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中国文化生态的价值取向
一个徘徊于十字路口的行者,看似有多向选择的自由,其实他遭受着无法选择的焦虑。目前,我国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各种文化的纷然杂陈,其中有以人与自然的自在的和原始的合二为一为内涵的传统农业文明的文化精神,有以人本精神和科学技术为内涵的现代工业文明的文化精神,还有以消解自我和压平价值试图重建人与自然的人为合一为内涵的后工业文明的文化精神,它们同时冲撞和挤压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均表现出某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价值,又展示出内在的某种缺陷和弊端,价值取向、文化观念和发展尺度上的巨大冲突,使得刚刚步入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民众处于抉择困惑、无所适从的境地。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母体文化,与当下的文化建设主体之间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缘,谁也不能不负责任地否定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甚至整个东亚的现代化所起的正面作用。技术理性和人本精神共同构成现代工业文明的文化精神。技术理性塑造了的超越狭隘经验的科学思维和理性活动方式,人本精神代表着自由自觉的主体的参与精神、批判意识和创造性,二者共同规定了现代人征服自然、创造世界的价值导向。然而,技术理性和人本精神在共同支撑了发达的工业文明的同时,也产生了彼此间的内在张力和冲突,展示出各自的内在局限性。工业文明条件下人对自然的过分征伐破坏了人与自然间的生态平衡,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创造出来的高度丰富的技术世界在一定条件下导致了各种社会力量对人的主体性的压抑,导致了人的孤独、抽象、片面等异化状态。技术理性和人本精神将工业文明的正面和负面效应同时展示给后发展的国家与民族,造成了极大的价值冲突与混乱。而后现代文化既对于工业理性文化带来的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如生态失衡、人性异化、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尖锐对立等问题的反思和批判,确实有其合理性。但后现代主义的现实批判,充斥着无原则、无目的、非理性、不确定性等特征,这种在无底棋盘上进行的无目的的游戏又是那么危险,这只能给徘徊于十字路口的行人增加选择的焦虑。
如今,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改革开放所引起的社会变动,既给人们的价值观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也使我们原有的价值观体系受到巨大的冲击。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文化景象,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化的趋势,现代人难以摆脱选择的焦虑和痛苦,期待路标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那么,我们如何在物质生活日见丰裕的情况下,防止价值迷失和道德滑坡?在社会关系日益多样化的条件下,不同利益群体如何寻求共识? 在承认个人权利、个人利益的前提下,怎么形成共同的价值约束规范和行为约束规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昭示人们:不论在社会思想观念如何多样、多变的情况下,不论在人们价值取向发生了怎样变化的情况下,我们文化建设的核心部位是不能动摇的,是要坚定不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是我国思想理论建设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本质以及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为构建当代中国和谐文化生态提出了明确的方向道路。文化生态目前处在何种方位?它将要走向哪种形态?这是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准确的定位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因此,我们现实的任务就是实现由农业文化向工业文化转生,用工业文明的最本质的精神,来重新塑造中国民众的生存模式和生存方式,实现中国人的现代化。用现代工业性文明进行自觉的文化启蒙,消除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内在文化阻滞力,是中国文化长期持守的主导价值取向。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昭示当代中国文化生态的建设路径
长期以来,学术界在讨论民族文化现代化问题时,每每陷入独断论的泥潭。文化保守主义从文化相对主义立场出发,强调文化的民族性、本土化。他们认为,国土乃民族之根,人民乃民族之本,文化乃民族之魂。任何文化都是民族世世代代的创造,是一个民族的基因和身份证,有不同于其他民族文化的自性,这种文化自性为该民族独有,与其他民族独有的文化自性相互独立,不可通约。因此,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这种价值是与其特殊环境相匹配的。不同种类文化之间是相对的、平等的,无所谓先进与落后、高级与低级之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延绵不衰,靠的就是道德至上、实用理性、天人合一、亲亲人伦等自性的作用,这是中国文化之本体,是永远不能舍弃的文化内核。如果说全球化时代中国的现代化也需要借助外来文化的话,这种借助也只是起到弥补作用,最多通过对文化内核的外围保护层起到修补功效。与保守主义直接对立的是西化论派,全盘西化论者秉持文化进化主义立场,强调文化的时代性、一元性和文化发展的单向性,认为任何文化都处于整个文化进化的某个阶段,不同文化之间可以比较,有先进与落后、高级与低级之分,而西方文化则正处在这种进化的高端,它无疑给其他文化包括中国文化提供了元评价标准,因此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只能是全盘输入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进行全盘改造,如果以文化民族主义以国情特殊对抗时代潮流,只能闭关锁国,走向灭亡。
