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期待视界”的角度谈学生文学接受的发生

2011-12-31 00:00:00孙伟强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1年9期


  根据信息论和控制论研究,人的文化心理结构,作为认识情感系统,其所储存容纳的信息越多,就越能够以开放的态势敏感地吸收和处理各种信息。以读者接受异民族文学为例,某一民族读者越是较多地接触外国文学,有关外国文学的知识越多,就越容易采取一种恢弘的气度和开放的姿态,因而越可能更好地消化和吸收外国文学。
  因而,要使学生阅读中能够顺利接受作品,首要的要素就是使他的认识情感系统尽可能多地容纳各种信息,并保持开放性、包容性,用姚斯的话说,即必须形成扩大“审美经验的期待视界”。
  在文学阅读之先,及文学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心理图式,读者的这种基于阅读“本文”的既成的心理图式,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界”,简称“期待视界”。
  姚斯的“审美经验期待视界”,包括三个方面:1.对文学作品某种类型的熟识和掌握;2.对文学史或当代一些作品的熟识,包括他们的内容与体裁、主题与风格等等;3.读者是在实践与现实中活动生活的,他即使沉入阅读时也不可能全然抛弃对现实和实践的心理体验,这种体验也会成为一种参照而进入他的阅读视界。
  从文学作品类型标准、熟识的主题、形式等的经验,固然是“前结构”的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的,甚至不是主要的部分。比如艺术素养、审美感觉、审美理想等等,绝非只是文学的经验,而是艺术相通的。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西人云:“雕刻与建筑是凝练的音乐”等等,有鉴赏造型,有音乐艺术素养,对文学阅读必有好处,因为文学与书画、音乐、雕刻,作为艺术都有审美特征,虽然表现媒介手段不同,但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这些因素完全应当成为文学阅读期待视界的重要构成方面。
  在具体的文学阅读中,这种期待视界按照现在的研究看来,主要呈现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与意蕴期待这样三个层次。
  一、文体期待
  即读者由文学作品的某种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期待指向。这种指向意味着读者希望看到某种文体所可能具有的那种艺术韵调和魅力。比如面对一篇散文,读者会期待生活的乐趣,人生的感悟,性灵的抒发;面对一部小说,读者会期待着吸引我们的可亲、可爱、可敬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和让人沉浸下去的故事情节;面对一首诗歌,读者会期待可以诵读的音乐之美和可以想象的意境之美。
  二、形象期待
  即读者由于作品中的某种特定形象而引发的期待指向。这种指向意味着读者希望从初次接触到的形象和情境中,看到某种符合人物性格或符合某种特定情绪的展示与渲染。例如:“她的眼睛间或一轮,还表明她是个活物”(《祝福》),当我们看到这样的形象时,会期待着从作品中看到一个身世悲惨,身受三座大山压迫,几乎绝望麻木的女子的命运;当我们读到林黛玉所居潇湘馆中以竹子最盛,“凤尾森森,龙吟细细,一片翠竹环绕”,会期待一种不屈不挠、高洁孤傲的可贵品质;当看到《雷雨》《暴风骤雨》这类题目时,又会期待作品展示一幕惊心动魄的大悲剧或一场酣畅淋漓的大变革。这些都可以说是形象期待。
  三、意蕴期待
  即读者对作品的较为深层的审美意味着情感境界、人生态度、思想倾向等方面的期待。各种实践表明,在具体的文学阅读中,读者总会自觉不自觉地期待着作品结构表现得切合自己的意愿、审美趣味和情感境界,总会期待着作品表现出一种合乎自己理想的人生态度,流露出一种与自己相通的思想倾向等等。同样是苏东坡,同样是苏东坡在黄州赤壁的作品,林语堂和余秋雨就各有见地。林语堂认为苏东坡在黄州过的是神仙般的日子,余秋雨在苦难中成熟了,从苦难中突围出来了。前者看到的苏东坡是快乐的智者,后者看到的是幸福的达人。秋雨先生认为,“语堂先生把苏东坡在黄州的境遇和心态太理想了”,为何?林语堂眼中的苏东坡形象和他的人生观念息息相关。他在《快乐的哲学》中有诸多语录:“只有快乐的哲学,才是真正深湛的哲学”,这种快乐哲学的精髓在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里得到鲜明的体现。
  “阅读经验期待视界”的形成,除了涉及到姚斯提出的三个方面、期待视界的三个层次,更与以下几方面因素有关。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和扩大学生期待视界,提升学生阅读接受能力。
