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反思是提高教学水平和提升自身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这种反思性教学应该贯穿于教师教学的全部过程之中:在教学前要进行反思,在教学中要进行反思,在教学工作结束之后更要进行反思。总之,教师应该养成不断教学反思的习惯,这样,才能够总结教学知识、技巧和经验,进而提升自身的素质。
根据不同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的侧重点,关于反思的含义千差万别,每一个学者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熊川武教授写了一本专门研究反思性教学的书—《反思性教学》,在这本书中,熊教授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可见,反思性教学的首要目标就是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其次以实现教学的实践为目的,最终实现教师的全面发展。但是,目前我国教师的反思性教学还存在许多的缺陷和困境,所谓“思之不慎,行而失当”,教师的反思性教学的意义深远,因此,只有真正地挖掘反思性教学存在的问题,才能对症下药,找到解决的对策,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运用反思不断地探究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
一、反思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是不断反思和学习的结果,同时,反思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可见,反思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有着重要意义。但是,目前我国教师的反思性教学还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的教育体制不完善导致了反思性教学不能够有效地实施
中国的教育体制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效率低下的问题。我国的教育体制是教育机构和教育规范的结合体,教育机构是指学校等实体,而教育的规范就是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进行诠释。从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多方位的发展目标是一致的,但是,教师在素质教育的体制下,还实行着一定形式的填鸭式教学,教师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出高分的人才,把书本中的知识教授给学生成了教师教学的唯一的目的。第一,现代的教育体制把教师的工作限制在条条框框之中,比如,某些学校组织教师集体备课,规定教师的教案内容等,这种培养教师的模式也导致教师不能够在教授主要课程的基础上,对相关问题进行展开和解释,教师在短短的一节课的时间里,充满了书本上的内容,而无暇其他内容的涉猎;第二,教师的工作量很大,他们的正常工作包括上课、备课、修改作业、辅导学生等内容,除此之外,还包括教师自身的家庭琐事等等,这就导致教师除了固定的教学内容之外,没有额外的时间去进行反思的工作;第三,新课程的改革,规定教师必须“天天有反思,周周有札记,月月有案例,期期有论文”,教师不可能每天都有反思的东西,导致老师为了写所谓的反思周记,而不断地出现应付的现象,反思的内容也肤浅。所以,在这种不完善的教育体制下,教师不能也不敢发挥自己的反思性教学。
2.反思性教学的短期效果不明显,导致教师不愿意进行反思性教学
反思是对自己的教育活动进行分析的过程,它通常是“借助于教师自己的教学档案,包括课程设计、教学录像、文字记录、教育笔记等进行的活动。”是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在对问题的讲解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着向自己提问,然后进行问题的反思,进而解决问题的一个完整的过程。但是,反思活动的发生只是在很短暂的时间范围,也就是说,反思持续的时间有限,实现不了对问题的深入思考,进而导致反思的倦怠。另外,大多数学校对教师的考评主要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准绳,所以学生的成绩好的老师,压力相对较少,很少进行反思;只有在成绩不好的时候才进行反思,且反思的内容也仅限于为什么会导致成绩的下滑,而不对日常遇到的教学问题进行及时的反思。在归纳原因的过程中,有的老师常常把成绩下滑的主要原因归纳为给学生布置的作业太少、学生不够努力、家长不够关心等等的方面,而不从专业的角度去思考自己的教学行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不足等原因,这种恶性循环就体现了教师反思的情绪不高的弊端。
3.反思性教学本身就存在着内在问题
不论是老教师,还是新教师,反思性教育的实施本身就存在着困难。因为一些教师认为没有必要进行固定模式的反思性教育。新教师在新环境中,整天忙于备课、讲课、与学生交流等事宜,并且认为反思对于掌握一般认为的教学技巧和教学的内容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老教师则更加认为反思的作用微乎其微,老教师每学期都在重复着相同的内容,而反思对于相同的内容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同时,反思主要是把理论的内容与实际的内容相结合的过程,对于教育中讲授理论的教师,进行反思性教育是没有意义的,即使反思了,在反思之后却没有实际的行动作为检验的标准,那么,反思对实际教学中的意义也是不大的。
二、改进反思性教学的对策
针对上述提出的反思性教学存在的问题,应该提出相应的提高反思性教学的方法和对策。因为反思是一个过程,反思性是可以通过训练而实现的,同时,反思性教学如果利用得当,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巨大的。
1.教师应该养成自觉反思的意识
养成反思的意识的首要因素是认识反思的价值,有效的教学反思能够使教学实践日趋合理,以符合教育改革的目标要求,开辟提高教学质量的新途径,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要想发展成为学者型的教师,除了具备专门的学科知识和技能之外,还应该提高教育理论的修养,开阔教育前沿的视野,树立对敏感问题的方向的把握,更加应该具备过硬的教育和科研的能力。教师还应该不断地增强教学的责任感,反思是一种“积极的、坚持不懈的和仔细的考虑”。缺乏较强的责任感和较好的意识品德,是不能够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的,教师应该常常考虑自身的行为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的需要,是否能够带动学生的思维的扩展。只有首先养成自觉的反思的习惯,才能够以常常反思的思维去思考问题,从而在教学水平和教学的技巧等方面得到提升。
2.应该把反思性思维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
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前、在教学活动中、在教学活动后都进行反思。所谓的在教学活动前进行反思主要是指在教师的备课的过程中进行反思性的活动,了解学生目前的水平,有目的地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前,应该充分地了解自己的学生,这种了解可以通过很多种的方式,比如进行家访、和学生进行谈心等等活动,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秉性,教师应该在不断的教学过程中训练自己与学生交流的经验,在与他们沟通时发现自己教学上的不足;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反思主要是指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思考,一般来说,教师讲课的过程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许多教师会在自己的课堂中加入当代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的分析,在自己讲授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思考问题的原因,过程和结果;教学活动之后的反思是最常见的反思的形式,这种形式能够使教师拥有更多的充足的时间来进行思考和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还有对教材本身的反思主要是通过讲述使课本中的实际问题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课本完善提供经验;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反思,比如自己在讲课中情绪的调节,是否实现了与学生的互动,是否关注学生听讲的效率,是否关注学生听课时情绪的调动,自己设定的学习的目标是否达到,这些问题都应该在教学活动实现之后进行反思。
总之,反思性教学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探索和解决教学目标、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等问题,都应该在教学活动进行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应该用理想的眼光去看待现实的教学、用发展的眼光去梳理错误的教训、用辩证的思维去看待发展,把反思变成自己生活中的习惯思维方式。不仅是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反思,还要在自己的生活中养成反思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不断的进步,才能通过不同途径的反思,达到理想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熊川武.反思性教学.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
[2] 熊川武.试析反思性教学.教育研究,2000(2).
[3] 王春光,郭根福.反思性教学实践与教师素质的提高.中小学教育,2003.
[4] 高兆明.制度公正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5] 朱玉东.反思与教师的专业发展.教育科学研究,2003.
[6] 瞿喜宝,袁庆明.关于制度含义的几个问题.云梦学刊,2004.
(责任编辑任洪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