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2011-12-31 00:00:00曾庆玉陶谦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1年9期


  “模糊”理论,最初由美国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数学控制论专家查德(Zedeh)教授于1965年在《信息和控制》杂志上发表的一篇题为《模糊集》的文章中提出来的。他指出,在现实物质世界中所遇到的客体,经常没有精确规定的界限。但人的认识能力有一定的模糊特性,在一定条件下能大致地把握它们。这种模糊性是普遍、绝对的。由于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和抽象思维都通过语言来表达,所以模糊性也就不可分离地存在于自然语言中(区别于人工设计的机器语言、数理语言等)。
  一、在英语教学中运用模糊理论的必要性
  1.英语作为语言本身具有模糊性
  客观世界以及主观世界的模糊性决定了思维和语言的模糊性。从根本上说,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有时,自然语言的这种模糊性反使它显得丰富多彩、更具表现力。英语作为一种自然语言,其模糊性表现在多方面。首先,词义量的范围的不确定性。如dawn,morning,evening,night等常用时间名词,都没有明确的时间上限和下限;good,bad,beautiful,ugly,big,small等形容词和very,slightly,alittle,extremely等程度副词,也都是典型的模糊词。其次,在语法范畴的含义上也涉及到模糊性的问题。以往的英语教学中,教师一般习惯于给学生灌输各种“精确”的语法规则和词语的“准确”解释,但学生在实际运用(尤其是口语)时却发现,很多语法规则和词语解释都有例外,是否合乎语法并没有截然分明的界限,有些语法错误的句子仍能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并不妨碍理解。再者,由于文化差异,英语话语篇章意义具有模糊性。如听到“Would you like to come in and sit?”,这时就需要根据文化背景知识及说话语境去判断是真心邀请还是请求或只是客套话而已。由此可见,语言中模糊现象无处不在。
  2.英语教学大纲本身具有模糊性
  统一的英语教学大纲是英语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英语教学的指挥棒。然而,英语教学大纲内容本身存在着一定的弹性和语义模糊性。如《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对高中英语教学目的是这样表述的:在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巩固、扩大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提高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侧重提高阅读能力;使他们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受到思想品德、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增进对外国文化,特别是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在学习中,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从以上表述的用词“基本”、“初步”、“有效的”等,我们不难看出英语教学目的具有模糊性,而这种模糊性的限制语恰恰说明了高中英语教学目的适时得体,符合实际要求。同时,这对于评价教师的业绩以及学生的成绩都大有好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要把听、说、读、写等英语基本技能之间的界限分得那么清楚,应该模糊它们之间的界限。从表面看,仿佛是模糊了教学的几个不同的目的,实际上才是真正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
  3.英语教学法流派之间具有模糊性
  英语教学法流派纷呈,理论各异,新观点、新方法、新学派层出不穷。到目前为止已有数十种教学法流派存在。如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视听法、认知法、交际法、自然法、暗示法等等。各种教学法之间既相互排斥,又互相渗透,有着紧密的联系。各种学派的产生和共存是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正常现象。一种新学派的产生不会导致原有学派的完全消失,而可能成为满足社会需要的必要补充,即使是对立学派的产生也是如此。比如翻译法与直接法,视听法与认知法就是作为对立关系而存在的。而有些学派之间存在着发展的关系。这种发展关系使英语教学法流派形成了两条发展线路:(1)直接法—听说法—视听法—交际法;(2)翻译法—自觉对比法—认知法。在不断地改进、完善和发展中,各个流派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取长补短,并肩而行,同时这种关系也使得各流派之间的界限彼此模糊,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我们可以用模糊理论来分析和吸收不同学派的优点,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整合优化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从而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加多样化,更加丰富多彩。
  二、模糊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1.用“模糊理论”来模糊处理教材内容
