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健康教育,从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方面,全面、系统、明确地提出健康教育的要求,凸显了健康教育在体育课程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实现体育课程转型的关键,如何培养既能开展体育教学,又能进行健康教育的“双师型”体育教师,是当前体育教师培养、培训工作所面临的紧迫课题。
一、“双师型”体育教师的界定
1998年,原国家教委在《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意见》中提出职业学校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但是究竟什么是“双师型”教师,研究者们的看法和表述不一。综合起来共有六种观点:一是“双证”说,认为凡是持有“双证”(教师资格证和职业技能证)的教师就是“双师型”教师;二是“双能”说,认为既具有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又具有技师(或其他高级专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能力的专业教师是“双师型”教师;三是“叠加”说,认为有“双证加双能”者是“双师型”教师;四是“双职称”说,即要求“双师型”教师既具有教师的职称,又具有工程师的职称;五是“双层次”说,认为教师既要能讲授专业知识,又要能开展专业实践;六是“特定”说,该界定没有对“双师型”教师概念给出具体的操作性定义,只是指出“双师型”的提法只有在特定的情况下才有意义,离开了特定的背景,“双师”的提法就没有意义。综合以上观点,“双师型”教师最根本的还是要有“双能”,其他如“双证”、“双职称”等是对“双能”的不同形式的认证。
由此可以看出,“双师型”教师应该是“双能型”人才。我们认为,作为体育新课程的实施者,“双师型”体育教师首先必须是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具备有效开展学校体育教学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其次必须具备进行健康教育的基本能力和素质。简而言之,“双师型”体育教师首先是“体育教师”,其次是“健康教师”。但是,这二者不能简单叠加,应将健康教育有机地融入到传统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去。
二、将体育教师打造为“双师型”人才是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体育是为人的健康服务的。既掌握体育训练本领,又能够开展健康教育,并使二者有机结合,这是体育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从课程性质角度看,新时代的体育课程既是学习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的课程,又是进行健康教育的课程。在新的时期,体育教师必须注意传授终身体育理念,传授健康生活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发展其健康生活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和规划健康人生的能力,使学生形成积极迎接生活中的各种挑战的态度和坚强的意志品质,成为生活的强者。
从课程理念角度看,在新的基础教育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所提及的课程理念中,“健康第一”理念居首要位置。在新时代的体育课程中,体育教师的首要任务是使学生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可以说“健康第一”理念,是体育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践行这一理念,必须注意将运动技能的专题教学与健康教育的专题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二者相互融合,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
从课程目标的角度看,新的课程标准从“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五个方面阐述课程总目标,从“运动参与”(参与态度与参与程度)、“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阐述领域目标,显然“健康”是课程的最高宗旨,甚至可以用“健康”这两个字来概括课程宗旨。在新的时期,如果只能进行传统的体育教学,不能进行健康教育,就不能成为合格的体育教师。
从课程价值的角度看,世卫组织指出:“一个人在躯体、心理、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四个方面都很健全,才是最完全健康的人。”此次课改将体育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价值定位为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使其获得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和技能,这一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切合了社会生活的实际需求。
三、“双师型”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
从知识与能力的角度看,新时代的体育教师除了必须具备从事传统的体育教学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外,还必须具备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和从事健康教育实践的能力。
体育教师大多是师范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的,他们都学习过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体育保健、体育学、体育心理学和教育学等专业课程,掌握教育科学、心理科学、人体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这些理论和知识可以为体育教师从事健康教育提供较好的理论基础。但是仅具备上述条件是不够的,体育教师还必须参加健康与健康教育的专题学习,专门学习健康与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掌握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实施要求,在学习中打破体育与健康的学科界限,并努力促进两种知识的有机结合。
另一方面,在具备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基础上卓有成效地开展体育与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是体育教师必备的基本能力。首先,体育教师应具有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体育与健康学习,增强体能,提高健康水平的能力。其次,体育教师应通过相关活动的组织,使学生获得关于身体、身体活动和身心健康的正确理念和有效体验,增强自我保健的意识,逐步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第三,体育教师还应有较强的通过体育活动的组织,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能力。在体育与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巧妙的安排,使学生体验到进步或成功的喜悦,增强自尊和自信心,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使学生通过感受友谊、赞扬和多种形式的激励,产生各种丰富的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还要使学生接受挫折教育,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培养勇敢、顽强、坚韧的意志品质。第四,体育教师应具备通过体育与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社会适应性的能力。体育教师应使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知识的学习,理解个人健康与群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培养对自我、对群体、对社会的责任感,增进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学会尊重他人,关心集体,团结伙伴,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四、“双师型”体育教师的培养
首先,教师培训机构应加强体育与健康教育培训工作。为在职教师提供职后培训服务的教师培训机构应加大健康教育的培训比重,应尽可能根据课程改革的实际需要扩大在职培训规模,丰富培训形式,有针对性地安排形式多样的培训学习,组织观摩体育与健康教育实践,多方面鼓励体育教师积极开展健康教育,以逐步提高健康教育水平。
其次,培养体育教师的高等院校应提高健康教育课程的地位。高等师范院校的有关院系不仅是培养未来体育教师的主要阵地,而且是提高一线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培训场所。由于各地课程改革的不均衡、教师培养与教师实际需求之间脱节等缘故,许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并没有根据课程改革的需要对专业课程的设置进行及时调整。有的院校还未开设与健康教育相关的课程,有的虽开设了相关课程,但是教学内容和时数偏少,学生的健康教育知识与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为了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相关高等院校应加强体育教师专业课程的研究与调整,提高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比重,努力培养适合体育课程改革需要的“双师型”体育教师。
第三,各类开设体育课程的学校应为体育教师的业务进修创造条件。体育教师任职的学校,是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基地,一个优秀体育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所在学校的良好环境。体育教师课时多、任务重,在职学习与脱产进修的时间和学习机会少,学习自觉性有待提高等现象普遍存在。体育教师所在学校应该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体育教师的学习与进修、业务知识和水平的提升,提供制度和物质上的保障。此外,学校可邀请校外健康教育方面的专家来校讲学,也可安排体育教师与其他相关教师、校医等进行互动交流,提高健康教育水平,共同为增进学生的健康而努力。
第四,体育教师应主动积极地通过学习与研究提高健康教育水平。教师业务水平的提升,最根本的还是靠自身的努力。体育教师要确立学习意识,提高学习能力,除了正规的业务进修外,还应抓住各种机会,积极主动地与健康教育方面的教师、专家联系,向他们请教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此外要注意通过各种途径,广泛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了解、吸收健康教育的前沿理论和知识,在实践中努力提高自身的健康教育能力,尽快使自己成长为适合新课改需要的“双师型”体育教师,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修.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体育与健康标准研制组.体育(与健康)课程(实验稿)标准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张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