意味着“真实、实在”。本文就英语和汉语表现形式的虚与实进行对比研究。英汉语分属两个不同的语系,两种语言文字的生成与语言形态结构和语法结构各异,加之英汉民族各自所持的哲学观念、思维形式不同,采用不同的修辞方式与修辞频度,使用不同的语篇结构,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形成了英语的“实”和汉语的“虚”的状况。
  一、中外哲学思想之虚实研究
  不容置疑,文化与语言“血肉相连”、“息息相关”。《辞海》中文化的定义是“从广义来说,(文化)指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文化)泛指一般知识,包括语文知识在内。”从该定义中可以得知: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的物质形态和意识形态的反映。语言是文化的重要部分之一,文化影响语言的表达形式,而特定语言反映特定文化特征。陈定安认为:“文化与哲学是不可分的。民族文化和哲学却给思维形式和语言表达法以及其深刻的影响,语言是思维的载体。……研究思维不研究各个民族的哲学观就不能深刻说明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讲,语言的表达就是特定哲学观(世界观)的反映。哲学“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中外哲学思想存在巨大的差异。“西方哲学主张‘人物分立’,重形式论证,崇尚个体思维,并认为整体只有在个体对立中才能存在。”“在哲学上,中国主张‘天人合一’、‘物我交融’、‘和谐’、‘了悟’、‘悟性’,……重个人感受和‘心领神会’”。王向东认为:中国人讲究顺其自然、重形象思维、重直觉、重模糊、重经验、重身心统一,而西方人追求人物两分、重逻辑推理、重清晰、重论证。从上述对比来看,中西方的哲学思维中,中国哲学重“虚”的成分多,西方人重“实”的成分多。就宗教文化而言,“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及“道”的理论就相当虚幻和玄妙。虚幻与玄妙往往就会产生模糊、含混。综上所述,哲学、宗教等思想会在很大程度上渗入语言之中。汉语的“虚”与英语的“实”根深蒂固,各有其渊源。
  二、英汉语文字形式之虚实研究
  文字是记录、传达思想的符号。英汉语书面文字的“虚与实”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的思维,造成表达差异。英语“属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是拼音文字。拼音文字的特点之一是,“字母与音素之间不存在任何‘意’或‘象’的暗指关系,组成文字的一个个字母所代表的只是音素的语音形象。不过,这种单纯表音的属性却使英语成为了一种能够准确记录言语、注重形态结构、擅长理性思维的科学语言”。英语属形态语言,具有一整套比较完备的形合手段,如(前、后)词缀、内部屈折、附加形态、外部形态较为完整齐备。英语的拼写形式、语法规则都是刚性的、硬性的。“正是这种严格的形合手段,才赋予了英语严谨、理性、科学的语言特质”。而严谨、理性、科学的品质就是在追求“实”,即实据、实证、实义。
  “汉语是汉藏语系的代表”。汉字的造字方法主要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汉语的象形文字特点是形象、感性、充满联想。象形字大多是独体字。这些象形字几乎描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指人:男、女、夫、妻等;指动物:夔、龍、龜、鼍等;指植物的:木、未、末、本等;指自然的:水、火、雨、川等;指物体的:盫、鼎、門、罍等;指物体形状的:丫、〇、凸、凹等;指动作的:姦、磊、掱、嬲等。汉字取物象为字象,追求“物化”。不言而喻,在表情达意上,这是汉字的优势。但在某种程度上,这种“自足”、“心领神会”的文字却限制了汉民族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的发挥。一旦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缺乏,就会造成思维欠严密,欠精准,即“虚化”。
  三、英汉语修辞表达之虚实研究
  “修辞原是达意传情的手段。主要为着意和情,修辞不过是调整语辞使达意传情能够适切的一种努力。”“所谓修辞活动,也就是交际活动,就是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活动。”修辞的目的就在于使语言表达丰富多彩、形象生动。修辞涉及语言的“语义、语法、语音和语用”。实际上,修辞渗透于语言成分、语篇结构的每个层面。那么,一种语言所用的修辞语的多寡会直接影响其“实与虚”。一种语言修辞手段用的越多,“虚”的成分就越多。
