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意义
1.教育科研有助于转变小学教师的角色意识
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兴起了“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潮流,倡导教师在日常教育教育教学工作中,以研究者的眼光来看待自己所遇到的问题,尝试以科学研究的态度和方法钻研并解决这些问题。基于研究者的立场和视角,在具体的教育研究活动中,教师们将会逐步放弃对权威的依赖,主动自觉地审视以集成为核心的传统教育模式,日渐从思想上和行为上摆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角色的束缚,由被动应付工作或单凭热情和善意工作,转变为自由自主地工作,从而在新的角色定位中获得职业的乐趣。
2.教育科研有助于促进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的理念、知识、能力等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以探索性和创造性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科研活动,正是焕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主动性的最佳动力源。研究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深度学习的过程。在选择课题、设计方案、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形成结论的一系列研究工作中,教师的理性思维、知识领域、操作能力等方面都将得到显著发展。
3.教育科研有助于改善小学的教育实践
小学教育科研是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一个特殊领域,它既具有教育科研的一般特点,又有自身的独特之处。应用性、微观性是小学教育科研的基本特征,教学研究、行动研究是小学教育科研的基本指向。一般而言,小学教师开展科研活动主要不是为了满足纯粹的个人兴趣,更不是基于某种功利目的,而是为了服务与工作实践;小学教师的科研选题往往不属于宏观的综合性、全局性课题,而是源自于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和困惑;总体而言,小学教师科研最终追求的不是学术性成果,而是应用性成果,即其研究应该有利于改进教育教学,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所谓的“研究型教师”、“学者型教师”,其实就是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教育科研,并把科研成果用于指导教学实践的教师。只有小学教师主动自觉地开展科学研究,才能为小学教育实践引来清新甘美的源头活水;只有通过自己的研究使教育实践得以改善,小学教师才会由衷地感受到研究的乐趣与价值。
二、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现状与问题
根据国内现有的多项调查研究结果看,虽然各地区存在程度上的差异,但整体上而言,教育科研与小学、小学教师之间的关系正日趋密切。在认识层面,无论学校领导还是基层教师对于教育科研的重视程度都在不断提高,对于教育科研在学校发展和个人专业发展中的价值的认识日益清晰;在行动层面,为数众多的学校领导或鼓励支持教师研究或组建团队主动开展研究,大批小学教师积极投身于教育科研之中,研究问题涉及广泛,灵动鲜活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在制度层面,很多学校已经建立起初步的科研管理机制,科研的申报、立项、研究、推广等工作逐渐趋于正规化,教师的科研成果在职务考评中也开始占有一定权重。但凡发展性的变化总是可喜的,不过其中也必然会蕴含着与发展相伴随的诸多问题。
1.观念存在偏差
根据教育科研认识及态度的差异,可以将现今的小学教师划分为三类:第一,排斥型教师。此类教师对教育科研持抵触态度,有的认为教育科研高深莫测非自身能力所及;有的认为教育科研纯属上级瞎指挥下级赶时髦,徒劳无益;还有的认为教育教学工作繁重,科研只会加重负担,总之,小学教师不应该从事教育科研。第二,顺从型教师。此类教师能够参与研究活动,但并非基于对科研价值的认识和追求,而是服从领导安排或从众心理所致。第三,认同型教师。此类教师已经认识到教育科研的研究性,但对于“重要性”的理解却有所不同。其中,有些人将研究视为通过业务考核或晋升职称的一个要件而加以重视,也有些人将研究视为获取名誉和地位的资本而加以重视,可见,认同科研者也并非都能将科研作为提高专业素质、完善教育实践的重要途径。不消除上述种种观念性偏差,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必然举步维艰。
