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教育教学问题是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偏差或弊端,如不能有效解决,往往影响教育活动的实施效果。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能否发现有代表性、有一定深度和较高层次的问题,是教师认识能力和教育水平的现实表现。现实表明,一个教师,如果缺乏或没有发现教育教学问题的思想意识、行为准备状态及其相应的策略技巧,是很难在教育科研及个人专业化发展方面有所作为的。那么,中小学教师怎样才能拥有一双“发现”教育教学问题的火眼金睛呢?
二
问题总是客观存在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问题,而是缺少问题的发现。一些或明或暗、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问题就存在于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对这些问题的发现并加以有效解决并非难于上青天。人们在破解教育教学问题的实践中发现,如下八种问题发现策略和解决办法,对于培养中小学教师的问题发现意识,提升其教育科研及其专业化水平,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1.小中见大:从不被看好、无足轻重、易被忽视的“小”问题中,梳理出不同寻常的“大”问题
教育教学问题无处不在,且常常以“小”问题的形式出现。中小学教师只要善于眼睛向下,注重独立思考和深度挖掘,就能从“小”问题中梳理出不同寻常的“大”问题(问题的大小是相对而言的)。究竟如何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呢?首先,要对小问题进行排队、筛查、审视,在逐个解析中“合并同类项”,使问题最终变得清晰、明了和集中。其次,通过比较分析,找准所聚焦问题的独特之处并赋予鲜明、典型和深刻的时代意义。如我们今天大力倡导学习型社会,一些中小学也要求终身学习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于是,常有中小学教师比较注意学习、移植、仿效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和做法,他们逢公开课必听,逢教研活动必到,逢j9kWrviq8RGLRggZnAIeBV2v3VrTQPI8q5GFNerNCco=有外出学习的机会必争取,但往往事与愿违,多少年下来,不是收效甚微就是“秘方”失效。仔细分析此类现象,反映出来的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教学的精彩有时没法复制,他人的教学保留节目,只有内化为学习者、借鉴者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才能在教育教学中展现智慧的光芒。
看来,以小见大,需要教师对问题“上纲上线”,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就事论理,把“个别”上升到“一般”。中小学教师要想在“小打小闹”的事情上做出大文章,其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尽可能做到“五个一点”:通读一点国内外教育名著名篇,不断拓展自己的教育视野,以求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了解一点教育理论和实践大家,效仿、借鉴顶尖教师的教育实践范例,在“心有灵犀一点通”中提升自己的教育层次;关心一点教育政策法规,把握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走向,力求通过政策法规的准确把握引领教育教学改革进程;思考一点教育的成败得失,注重扬长避短,把工作经历转化为反思与提高的过程;总结、提炼一点个人智慧,每年都有著书立说,在持续不断的自我修炼中努力成就一家之言。
2.“大事化小”:在对大问题的“降格”、分解、细化中,提炼出具有一定高度和深度的重要问题
教育教学问题有大有小之分。教育方面的大问题通常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不是基层学校的教师几番思考之后就能有效解决的,如“中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何去何从”、“如何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如何从学生的成长需求出发,促进各学段之间的衔接与沟通”这些宏观性教育问题,如果让某个教学一线的中小学教师来研究和解决,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就算教师发表了一孔之见,恐怕也难以真正解决什么问题。从现实性来说,这些问题的研究和解决,需要当事人本身处于较高的层次和位置。
