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要求。学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机构,是引领和传播社会意识形态的制高点。因此,学校必须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使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发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新视域、新要求、新境界指导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创新,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的重要性
1.应对以经济为主导的全球化所带来的文化扩张的需要
经济全球化正在突破民族、国家和地区的界限,将现代化的理念和生活方式传递到世界任何一个角落。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科技优势,通过文化霸权主义推销西方的意识形态、文化价值观,企图影响我国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进而达到“西化”中国的图谋。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潮正在扰乱着我国青少年的政治信仰和价值观念。
2.应对市场经济带来的价值观念多元化的需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社会利益格局正在发生变革,社会生活呈现出组织形式多元化、经济成分多元化、分配形式多元化、就业方式多元化的新特点,与此相对应的是,一些学生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在价值理念、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上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价值取向多元化倾向日趋凸显。同时,市场经济中的激烈竞争及社会转型的加速发展使一系列社会问题凸显。这些现象使些广大学生对现实的认识产生了迷茫,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发生了扭曲,一些人陷入了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泥沼中[1]。
3.应对西方发达国家资本主义价值观浸染的需要
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背后,都有文化价值观、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等软实力的有力支撑,都非常重视主流价值观建设及其输出。比如,通过掌控的庞大先进传媒系统和信息技术,推进全球信息自由流通,输送资本主义价值理念;通过政府的共同价值观直接干预社会价值观的构建;通过制度建设为文化价值观建设提供保障达到行为的规范性、过程的持续性和结果的可靠性等等,这些经验启示我们必须加强自身主流价值观的教育,以达到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目的,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我国的主流价值观。
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应对其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奠定了基础。
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途径——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于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之中
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通常可以概括为三个层次:一是物质形态的隐性课程,如学校的建筑物、文化设施、生态环境、班级教室等;二是精神形态的隐性课程,如办学指导思想、奋斗目标、校风学风等深层观念文化和理论氛围、舆论环境、人际环境、人际关系、课余文体活动等外显层的心态文化等;三是制度形态的隐性课程,如学校的各种管理体制,规章守则以及相应的实施方案、保障措施等。
我们应注重隐性课程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到课堂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制度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之中,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无形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切实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孔子曾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职责首先是传道,其次才是授业、解惑。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注重自身修养,使其以自身的优良学术水平、治学态度、道德品质和言行举止等,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学生,激励学生更加自觉地加强思想政治修养。
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仅仅当作知识传授,应该基于学生价值观的认同和内化,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和教学方式的改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把期望学生树立的价值观同他们的情感、利益与兴趣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激发起他们内心的自觉,调动起自身的各种积极因素,主动加强价值观方面的修养和磨练,从而在内心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要由单向灌输向开放式、双向交流型转变,从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转向重视对学生能力、情感、心理、价值观的开发、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具有情境性、渗透性等特点,可以通过形象直观的表达形式,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各种具体可感的情境之中。校园文化建设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载体,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
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培育优良的校风、学风、教风,引导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展现良好的精神风貌、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塑造高尚的品德情操。要充分发挥广播站、校园网、宣传橱窗各种校园传播媒体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明风尚,把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让优秀的校园文化发挥示范、辐射作用,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同时要通过新兴媒介充分发挥引导、宣传和教育的作用,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感染力、说服力和亲和力。新兴媒介是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而言的,主要指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媒介,它们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理想信念等。通过这些媒介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借助良好的舆论氛围和文化环境达到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性的统一。
3.大力推进学校制度建设
学校制度是隐性德育课程的载体。学校的规章制度、守则等通常以隐蔽的方式对学生产生德育功效。这些制度对于规范学生的行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制度这一隐性课程之中,有利于学生将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自身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从而经过自律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公德意识。
学校制度为学生的成长、学习、生活提供了有序、合理的学校环境,如果学校制度能够公正地实现和保障个体权益,学生就会认可这种制度,并按照学校制度规范自己的行为。好的学校制度能够营造有序、合理、公平公正的学校环境,保证学校成员的合理权益,引领良好的道德风尚。相比道德而言,制度更能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行为,学校制度为学校成员提供了行为规范,学生通过感知、记忆、思考、践履这种行为规范,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开发利用校规校纪中的隐性德育课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科学有效的学校管理之中,将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4.强化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课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堂所学理论的理解,学会用掌握的理论去分析实际问题,并反过来强化理论认知。从实践上讲,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不仅拓宽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视野,克服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局限于学科课程领域的缺点,能将其拓展到学校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且有助于融学校教育因素、教育影响、教育途径、教育力量等为一体,对学生形成全方位、全天候的教育和影响。[3]
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说,实践教学是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直接、最生动的形式。通过实践,一方面能使学生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能使学生在实践体验中自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增强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方向、指导生活的自觉性。实践教学形式多样,包括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区服务、社会生产劳动、社会政治活动、智力扶贫、技术服务、公益劳动等。[4]
参考文献
[1] 吴细玲,曾令超.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4).
[2] 简世德.论隐形课程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现代教育科学,2004(1).
[3] 王艳秋,张耀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寓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9(3).
[4] 龙一平,高军.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6).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