2.研究能力不足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小学教师所从事的是剪贴式或经验总结式的低水平、重复性“研究”,选题失当、理论基础薄弱、方法技术应用不严密、研究资料分析不深入、成果表达缺乏理性等问题普遍存在。应该说明的是,小学教师的传统角色在于教书育人,科研知识近些年来兴起的新要求,因此现职教师研究能力不足本58061898e142d7fbea8d9e1b11c2b6c6属情理之中。但是,教育科研是一项系统严谨的探索性活动,它要求研究者必须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和素养,既然将“研究型教师”确定为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想型,就应该为此付出相应的努力。近几年里,行动研究、个案研究、叙事研究等研究方式在国内广泛流行,为小学教师提供了多种富有价值的研究路径,但一些误导性言论也会随之出现,如某某研究是为小学教师量身定做的最佳研究方法,可以回避小学教师理论基础薄弱、研究能力不足等弱项,扬长避短云云。笔者认为科学研究从来不会对任何人群降格以求,无论采取何种路径、运用何种方法和技术,对研究者的研究能力和基础素养要求都是趋于一致的。小学教师若想真正投身于教育科研工作,只能通过职后教育培训以及“在研究中成长”等方式弥补研究能力方面的缺陷,没有任何捷径可以绕过。
3.环境支持不力
制度条件与客观条件是制约科研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小学教育领域各级行政领导对于教育科研的重视程度正在日益提高,但相应的制度建设仍然较为滞后。大多数学校尚未建立明确的科研工作制度,也未能将研究活动与教学工作在制度层面进行有机结合,由此导致小学教师在从事研究过程中缺乏现实而有效的激励和保障;教育科研的过程管理与成果效能评价在方法和力度上明显不足,重结果轻过程、重文字成果轻实践效益等倾向,客观上助长了小学教师研究中的急功近利,使其逐渐偏离科学研究的的主旨与核心,追求研究上的形式主义。另外,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时,在时间、经费、信息资源、合作交流等方面的获得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障碍和阻力。
三、关于小学教师科研素质培养的几点建议
由前文可知,当前阻碍小学教师开展研究的主要问题集中于观念、能力和环境三个方面。其中,环境作为外部因素具有不可否认且难以替代的制约作用,但对于师资培养者来说,更为关注的应该是内因,即观念与能力等科研素质的发展变化。鉴于此,笔者围绕着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素质培养这一主题提出一些不成熟的建议。
1.以实践为立足点
小学教师的研究场域就在小学教育实践当中,脱离开小学教育实践,其研究很难维系生命活力。第二,个体实践。系统的说理与逻辑的讲解有助于认识的明晰,固然是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但理论状态的教育科研知识只有与实践的具体过程相互碰撞,才能内化为真实的教育研究能力。因此,在教育科研素质的培养过程中,学习者的个体实践应当成为教育科研设计的逻辑起点。
2.将科学精神的培养贯穿始终
科学精神是科学研究的基本内核,是激励科研工作者突破困境、孜孜以求的不竭动力。因此,教育科研素质的培养不仅要从个人的现实需要出发,更应该以科学精神的高尚境界感染、引领学习者,使其自我实现自我更新的高层次需要得以释放。
3.突显理论在研究中的价值
理论在研究中究竟有何用处?理论的价值在于,它向人们提供了认识和理解世界的特定视野和概念框架,指导着人们去探索研究具体的事件,而研究的成果则被用来证实、否定或修正该理论,并为新理论的形成提供依据。可以说,理论和研究就是一个永恒循环中的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因此,只有使学习者正确认识理论与研究之间的关系,从轻视理论、回避理论、盲从理论等不良状态中摆脱出来,其教育科研水平才可能发生质的飞跃。
4.传授方法的技术,更要渗透方法的意识
作为科学研究三要素之一的研究方法,是研究者开展探索活动必不可少的工具和手段。无论是信息检索、资料采集,还是分析数据、建构理论,离开了适当的方法,研究工作都将寸步难行。教育领域的纷繁复杂决定了教育研究的多层面性和多角度性,这就是要研究者必须广泛学习多种方法,熟练掌握多项技术。当前,源自不同学科的新方法新技术大量涌现,并纷纷在教育研究的舞台上一展身手,这当然是令人兴奋和快慰的事。对此,无论是初涉研究者还是资深研究者都需要一种开放、兼容的姿态加以学习和吸纳。但与此同时,又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可将自己迷失于方法技术的海洋之中。因此,使学习者在掌握灵活多样的方法的同时,养成博采众长、为我所用的方法意识,是教育科研素质培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
(责任编辑任洪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