可见,把大问题“降格”、分解、细化为众多小问题,并从中选取有价值、有深度、有高度的问题进行研究,以求有所突破,是一线中小学教师“问题发现”和“问题求解”的比较现实的选择。因为发现和突破“变小”了的问题,往往能取得“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如对新课改的总体评价,普通教师很难一下说得让人心悦诚服,如果说教师难以从全局上把握,但说清楚其中某个不大不小的问题还是可能的。人们看到,新课改推进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带有普遍倾向的问题:教学过程中“新瓶装旧酒”的现象屡见不鲜;多媒体课件、小组合作学习、大范围师生互动、表扬赞赏等,成为了公开课的必备要素;在叫好不叫座中,科学课黯然退出了中学课表;百分制取代等级制重新回到了中考招生的前台等。细加分析,这些现象和问题的存在表明:新课程理念只有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所认同并转化成他们自觉的行为方式,才有可能实现其预期目标,否则,新课程就可能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乌托邦”。还要看到,西方教育理念与东方文化背景是否相容,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大问题,否则,我们的教育就会上吐下泻,患“消化不良症”。由此看来,教育教学问题的“发现”,有时还得来点“曲线救国”,在“大事化小、小中见大”中提炼出具有一定高度和深度的问题。掌握这种策略,有助于中小学教师扬长避短,形成教育研究的比较优势。
3.“无中生有”:在对习以为常、见怪不怪教育现象的拷问中,排查出鲜为人知的隐性问题
因为司空见惯、从来如此、耳熟能详,人们往往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以致不少人患上了“问题感受迟钝症”,这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十分不利的。教育教学实践证明,没有问题意识,教师就只能在课堂上充当“传声筒”、“搬运工”的角色。由此,中小学教师要尽可能拥有善于发掘和发现问题的意识,努力练就“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教育技巧。如中小学的课堂上常出现这样一些习以为常的语言:“大家听明白了吗”(应为:我讲明白了没有);“谁还有更好的见解?”(应为:谁还有新的见解);“不听课可以,但不能影响他人”(问题是,学生不听课,他来教室干什么?)等等,这些言论,乍听起来似乎没有什么不妥之处,但稍作推敲,就会发现相关教师的教师观、学生观存在偏差,就会发现教师在有意无意地推卸自己的教育责任。由此可见,教育教学的问题总是客观存在着,只是存在的方式和表现有所不同而已。只要教师凡事多留心,对各类现象多拷问、多质疑,就会在乱石堆中发现真金白银。
4.提升高度:登高望远,站在更高的视野和全局高度,筛选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根本性问题
有些问题,站在教师个人或所在学校的角度看,似乎是个大问题,但站在更大的范围或更高的视野看,就是小问题了。如建设新校区、筹备多少周年校庆、获得某重要奖项、更换校长等,对某个中小学来说是大事,但这事放在全县、全市、全省乃至整个中国基础教育界加以审视,则只能算小事一桩。这就启示我们,发现、审视教育问题,既要立足本人、本校实际,又要着眼全局(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分析、研究、判断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具有普遍意义或是否具有代表性。再比如,在对待犯错误学生的问题上,我国确实也出现过老师拧掉学生的耳朵、让学生互相打嘴巴扇耳光、让学生吃苍蝇乃至吃大粪等极端案例,但就全国而言,这只是极少数教师的恶劣行径,并不是中小学教师的主流行为。尽管如此,如果我们稍作延伸思考,就能挖掘出发人深省的问题:为什么总有一些教师对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情有独钟?深刻认识、切实解决这一问题,恐怕就不是少数中小学教师的事,而是整个基础教育界必须严肃对待的重大课题了。当然,提升问题的认识高度,并不等于凡事来个上纲上线,如果这样做,就是典型的形而上学了。
5.透视本质:透过虚虚实实、遮遮掩掩的事物的表面现象,剥离出隐藏其中的本质性问题
问题有真伪之分。有些事情,表面上看是个问题,甚至是很突出的问题,但深究之后,就会发现它不是什么本质性的问题,就算找出了解决的办法,也不过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已。由此,中小学教师有必要练就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硬功夫。从根本上说,这种本领只能在终身学习、见多识广、注重提炼中练就。人们发现,关注众说纷纭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问题,有助于人们在各种意见的交锋中探寻问题的本质。如:在一些地方,优秀中小学教师流失现象比较严重(人称“孔雀东南飞”,甚至戏称麻雀都东南飞),表面上看,主要是这些地方教师经济待遇偏低带来的恶果,但“士为知己者死”,优秀教师流失,实则是事业环境欠佳所致。这就提醒人们要切实尊重知识、善待人才: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还有,在教育科研方面,表面上看,是一些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成果数量偏少、层次偏低的问题,实则是教师长期沉溺于“教教材”、不思考“为什么要教”、缺乏教育研究意识的问题。面对林林总总的现实,教师最忌人云亦云,跟着他人瞎起哄。如果沉下心来,注重从“剪不断理还乱”的是是非非中梳理出本质意义上的“是什么”,然后进一步探寻“为什么”和“怎么办”,中小学教师就会成为“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高手。