  首先是世界观和人生观,即读者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审美趣味、情感倾向、人生追求、政治态度等,在每人的思维行为、为人处世方式中时时可以透出一定世界观、人生观的支配来。中学生还未形成完整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他们总是在一定时期内接受某种思想道德原则来判别事物,采取行动。世界观、人生观在具体的个人不是体现为抽象的哲学理论形态,而是有血有肉地渗透到思想生活的每一个时空中去,自然也渗透到文学的接受和阅读中去。任何文学作品结构的最深层是思想感情,审美阅读不可能撇开渗透在审美意象意境细胞质中的思想感情作纯形式或语言的审美,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认识必然包含着对文学作品思想意义和情感态度的认同,这些世界观、人生观都会影响读者期待视界的构成。在各种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尽量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开放通达的世界观、人生观。
  在笔者设计的学生阅读接受调查表中,学生形成阅读障碍原因一题,很多学生选择了“作品思想深奥”一项(排在第二位)。与此相对应,调查表第十一题,“你觉得哪一方面积累对你阅读很有帮助”,25%同学选择了E(培养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由于生活阅历有限,其思想与那些过分深奥的作品有一定距离,因而不喜欢政治思想性过强的作品;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学生思想上还不够成熟,世界观正在形成之中,他的思想意识、人生观还很难和文学作品的思想意义、情感态度取得共识,产生共鸣。所以,教师有必要了解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基本走向,使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从幼稚走向成熟,从豁缺走向完整。
  其次是一般文化视野,这个概念含义比较宽泛,包括一个读者的文化水准、智力水平知识面(如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语言等知识)、实际生活经验,以及接受传统文化熏陶影响的程度,和接受外来文化影响的状况等,还包括读者对一定民族和地域的礼仪规章、风俗习惯的了解和接受情况,这方面的因素综合地构成读者阅读的精神文化视野。由于文学不是一种孤立封闭的精神活动,而是与人类其他的精神文化活动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精神现象,所以只有具有较宽广的文化视野、较丰富的生活经验,才能有较广的参照域,从而对文学作品有较深的理解和认识,并能有独特的发现体会。
  调查统计还发现调查表第十题:“你认为阅读时使你无法读下去的最大障碍是什么?”各选项中,学生选择率最高的是D项:题材与自己相隔很远,不感兴趣;排在第三位的是C项:自身知识结构的缺陷。由此也从另一侧面看出,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缺乏,生活圈子狭窄,与外界联系不够,对外面的世界非常陌生,造成题材与学生之间的隔膜;另外,学生历史知识、文化知识极其贫乏,知识面非常狭窄,亟待“补课”。这是应试教育带来的明显弊端。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利用一切机会,让学生多关注社会,多体验生活,多欣赏自然,提升文化素养,扩大自身的知识面和生活视野。
  如在教授《狂人日记》时,考虑到学生有关的直接经验几乎为零,因而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间接经验,以尽量缩短学生与作品之间的距离。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可用一些时间,要求学生运用读过的文学作品中来说明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封建迷信吃人的本质。学生马上联想到焦仲卿和刘兰芝、贾宝玉和林黛玉、觉新和瑞珏、孔乙己和阿Q,以及闰土、祥林嫂、华老栓、夏瑜等等。在讨论后的总结中可指出: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吃人不是偶然的个别现象;表现也是多方面的,有政治上的迫害、经济上的压迫、肉体上的摧残、精神上的毒害等等,即使是被吃者也自觉不自觉地沦为吃人者的帮凶。接着教师可提出问题:如果你处在那样一个黑暗时代,你将怎样思考、怎样生活?这些内容虽然没有触及《狂人日记》一文,但却为学生理解和体验《狂人日记》提供了一个阅读的一般文化视野。
  
  再次是艺术文化素养在读者的审美经验期待视界中,艺术素养比之一般文化视界更为重要。因为如前所述,文学是艺术的一个门类,与其他各艺术门类有诸种血缘亲属关系,文学从各门兄弟艺术中汲取了营养,增强了表现力,其他艺术也都得益于文学,所以人们常说一切艺术中都有文学,都有诗,而文学中也包含着一切艺术。正如黑格尔所说:“文学具有广泛的可能尽量运用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却不带任何一门其他艺术的片面性”,“诗也可以不局限于某一艺术类型,它变成了一门普遍的艺术”,唯其如此,对非文学的各艺术门类的了解和爱好兴趣素养,对文学审美阅读是很有帮助的。艺术文化素养有实践性,如有某一门艺术的亲身创作实践的经验,有知识性(如对某一门艺术特征规律等有理论知识和素养),还有鉴赏性(如对某一门艺术有欣赏的爱好和习惯,能体味起妙处但不直接懂得一整套理论),无论哪一方面对文学阅读的审美视界的构成都起着一定作用,都融进这种视界之中,成为其中一种活性因素,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与之相关的三种期待。