  英语教学包括听、说、读、写、译等诸多环节和技能。听说能力与读写能力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并起着互相促进作用的。首先,听和说是相互紧密联系的口头交际活动的两个方面,听说教学最终的目的是“口头交际”。教师在进行听力教学时,要培养学生自上而下(top—down)的整体理解语篇的能力,抓住中心思想,以加速发展学习者语言整体理解的自动化过程。听的注意要集中到内容而非语言、大意而非细节、正在听的而非已听过的。不要让学生把注意力过分集中于单个字、词,要训练他们根据自己的语言知识和语用知识从上下文中大胆猜测,推测语言的模糊思维能力素质。学生在听懂的基础上,进行语言输出。既然是口头交际,错误在所难免。这时,教师就要适当模糊处理,不要过分关注学生话语中出现的不是特别严重的字、词或是语法错误,要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于表达内容上,强调意思的流畅连贯表达,使交际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其次,阅读教学重在对文章书面语言的理解,是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一种重要手段。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有些语言内涵必然大于学生的理解,所以在阅读理解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整体到个别把握全局,了解梗概,将注意力放在语言表达的内容和深层含义上。教给学生以意会——领悟法或语感—感受法进行大量阅读,不必字字求解,句句求通。在翻译教学中,模糊语言理论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自然语言中绝大多数词都是模糊词,在翻译中常会遇到模糊语言现象,必须使用模糊翻译方法。翻译中的等值和等效是相对、模糊的概念。文化差异导致有时翻译时难以找到等值的译文。只要在正确理解原作内容的基础上,将原文的基本意思展现出来,符合各自的语言习惯即可,要求只能接近,不能穷尽。
  2.用“模糊理论”来模糊对待学生的犯错问题
  由于受母语迁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在学习外语过程中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不可能使用精确方法逐个地分析、改正。纠错多了,不仅无效,反而会造成学生学习的心理紧张障碍。这时,教师要敢于适度“模糊”、容忍其错误,只需根据错误的主要矛盾和整体联系,在一段时间内着重改正一些错误,对那些并不违反交际规则的局部性错误,教师要抱着容忍的态度,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不予纠正。对于明显违反交际原则的典型错误,也要注意纠错方法与技巧,可以采取事后个别纠正和集体讲评相结合的方法加以解决。我们都知道,英语学习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随着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逐步深入与知识的积累,很多学习误差会得到自我纠正。当今的外语教学是开放性、包容性的教育过程,所以作为英语教师,我们要避免过分纠错的倾向,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英语的环境,使师生关系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3.用“模糊理论”来模糊评价学生的英语水平
  评价是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发展水平实施的实质性诊断。传统的评价方法主要是标准化考试和测验,缺乏对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客观考核,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实考试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影响学生考试成绩的因素很多,并且在本质上学生的能力水平也是模糊的。评分这种以人为的方式把本质上是模糊的事物精确化的作法虽然便于统计和比较,却未能真正反映事物的本质,反而容易使学生过分注重分数而不重视对知识的全面掌握和运用。所以,我们应更注重形成性评价(或“过程评价”),把评价渗透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边教学,边评价,边矫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尽可能运用模糊语如“good”、“well done”等对学生的创造性活动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肯定。以模糊性评价来逐步取代不能完全反映学生英语学习情况的精确分数,比如用区间分布法A,B,C,D或等级制如优秀、良、合格、不合格来评估学生学业成绩,这样往往能更切合实际地定位他们的学业成绩。
  总之,英语教学中处处体现出模糊性。但在目前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醉心于精确性而忽视了模糊性,对教材进行精雕细刻、条分缕析的串讲,试图以“注入式”、面面俱到的讲解来提高教学质量。企求面面俱到,不但面面不到,反而造成学生情感、兴趣等对于语言学习十分重要的非智力因素的压抑,最后导致英语课堂教学质量下降。只要我们善于将模糊理论用于英语教学,启发学生多维度地去捕捉模糊语言的深层信息,这样不但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教学原则,还能极大地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从而推进外语教学整体改革。
  参考文献
  [1] 甘露.论模糊语言学对大学外语教学的指导意义.凯里学院学报,2010(2).
  [2] 徐莹莹,赵有斌.英语教学中的模糊现象之初探.皖西学院学报,2008(3).
  [3] 李超.论模糊语言学与英语教学.山东外语教学,1999(4).
  [4] 刘宏武.新课程的教学方法选择.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5] 贾冠杰.外语教育心理学.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责任编辑任洪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