6.辨明方向:从事物发展的客观进程和基本走向中,把握具有前瞻性、方向性的要害问题
改革和发展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处在改革大背景下,中小学教育教学会不断面临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比如:实现教育公平是我们追求的基本目标,但制定教师硬性流动的政策,强化小学生、初中生就近入学就能确保教育公平吗?事实上,由于复杂的历史和社会原因,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短期内是难以解决得很好的。还有,高考录取政策和录取方式由单一走向多元是大势所趋,但“如何不让高考加分、保送、校长推荐制度变味?”等问题,又引发了人民群众的高度关注。毕竟,在升学的问题上,权力、金钱买分的现象时有耳闻。此外,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的风潮过后,转变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心已成为教师教育重铸辉煌的重中之重。今天,人们迫切希望教师教育从提升“学历”转向表现“学力”,从关注教学“知识量”转向提升学生“水平级”,从关注学生“君子动口”转向强化“动手操作”能力。对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如果教师“位卑未敢忘忧国”,给予足够的关注,往往可能在问题的发现与解决上占尽先机。此种素养,对于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至关重要。
7.把握关键:区分主次矛盾,全面分析和深入思考,紧盯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的关节点问题
关节点问题是教育教学中起主要、关键作用的问题。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关节点,实际上是人们认识和解决各种教育教学问题的突破点。抓住关节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会使本来显得困难甚至是扑朔迷离的问题,得到比较顺利的解决。例如在中小学,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灵魂,班主任的作用发挥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发展进程和走向。因此,在民间,有“选班级不如选班主任”之说。从“成才”先“成人”的角度考虑,家长这样做无疑是正确的,广大家长的心态是:孩子成才当然是最优先考虑的目标,但如果小孩成不了大气候,至少要能正常的生活,切切不能走向社会生活的反面。由此可见,加强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抓住了这一关节点问题,学生的“成人”问题就有了比较可靠的保证。再比如,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问题和矛盾较多,如传统教育教学方法与课改要求之间有冲突,教育评价制度与推进课程改革之间有矛盾,现有学校布局与教育公平之间有距离,等等。这些问题中,最为关键的还是用什么样的标准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问题,因为教育评价制度的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目前,升学率是社会大众衡量中小学办学质量最为直观的指标,我国还没有其他更好的标准能够取代升学率。从一定意义上讲,只有当就业岗位有了较大的富余之后,升学竞争才会趋缓。当务之急是要积极稳妥的推进教育评价制度改革,尽管此项改革充满了风险和挑战,但不改革的危险性更大。
8.注重前瞻:未雨绸缪,坚持科学分析和准确预测,切实关注未来教育发展的重大课题
“凡事预则立”。依据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人们可以比较准确地预测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将要出现的问题。例如,随着中小学教师入职门槛的逐步提升,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提速,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如下问题的解决必将提到议事日程:师范教育本科化后的课程设置及其人才培养规格;城乡一体化后教育资源配置与管理方式;现代化、集约化生产经营后的农村人才培养体系;与“法治政府”的游戏规则相适应的学校管理方略等。这些问题的提出,目前似乎有些超前,但事物的发展进程往往超出我们的想象,如不预先谋划,等到事情迫在眉睫了再病急乱投医,肯定会误大事。
三
中小学教师教育水平和教学艺术提高的过程,本质上是教育教学问题的不断发现与问题不断解决的过程。教育教学问题的“发现”、提炼及有效探讨,并非只是高层次研究机构和大学教授的事情,只要事事留心,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每个中小学教师都可以在教育教学的“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方面有所收获、有所建树。(责任编辑任洪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