  我们拿接受者来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必须是一个有修养的人”(马克思语),虽然说,人人都有精神享受的需要,但接受精神营养的能力却不是生来就有的,艺术作品对于每一个接受者的实际价值并不是常量。“一切艺术品只有对于懂得他们的人才显得重要。”所以提高接受者对于接受对象的鉴赏能力,使他真正成为艺术的知音,乃是实现艺术作品价值,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的关键一环。
  教师在教学中会遇到类似的案例。如教学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要理解贝多芬的音乐成就,理解贝多芬在悲苦的深渊里讴歌欢乐,师生都绕不开他精神抵达的巅峰、他艺术的最高境界——《第九交响曲》,而对于一个从未接触过交响乐,对管弦一无所知的人,要去理解“在一阙交响曲内引进合唱,在技术上有极大的困难”,去鉴赏《第九交响曲》中作者对欢乐的追求如何通过音乐表现出来的,去感悟“欢乐自天而降……他用柔和的气息抚慰着痛苦,而他滑溜到大病初愈的人的心坎时,第一下的抚摩又是那么温柔……”这种音乐的质感和魅力时,困难可想而知。教师首先要做的事是扫盲,即扫除乐盲。课前可以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交响乐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一些音乐术语,如交响曲、柔板、主题、弥撒曲,整理《第九交响曲》的背景资料,用心聆听完整的《第九交响曲》四个乐章,有条件的可以亲临音乐厅去欣赏交响乐团的演奏,感受高雅艺术的魅力。在此基础上再去学习课文,将《第九交响曲》经历的和平柔美——坚强刚毅——激情澎湃的感情变化过程与我们聆听的欢乐颂乐章相映照,从而感悟到天才的音乐之旅,丰富的内心世界,“人类的精神象征”。师生有了这些积淀,这样文学接受就自然而然、顺理成章地发生了。
  调查表中第十一题:“哪一方面的积累,对你阅读很有帮助?”,学生选D项“扩展自己的文艺视野,提高艺术素质”的有57人,占35%。这表明一定的艺术素养对文学接受顺利发生的重要性,也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与之相关的文体期待、形象期待、意蕴期待等等。但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却不容乐观,调查表中“课外你经常阅读文学著作,欣赏艺术作品吗?”一题,绝大多数学生选择了“否”,如果深入分析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可以发现主要是应试教育大量的课外作业和练习侵占了学生的业余时间,使学生疲于奔命,无暇无心阅读文学著作,更不用说欣赏艺术作品了。所以教师要直面现实,对症下药,从思想上、行动上真正重视起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缓释学生的心理压力,还给学生一片纯净明澈、自由翱翔的天空,让他们自由地听说读写,自主地培养兴趣爱好,在文学作品的欣赏中、在艺术氛围的熏陶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素质,真正成为有修养的人。
  还有特定的生理机制,即读者的性别、年龄、气质类型等。譬如从性别看,男性与女性之间具有不同的生理特点,表现在文学阅读中,如果让学生在四大名著中做选择,你会发现很多女生喜欢《红楼梦》,男生大多喜欢《三国演义》、《水浒传》。因为女性读者往往期待细致入微的情绪感受,男性读者会更期待粗犷不羁的情感宣泄。调查表就显示出了这种差异性,并且差异较大。所以,教师还要了解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气质的学生的不同接受特征,以便有的放矢,促使学生文学接受的顺利产生。还有,在教学中,必然会遇到学生阅读课文时“有人欢喜有人忧”的情况,有些人读得忘我陶醉,而有些人或茫然或厌倦。另一种现象是,有些经典作品,或者教师觉得文质兼美的课文,因为时代不同或者学生年龄的关系,学生根本无动于衷,更不用说共鸣了。这些问题可以选一些经典案例做进一步的研究。
  关于中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我们完全可以换个视角,从阅读经验的期待视界出发,考虑到中学生特定的生理机制,这样会更科学、更全面、更有效、更符合教学第一线的实际情况。
  为什么有许多人始终认识不到完美作品的完美所在呢?为什么甚至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写出好作品要比作出正确判断来得更容易呢?用巴尔扎克的话来讲,就是“艺术中存在着某种不可思议的东西”,它的妙处“原来是封锁在殿宇中的”,接受它必须像《一千零一夜》里的阿里巴巴一样,先要掌握“芝麻开门”这样一句“诀窍”,可是有些人连这个秘诀都不掌握,竟想一下子就能看透一部作品,结果只能搔痒地观察。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