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缺失及培养

2011-12-31 00:00:00王杰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1年9期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不但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促进其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和善于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真正地改善教育教学质量。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有学生认知的冲动和思维的活跃,更不可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因此,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对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数学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意识”缺失的表现
  数学教学本身就应该是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对学习数学并有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各种与数学有关的问题,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在现实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往往呈现出缺失的迹象,具体表现为:
  1.不提问题
  学生的问题意识缺失,在相当程度上普遍表现为不提问题或者不主动提问题,一种情况是学生主观下意识就是不提问题,即便是有问题也不提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首先,不提问或提不出问题的学生的基础可能较差,而且数学学科由于其逻辑性强,知识间关联度高,再加上学生薄弱的基础,使其不知从哪里去问起,都问些什么,这样越不问,知识越搞不懂,知识越搞不懂,越不问……形成恶性循环。其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问题意识或问题意识差,往往是由于缺乏自信心导致的,这种不自信主要表现为:担心所提问题过于简单,老师不屑回答,甚至被老师认为这是因不认真听课而导致的结果,拒绝回答;或迷信于权威及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虽对某问题有一定的见解,也不敢发表等等。由于学生的不自信,阻碍了其问题意识的形成,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这种潜在的问题意识逐渐消失。
  2.提不出问题
  这种问题意识缺失的表现更可怕,正所谓常说的,什么都懂也许就什么也不懂。提不出问题或没问题可提,标志着没有思考习惯或者思维品质的低下,说明认识只停留在感知阶段,对事物的认识是浅表性的、单方面的、少角度的、非本质的、非辩证的,因而是不深刻的。这种学习常表现为机械的、被动接受、非主动建构式的、因而多半是无意义的。导致这种表现的原因当然不是单一的,从学生本身因素看缺乏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或质疑的思维品质,从教师的角度看是没有给学生营造知识学习的情境氛围,更很少引导思维、鼓励思维,学生接受新知时形不成认知冲突,新旧知识是堆存的方式,没有建立实质性联系,当然也就产生不了问题。形式上,教师传授多少学生接受多少,似乎都会了、全懂了、没问题了,然而,恰恰在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时不可避免地出了大问题。
  3.不会提问题
  很显然,这类学生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主观上思考问题。之所以提不出有质量的问题,一方面是学生观察事物的角度存在局限,显然对事物的深层次认识受限制,因而,提出的问题往往肤浅,可思考性不强。另一方面是教师缺乏正确引导,不能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尤其是那些隐性的目标因素,知识教学只停留在表面,不能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形不成深刻思维。学生提不出有质量的问题也就不足为奇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只停留在符号、定义、定理等水平层次上,而不去思考数学知识深层的意义及其应用的价值。即使涉及一些应用,也只停留在套用公式、定理等解决一些纯数学的问题或一些从现实中已抽象出来的数学模型,这就使得大多数学生虽然学过多年的数学,但在实践中往往不能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更提不出有意义的问题了。
  二、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1.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
  首先,应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由于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我们每个人一生都有学不完的知识,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再是已掌握了丰富的知识的人,而应是会学习且具有终生学习的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人。这就需要我们培养的人才不但具有丰富的知识,而应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寻找问题并在不断地解决问题中发展与增长自己的才能,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为首要任务,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其次,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在多年的传授式教学方式的影响下,学生们已经习惯于被教师问,不习惯、也不会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从实验、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种学生观不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与培养,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转变观念,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次机会,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让他们学会自己去解决。使学生逐渐形成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尺规作图二等分一个角”这个问题的教学中,我们不应直接教给学生答案,而应引导学生通过从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作法中类比联想,学会如何用尺规作出一个角的平分线。由二等分角这个问题再引导学生去思考我们能不能用这个方法去三等分一个角或四等分一个角等等。
  再次,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和教学观。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和教学观,创设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要做到这一点,对教师来说,应放下师道尊严,淡化权威意识,充分相信、理解学生,要积极营造一种学生有问题有想法就敢说敢言的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彻底摈弃那种课堂是教师主载一切的传统教学观念。
  2.选择合理的教学方式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中心,教学内容是以教材为载体,教师扮演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在教学中学生对教师所授知识全盘接受,对书本知识奉为权威,很少提出质疑,这种迷信权威的思想使其逐渐养成不愿质疑,从而问题意识消失。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环境得到优化,教育资源得到有效地开发与利用,课堂教学已不再是学生知识获取的唯一渠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习的目的也不仅仅是只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的方法,培养其学习与生存的各种能力,最终应用所学去发现、分析、解决各种问题。为了适应这种新型的学习环境,为了把学生培养成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教师必须扮演组织者、指导者的角色,在教学中多采用协作式、探究式或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会勤于动手,主动思考,进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也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学生的问题意识。
  3.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理论与实践的脱离,主要缘于传统教育理念和陈旧的教育思想以及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在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下,过去的教学内容多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缺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与交叉,更少有与实践的结合。这样在高中的学习还主要是理论的学习,解题的训练,学生在学习中多是去解答一些现成的数学模型问题,教师在教学中也在努力使学生学会解决各种类型的数学题,却忽略了如何引导学生,在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这正是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形成的重要举措,也是学生创新能力形成的重要因素。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应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放在重要的位置,加强实践内容的教学,用所学理论指导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发现数学学习的真正价值;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学会创造性地提出问题。比如,学了指数与对数知识之后,应让学生进行有关贷款中还款利率计算的数学探究实验;在学习了几何体的三视图的相关知识后,结合生活的各种实物,比如家中冰箱、彩电等让学生去绘制其三视图;学了线性规划相关知识,让参与家庭生产生活的一些预算规划等等。在教学中,教师应多挖掘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努力使学生理解数学不是抽象且毫无实用价值的理论,而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我们可以运用这个工具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这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效地促进数学教学,同时在解决实践问题中又会发现新的问题,这样,在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中,逐渐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参考文献
  [1] 姚本先.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教育研究,1995(10).
  [2] 王学青.新课程理念下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思考.数学通报,2006(2).
  [3] 陈朝新.问题意识、创造能力及其培养.教育探索,2002(2).
  [4] 颜建能.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教学与管理,2004(2).
  [5] 纪尧兵.如何在数学探究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学与管理,2007(2).
  
  (责任编辑任洪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