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西部地区音乐教育存在问题的分析与探索

2011-12-31 00:00:00王燕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1年9期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美育方针的进一步加强,音乐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西部地区地处中国的偏低、落后、消息闭塞地方,与外面接触较少,就音乐发展的水平来看,城乡差别表现尤为突出,形式十分严峻。城市内各中小学音乐教学设备先进、设施完善,教学资源充足,教学成果明显。而幅员辽阔的广大农村音乐教育并无多大改变,仍然处于“应付检查”和“可有可无”的落后状态,办学条件原始、师资力量不足、专业教师很少、开不齐课程、开不足课时的现状。农村音乐教育已被城市音乐教育所遗忘,农村音乐教育存在许多问题。
  一、我国西部地区音乐教育现状——边缘化问题
  我国西部地区大多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和贫困山区,有85%的中小学校在农村,75%的中小学生在农村学校就读;15%的中小学校在城市,25%的中小学生在城市就读。由于受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氛围、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制约,造成农村学校音乐设施短缺,师资队伍贫乏,教师素质偏、音乐教学不够重视等,使得西部地区音乐教学处于低水平状态。
  我国西部地区一些偏远的农村,一些领导不重视,认为音乐是人人都可教的课,所以凡是认为教不好“主课”的老师就去教音乐,音乐教师当然就低人一等,于是纷纷改行,使本来就缺乏的音乐教师就更加缺乏。音乐教师工作上无人管,业务上无人辅导,音乐课开没开,开了又教得怎样?从未有过具有学科特色的任何活动和交流。
  大多数教师没有学习、再进修的机会,学校对艺术教师的发展不够重视。教师参加工作后,一般总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指导学生学习,而工作后不善于再学习的教师几年、几十年如一日地用一种方法指导学生学习,也未注意研究、指导学生已养成的不良习惯与错误方法。
  音乐一向被称为“豆芽学科”,可有可无。从县乡教育主管部门到学校领导、老师大多数人眼里都明显有“主、副”课之分。我国西部很多学校没有开设这些课程,或虽开设这些课程,但一到“关键”时刻,如临近考试,这些课程就只好让位于主课老师,音乐课更难“守住”阵地。这样,学生很难系统地接受音乐基础知识教育,更谈不上通过音乐教育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起他们创造美的能力。
  二、我国西部地区音乐教育存在问题的具体体现
  1、师资配备不合理
  我国西部地区很多学校无专职音乐教师,或专职音乐教师不够。在这少数的音乐教师中,真正“音乐科班”出生的很少。他们没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没有系统的音乐教育积累,又如何胜任音乐教育的大任?专业音乐教师数量极少,占教师总数不足3%。有一部分科班出生的音乐教师因为农村小学编制等原因改教其他学科,而现任的音乐教师绝大部分是半路出家。理论水平低,综合操作技能差。有的教师不要说使用乐器,就连五线谱也认不好,所以只能是自己会唱什么歌便教学生唱什么歌。这样教的结果是学生学不会课程标准规定的曲目,学不会规定的乐理知识,更不能体现对音乐的创造力和鉴赏力了。
  2.教学设施不健全
  西部地区农村学校音乐设备简陋,无法满足教学,多数农村学校或因认识不够,或因经济状况限制,音乐设备简陋,教学效果也可想而知,学生感觉单调枯燥,无法产生浓厚兴趣,音乐教育的作用也大打折扣了。
  图书是教师与学生用来不断地吸取知识养份,拓宽知识面的主要渠道;学校能否提供较充足的音乐方面图书、期刊与教辅资料,将直接关系到音乐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音乐方面的图书、相关期刊与教辅资料的配置上都还相当的匮乏,特别是音响方面的有声教学资源。即使在有的学校中,有一部分有限的图书,但大多数的书籍又不能得到及时的更新,而成了老“皇历”,引不起教师与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得有限资料的使用率极低。
  3.西部地区少数民族音乐资源得不到开发利用
  由于地处偏僻等各种原因,一些较好的音乐培训教师常常没有机会参加,通过调查得知,西部地区音乐教师的岗前(试用期)培训与继续教育培训是把教师集中在当地的教师培训机构中进行,培训时间较短暂,考核较轻松,再加之很多音乐老师觉得培训没多大意义,常常在培训期间请假,因而培训效果常常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三、解决西部地区农村音乐教育问题的对策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切实解决师资配置不合理的问题
