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感恩教育的背景及原因分析
1.社会、学校和家庭环境的变化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重要背景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学校和家庭环境都在发生较大的变化,尤其改革开放以来受市场经济和西方文化的影响,以及独生子女家庭对子女溺爱,导致青少年感恩意识的缺失。
第一,社会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然而随之而来的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实用主义等思潮也深深影响了这一代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转折期的青少年有的理想信念模糊,有的价值取向不正确,一些学生缺乏远大理想和抱负,只注重物质的获得和享受,精神空虚,甚至把人生目标定位为赚钱享乐,传统的价值观念在他们身上荡然无存,感恩意识逐渐淡漠。
第二,学校德育的某些缺陷导致感恩教育的淡化。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及过度关注学生的升学率,我国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功利主义现象,受此价值取向的影响,感恩教育很难真正展开,加上部分教师只教书不育人,对学生的评价仅仅以成绩为标准,这些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是极为不利的。学校德育中的感恩教育不同程度地被淡化,很多学校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更多的人文关怀和情感教育,影响了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第三,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溺爱导致家庭感恩教育的缺失。传统观念中家长是家庭的主宰,家长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形成有起重要的作用。然而受社会风气的影响,我国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一些不协调现象:重智轻德、只顾眼前利益;对孩子过分溺爱;将一些不良的社会习气潜移默化地传给孩子等等。由于家庭教育过度功利化,很少提及感恩意识、感恩心理,导致了青少年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漠视。
2.当代学生感恩意识的普遍缺失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直接动因
感恩实际上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感恩意识,二是实践感恩。感恩意识就是指懂得和领会别人给予自己的恩情;实践感恩就是要回报社会,回报父母,回报他人。作为传统礼仪之邦的中国,感恩教育源远流长。但现在青少年学生的身上,感恩意识正在被淡化,实践感恩更无从谈起。当代学生感恩意识的普遍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家庭生活中漠视父母亲情。现在的学生虽然深受父母溺爱,但越来越缺少孝心了,对父母不孝敬、关心,只知一味地索取,反叛精神在青少年身上更多地体现为怨恨父母,漠视家长的养育之恩。
第二,学校教育中忽视老师的培育之恩。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然而现在很多学生对老师并不尊重,见了面不跟老师打招呼,对老师的劳动成果也不尊重,上课不认真听讲,严重缺乏感恩意识。
第三,同学交往中淡漠友谊。当代青少年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受社会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思考问题时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只注重自己的感受,很少主动去理解和关心其他同学。在同学交际中缺乏对同学的宽容与谅解、尊重与互爱。
第四,部分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古人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然而现在的部分学生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国家情感淡薄,社会责任感淡化,只注重追求个人利益。甚至有些学生对国家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一些现象看法片面,只看到社会的阴暗面,而缺乏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更不懂得回报社会,缺乏集体主义的奉献精神。
二、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中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
1.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感恩教育,彰显感恩教育的时代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感恩教育需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潮流,积极探索有效的方法。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逐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提高感恩教育实效性也要把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感恩教育中,结合7CdS5BfuFQQANBxmyUBbkfJGPto/IBn2pIgXs62rBhg=学生的成长规律,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感恩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导感恩教育就要不断弘扬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感恩文化,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与感恩文化相结合,突出时代性。以科学的态度,用科学的方法,加强感恩教育,赋予其鲜明的时代性,使其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紧密结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与时俱进,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1]。
2.通过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强化感恩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机统一,赋予社会主义价值观鲜明的时代特征,具有较强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实践性,对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切入点,将感恩教育作为荣辱观教育的重要内容贯穿始终,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自豪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断强化学生的感恩意识,积极进行感恩实践。
3.通过人文关怀和情感教育,思想政治课教师要以身作则,树立感恩榜样
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情感教育,将人文关怀和情感教育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视阈,对推进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人文关怀的重要目标是给予学生以人文精神的感受,如热爱祖国、奉献社会、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通过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先行躬身实践,因为教师的情感和言行对学生起着“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和“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作用。具有较高的人格魅力、高尚情操和渊博知识的教师是学生心中的榜样。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教育好学生,教师须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素养。对于学生而言,教师的高尚情操和无私关爱是最好的感恩教育。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首先树立感恩榜样,要做好表率作用,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时时关爱学生,时时怀有对祖国和社会的感激之心。这种榜样的力量是无形的、潜移默化的,会给学生一种行为上的暗示,无形中能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为学生感恩意识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4.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积极创设感恩情境,以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进行感恩实践
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积极创设感恩情境,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形式,积极营造感恩教育氛围,以实践活动为载体,注重感恩教育的生活化,引导学生在形象直观、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体会感恩、接受感恩,从而养成感恩的习惯。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密切关注现实生活,不断根据现实生活创设感恩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互动,使学生的内心产生体验和感悟,从而把道德规范内化成自身的道德习惯,积极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在生活中践行感恩意识。
当然感恩美德的形成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逐步强化学生的感恩意识。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社会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行动,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切身体会、领悟感恩的真谛,从而以实际行动和诚意去回报别人的恩惠,真正树立以情动情、以德报德的感恩意识,不断提高感恩的道德水准。
5.通过感恩教育与成才教育相结合,努力构建全员育人的感恩教育体系
德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学校教育的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各科教师都负有育人的责任,不能仅仅局限于借助思想政治课教师和思想政治课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所有教师都要注重道德修养,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争取在感恩教育中起到表率和榜样作用。学校要从指导思想的高度将感恩教育纳入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远规划,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育内容上,要依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使感恩教育更符合人性和时代的特点。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更新感恩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促进感恩教育内容的多样化。在教育方法上,把课堂上的感恩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第二课堂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捕捉、感受生活中处处渗透的感恩素材,进而养成感恩和知恩图报的品质。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亲要以身作则,要树立感恩意识并积极践行感恩,通过榜样作用促进孩子感恩意识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杨波.论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4).
[2] 张桂权.感恩意识与感恩教育.当代教育论坛,2006(1).
[3] 朱学义.论高校三位一体的感恩教育.煤炭高等教育,2006(3).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