近百年的中西文化之争似乎没有胜负,无论是文化保守主义还是全盘西化论都没能彻底战胜对方,因为它们各自都有方法论上的片面深刻,又都存在自身的文化方法缺陷。片面深刻为己所长,方法缺陷则为己之短,当以己之长比人之短时显示出的往往是自己的深刻,而当对方取彼之长攻己之短时,自己的片面性便立刻显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宣布了文化保守主义所依据的文化相对主义和全盘西化论者所秉持的文化进化主义理论的终结,同时预告了复兴民族文化的综合创新方法的诞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这一命题,是建立于对人类文化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和对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准确把握基础上的,是对民族本位主义和西化论的超越,昭示出综合创新这一民族文化发展的方法论革命成果的诞生。民族精神强调的是文化的民族性,它表现在一个民族的全部生活实践中,是对一个民族全部历史的精神概括;而时代精神强调的是文化的时代性,它体现在一个时代、多个民族的生活实践和精神生活中,是一定历史时代的社会存在的反映。然而民族精神如果不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赋予自身以时代的内涵,它就不可能在现实实践和精神生活中发挥引导、凝聚和激励作用,只有向时代精神开放的民族精神才能生生不息。没有民族精神为根基,时代精神缺乏深厚的社会历史底蕴,很难深入人心;同样,没有时代精神的激发,民族精神也只能是僵化的思想,民族精神的生命力只有融入时代的开放性、创造性、超越性才能展现其魅力和价值。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引当代中国文化生态走向和谐
文化和谐是社会和谐的精神基石。在一个缺乏共同价值理念、价值是非不明、善恶荣辱不辨的社会环境中, 是不可能有效建设和谐社会的。在和谐文化生态下,并不是要搞“文化平均主义”,并不是要排斥文化的主流与非主流作用。而应是主流文化影响和主导着支流文化的发展,支流文化为主流文化的生成提供营养基。文化生态失谐常常表现为两种形态,一是文化僵化、文化统治、文化单一化,即主流文化超强影响,承载了本应由支流文化负担的文化责任,扼杀了文化的生机活力(如文化大革命)。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是多方面、多层次、多类型的,只要能够使人们得到教育和启发,得到娱乐和美的享受的文化,都应受到鼓励和支持。提倡多样化在更深层次上是对宽容、宽松、宽厚的文化生态的追求,反对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反对搞惟我独尊、舍我其谁的文化霸权。二是文化失序,即主流文化无所作为,放弃引导社会文化发展的历史责任,出现文化混乱局面。因此,“ 一”、“ 多”并存,以“ 一”统“ 多”的思路相对于以“ 一”盖“ 多”或任其各自发展更具合理性,更符合和谐文化生态的实质。换言之,多元不能否定、也不能简单归结为一元,但多元之间要共处,要形成共识。当各种各样的价值观遇到相同的问题时,大家有一个共同的公认的前提,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可以在这个共识下保持自己的特殊性,在这个共识之内大家要保持一致。当前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是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并存。精英文化是以探求真、善、美的价值为基本职能并主要供知识文化阶层所享有的文化,不以功利性诉求为目的,是人类意志和理想的代言者,它视独立思考、学理追寻和真理探求为生命,以超凡脱俗、标新立异和独树一帜为治学标准,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超越性价值。大众文化是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是一种以大工业生产为基础,以市场运作为主要机制,以现代传媒为手段,以大众娱乐消费和商业赢利为主要目的的文化形态。一方面,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都有其存在发展的合理性。精英文化能够为主流文化提供充足的智慧资源;大众文化具有多元性、层次性及广泛、迅速、直接等特点,能够满足人民大众多方面、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社会大众的精神生活。但另一方面,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又与主流文化存在一定矛盾。如大众文化对民众的文化需求和文化心理采取的方策基本是迎合,其旨趣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与平民的庸常意识相吻合、相协调的。因此,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生态,必须着眼于构建具有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先进文化得到发展,健康文化得到支持,落后文化得到改造,腐朽文化得到抵制,实现文化自身的和谐。
(责任编辑任洪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