  第一,从政策上改变音乐学科在各级中小学长期处于偏科、不受重视的地位。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各中小学管理者应该彻底放弃那种“重考试、轻教育”的短识意识,充分认识基础音乐教育对学生人格培养、情操养成的重要性,认识基础教育在素质教育体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切实建立起良好的音乐学科在各级中小学的教学运行体制,从政策制定到执行监督上全面改变音乐学科长期所处的偏科、不受重视的地位。
  第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解决音乐师资配置不合理的问题。各级中小学应从改变音乐课程教学环境、提高音乐教师经济待遇、保障音乐教师进修培训等专业发展机会等多方面入手。切实解决音乐教师的切实利益,更好地吸收音乐专业毕业生到我国西部去工作的积极性,稳定音乐教师队伍,解决有人上课、上好课的问题。
  第三,要抓好现有音乐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不断提高音乐教师的素质。加大兼职音乐教师的管理力度与音乐专业水平的培训力度。积极组织他们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研讨、交流会议,鼓励他们组织参加科研课题的调查研究工作。
  2.加强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第一,音乐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紧迫性。《新课标》实施以来,教育理论课程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地被人们所重视,心理学、教育学、教学论等理论课程,直接地丰富着教师的头脑,并且对教师的教学实践直接产生着影响。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单单熟悉自己所教的学科知识还远远不够。仅有钢琴、声乐、乐理等音乐专业知识的教师根本无法完成新教材的要求,因为新的教材集中体现了课程改革“学生发展本位”的核心理念,不再是过去重知识技能的组合方式了。过去的音乐教师只要能弹琴,会唱歌,会识谱就能够胜任,而现在的音乐教师要想真正完成教学目标的要求,必须将自己已有的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建立完整的教师专业素质,才有可能得以实现。由此看来完成教师专业化发展显得尤为必要。目前,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研究虽然不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但是对于更多的一线教师,特别是西部地区的音乐教师来讲,仍然显得有些概念模糊。
  第二,结合实际,加大西部地区音乐师资队伍的培养与管理。在所有资源中,人力资源是最关键和最宝贵的资源,所以,音乐教师是西部地区音乐资源的关键因素,必须加大培养和培训的力度。首先要采取倾斜政策和有效措施,吸引音乐专业毕业生到渝东南地区中小学任教,稳定教师队伍,解决有人上课、上好课的问题。其次,要抓好现有音乐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不断提高音乐教师的素质。加大兼职音乐教师的管理力度与专业水平的培训力度。积极组织他们参加各种形式的研讨、交流会议,鼓励他们组织参加科研课题的调查研究工作。
  第三,开发西部地区少数民族音乐资源,为我国西部音乐教育服务。我们可以把西部渝东南地区(如:酉阳、黔江、秀山等地)的民歌、摆手舞等作为中小学音乐课教学内容之一。
  第四,关注音乐教学的人文内涵。《新课标》提出:学校教育和音乐艺术自身均属于人文活动的范畴,音乐教学与生俱来便有人文学科的属性。在新的课程观下,音乐教学的人文内涵被加强,音乐知识与技能被“淡化”。音乐知识被巧妙地作为暗线藏隐于人文主体的明线之下。人文内涵要在音乐教师的教学模式中体现。在旧有的课程观下,音乐教学最为典型的是师徒传承的方式,由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就音乐知识技能,按自己的意愿和自己曾接受知识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对于这种沿用了几十年并已成定势的音乐教学模式,教学的双方都缺少人文关怀。
  总之,我国西部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民族民间音乐资源,蕴涵着音乐资源开发利用的巨大潜力。但是受地理环境、经济因素、政治环境因素、文化因素、音乐自身因素、思想观念等的制约,音乐资源开发利用还处于较低的水平,我国西部音乐教育落后的问题希望引起相关领导和部门的重视;把它作为一个“重心”来抓,投入一定的财力物力,改善办学条件,从硬件---教学设施方面增加资金投入,进行教材研究建设;从软件---音乐教师师资水平方面,提高从事音乐教育者素质,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优化农村基础音乐教育,稳定教师队伍;改善教师队伍的生活、居住环境,提高教师待遇,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夯实西部地区的音乐师资力量,把西部地区的音乐文化、教育事业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责任编辑任洪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