  对比英汉修辞论著中的修辞格的使用数量以证实英汉修辞的使用频率,是一个可信度较高的方法。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收了38种汉语修辞格。余立三的《英汉修辞比较与翻译》收了33种汉语修辞格及36种英语修辞格。(日本)田藤之助的《英和比较英语修辞学讲义》收了50种英语修辞格。(美)ArthurZeiger的《英语百科全书》有77种英语修辞格。王玉龙等的《英语修辞学》(17)收了103种英语修辞格(方式)涉及“X喻”的有10个。庄涛的《写作大辞典》(18)收了多达201种汉语修辞格(方式)。庄涛在该书列举涉及“X喻”的辞格,如比喻、明喻、暗喻、错喻等多达14个。
  汉语使用修辞手段、修辞范围多于英语原因有三:一是英美民族往往认为现成的修辞手法是“陈旧的表达方法”,汉民族则偏爱修辞手法,认为使用修辞手段语义凝练而直观形象,有哲理,有文学色彩;二是英语的拼音文字表达(单词字母)长短不一,不便记忆和表述,而汉语的修辞表达字数多为四字结构的成语,读来抑扬顿挫,写来工整美观;三是英美人追求标新立异和多样性,而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丰厚,加之中华民族又特别珍视传统,对定型的修辞手段(表达法)不离不弃,代代相袭。
  修辞的主要特征之一是以甲代乙,如:寻花问柳、拔犀擢象、井蛙醯鸡、背槽抛粪等。如果一种语言的替代、转换、暗指等表达法用得过多,那么该语言就会显得“藏、掩、隐、抑”,就会给人以“飘、浮、空、悬”的“虚象”之感。这里不是说汉语就是“虚”的语言,而是与英语比较而言,汉语的确要“虚”些。
  四、英汉语语篇结构之虚实研究
  黄国文指出:“语篇是一个语言使用单位,是一个语义单位。它可长可短,可大可小;可以以口头形式出现,也可以以书面形式出现”。朱永生认为,语篇的话语必须具有语篇性。语篇性是由结构性与非结构性特征组成。张德禄认为:非/结构性衔接关系可以形成语义关系,即语义网络。这个网络包括重复性关系、同类性关系、同延性关系、对比性关系和层次性关系。
  英语语篇的7项标准中讨论得最多的是衔接性、连贯性、互文性,换言之,语篇分析的重点就是“衔接”和“连贯”。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不讨论连贯理论。朱永生等对英汉语篇衔接关系进行了对比,就照应、替代、省略、连接、重复、同义词、反义词、上下义关系、搭配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他指出英语的大多数衔接手段通常是显性的,而汉语的衔接手段是隐性的,因为汉语是集音形义于一体的语言,衔接手段较难辨识、确认。屈承熹在《汉语篇章语法》中对汉语语篇衔接手段进行了研究并指出:“汉语中没有印欧语中习见的那一套精致的形式标志,“汉语中加缀法跟复合法之间的界限模糊”,“汉语中,不存在主谓一致关系”,“汉语的许多篇章标记不像英语那么语法化”。笔者对英语语篇的语言衔接信号词进行了归类,有以下类别:增加(引申)、时间(顺序、频率)、空间、比较(对比)、举例(详述)、总结、让步、转承(话题转换)、数字(数据)、强调、因果、语气、标题提示、同位(等同)、推断等。从以上研究成果表明,与汉语比较,英语的语篇衔接手段是必备的、是凸显在外的、是实在的。
  英汉语的虚与实或虚实相间,只有从这两种语言的宏观和微观研究、横向和纵向研究中才能得知。由于英汉民族各自奉行的哲学理念、价值取向,由于英汉语生成的历史渊源、形态特征、语法原则,由于英汉语的修辞理念、修辞频度,由于英汉语篇自身特点,衔接与连贯的形式要求等诸方面的因素,所表现的虚实差异是明显的。研究英汉语的虚实成因与形式,对于认识英汉民族传统心理和语言风貌特征,促进外语教学、英汉对比翻译、对外交流等是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夏征农主编.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
  [2] 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4] 王向东.英汉写作对比研究.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08.
  [5] 邵志洪.汉英对比翻译研究.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6] 吴言生.道教故事.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1.
  [7] 申小龙.语言学纲要.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8] 张传彪.诗笔·译笔·钝笔——英汉语翻译与比较纵谈.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
  [9] 高名凯,石安石主编.语言学概论.北京:中华书局,1999.
  [10]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
  [11] 王希杰.汉语修辞学.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
  (责任编辑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