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2006年12月23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从2007年开始,结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通过调查发现,阳光体育运动开展四年以来,中小校还存在教育理念落后、学校体育工作得不到重视、学校体育的教学场地、器材和设施匮乏、开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工作不尽如人意,阳光体育运动过于形式化等问题。针对这些状况,如何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长效保障机制来保证“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期开展,是有效、深入、持久地实施“阳光体育运动”工程的关键,也是中小学校体育工作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对象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7个县市,43所中小学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表进行调查,获得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整理与统计分析。共发放调查问卷220套,回收问卷220套,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210套,问卷有效率为95%。为了获得问卷以外的更多、更全面的信息资料,课题组对其中一些被调查县市教育局相关部门和调查学校进行走访,以此丰富和充实本研究的内容。
三、结果与分析
1.中小学校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阳光体育运动”的认知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以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基础和出发点。因为,《国家体质健康标准》是衡量“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关键指标,可以有效地推动“阳光体育运动”开展;同时,“阳光体育运动”也是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的最佳方案。它们两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通过调查显示:中小学生不知道“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分别占32.38%和39.05%。有的学校组织开展了阳光体育运动,如篮球、爬山、体操等运动比赛,学生获得的荣誉证书也贴在教室里,但我们问及是否知道阳光体育运动时,学生还是一脸茫然。可以看出,学校对学生的宣传还不够到位。在调查这些学校是否进行体质健康测试时,得到的结果是每个县选择了一两所学校进行测试,原因是测试器材不足和山区交通不便利,一般只选择县城附近、交通较为便利的学校进行测试。2003年,凉山州开始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到2006年,全州11个县市共168所中学在实施,只占到了全州学校总数的7.12%。2009年,全州中小学体质健康测试数据上报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中心的也只有13所。可见,这与教育部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本地区的中小学校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还有一定的困难。
2.对中小学校体育教学基本情况的调查
(1)学生是否按要求上体育课的调查
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要求“中小学1~2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保证学生在校期间上足体育课是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调查显示:有50%的学生回答能保证上体育课,有32.86%和17.14%的学生没有完全参加正常体育课。并且是随着年级的增加,占用体育课的现象就越严重。这和学校领导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对体育课教学计划执行不严,监管不严有一定的关系;另外,体育教师责任心不强,上课随意性大等问题也是造成学生不能上好体育课的原因。
(2)体育课考试对中小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积极性的调查
新课程改革提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要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作用。因此,体育课考试的目的就是要为学生后续学习提供依据,鼓励和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培养和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能力。调查结果显示:50.48%的学生认为体育课考试没有调动他们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这说明体育教师对新课程改革中教学评价的认识程度不高,新的教育理念还没有建立起来,阻碍了学生在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态度和行为上的发展,没有通过考试来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3)对体育课传授体育健康知识情况的调查
体育健康知识与运动实践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关系。调查显示:有26.19%的学生没能在体育课堂上学到体育健康知识。部分体育教师只注重体育技能、技术的传授,不重视体育知识、原理和方法的传授,导致学生没掌握体育锻炼方法,影响了学生自主地、科学地参与体育锻炼和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3.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情况
(1)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态度
体育锻炼态度是个体对体育锻炼活动所持有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为意向的综合表现。它调节着人对体育项目参与的行为选择和行为反应,影响着体育学习和锻炼效率。调查显示:中小学生对参与课外体育活动认识较为明确,36.19%的学生“非常喜欢”,25.71%的学生“比较喜欢”,“一般”和“不喜欢”的学生只占25.71%和12.38%。这与课外体育活动能满足中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心理特征有直接关系。
(2)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
体育动机是推动体育锻炼行为主体从事并维持体育锻炼行为的主观原因和心理状态,它对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行为起着定向、始动、调节、强化和维持的功能。调查显示: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健康的,占59.52%,以掌握运动技术和技能的,占46.67%,培养努力进取顽强拼搏的思想品质的占35.71%。这表明中小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较为明确,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健身功能有较高的认知,比较重视课外体育活动。
(3)学生每周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次数和时间的情况
教育部在关于《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中指出:“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保证学生平均每个学习日有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和时间,关系着学生能否通过参加体育活动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调查显示:凉山民族地区中小学每周组织学生参加一次课外体育活动的占14.76%,二次的占29.52%,三次及以上的占24.29%,还有31.43%的学生不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而且有29.05%的学生每次锻炼不足30分钟,每次锻炼30~60分钟的居多,占45.71%,每次锻炼60~90分钟的占12.38%,每次锻炼超过1小时的有12.56%。可见中小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少,运动量明显不足,这与学校没有组织落实每天一小时的课外体育活动有一定关系。另外,与学生没有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有关。
4.家庭体育消费情况
家庭体育消费水平反映人们实际消费的体育消费品数量的多寡和质量的高低,也间接或直接地反映了社会经济发达程度和水平。调查显示:有34.29%的学生每年没有体育消费,有44.76%的学生家庭每年的体育消费在50元以下。可以看出,被调查的学生的家庭体育消费处于很低的水平,这与当地人民的经济收入不高有直接关系。
四、结论与建议
1.健全领导机构,建立监督管理机制
首先,必须提高学校领导对阳关体育的认识;其次,要加强组织和管理,制定长远的运行规划;最后,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确保阳光体育运动在中小学校有效地开展。
2.加强阳光体育运动的宣传,形成舆论的导向
我们要充分利用广播、展板、专题讲座等手段来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各个方面进行宣传报道。
3.加大投入,改善锻炼环境
应加大对中小学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还要对学生进行体育扶贫,给学生添置运动所需的衣服、鞋袜和运动器材。
4.加强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
首先,要保证有足够数量的体育教师来满足教学的需要;其次,加大体育教师的培训力度,提升他们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能力;最后,要提高体育教师在教师同行中的认同感和待遇,改善工作、生活环境,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5.结合各地区特点,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形式和内容
在组织形式上要课内外相结合,校内外相结合。加强体育兴趣小组和运动队的建设,组织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参与的运动竞赛,开展科学体育锻炼的知识讲座等。
6.落实学生体质健康测试
落实安排每校每年进行一次体质健康测试,加强对学生健康档案的建立与评价的管理,从而促进阳光体育运动长期有效地开展下去。
参考文献
[1] 刘海元,袁国英.关于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若干问题的探讨.体育学刊,2007(8).
[2] 朱万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师读本.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 唐晓军,聂盼水.湖北省农村中学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湖北体育科技,2007(3).
(责任编辑付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