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野外生活生存教育实践活动的组织

2011-12-31 00:00:00周宏炜孙建伟纪力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1年9期


  野外生活生存训练源于国外,以各种野外活动为特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锻炼价值和社会价值。野外生活生存实践活动是通过相关理论学习和生活生存技能、野外活动常识及身体素质等课堂教学和练习后,让学生到野外进行实地综合训练的野外演习活动。在陌生的野外环境,所有的活动与生活都必须按照事先计划的方案,通过组织完善的指挥与监控体系,依靠团队的指挥、协调与援助,克服环境、气候等诸多不可预知因素的阻碍,才能得以圆满完成。而成功的组织工作是确保整个野外实践活动安全顺利实施的前提。
  一、明确目的,精心设计
  野外生活生存实践课程主要在户外原始、自然的环境中进行,其过程中存在很多不可预知的因素,将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风险,存在一定安全隐患,也可能会有突发事件和伤害事故的发生。为避免在完成野外生活生存教学训练课目时出现手忙脚乱的现象,一定要预先对整个教学实践活动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合理的组织。首先要在明确野外实践活动的目的和任务的基础上,对交通、食宿、物品、安全、经费、人员等环节进行缜密的考虑和有计划的安排,成立相应保障部门,并责成专人负责落实具体工作。这样才能使野外实践活动中各项任务工作做到有着落、有实效,从而保证野外实践活动的质量。具体部门应包括:后勤保障组:负责通讯、交通、联络、安全及所需食品、药品、物品的采购配发;救援组:负责对各种突发性紧急事故进行救援;勘探组:负责对训练区域的路线、地形、动植物、气候等自然条件进行考察和评估,为确定实践方案提供参考;宣传组:负责影像、文字等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二、前期路线勘测和实践方案的落实
  为确保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及更好地安排各项训练课目和提高锻炼价值,必须在出发前对训练路线和地点进行实地勘察。首先要与当地的地勘测绘部门、城建及园林管理部门联系,获取当地的地形图和相关信息。然后结合地形图,初步确定野外训练地点,并进行实地勘察,了解该地域的地形地貌、各活动区域的面积、完成各项活动的时间、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通讯条件、交通条件及当地的生态环境等。最后根据前期勘测结果,经集体研究确定实施方案,并经专人实地试验后,逐渐予以完善。方案内容应包括训练课目、行程路线、气候、交通、安全措施、装备、物品、食品、经费等。其中应注意:第一,训练课目及时间、地点的安排应根据参与者的基础和身体条件确定,并注意遵循由易到难,逐渐适应的原则;第二,训练路线的选择要利于通讯联络和物品供应,便于处理突发事件,并尽量将所有的训练课目贯穿其中,避免走重复路;第三,要预先设计规划好如遇雨天能够照常进行的训练课目。
  三、团队成员的分工和装备的配备
  为使各种训练科目有序地进行,应将学生分成若干团队,每队人数控制在5~8人,其人员安排应注意男女搭配和体能、技能的总体均衡,确定队长,并明确队长的职责及每位队员在团队中的具体分工,要求团结协作,如遇困难或突发事件,队长有权决定采取何种处理方法。团队划分完毕后,应为每支团队配备相应的野外生活、生存装备及食品等:第一,野外生活装备。应小巧精致、功能齐全、携带方便,包括有野外餐具类,如酒精炉、不锈钢锅、防风火机等;野外宿营类,如帐篷、睡袋、防潮垫等;以及相应的野外服装和生活用品。第二,野外生存装备。包括主辅绳、安全带、上升器、下降器、快挂、铁锁、多用刀及对讲机等,有条件的可为每个团队配备一台卫星定位仪。第三,食品。食品应根据野外生活生存训练的时间,统一定额发放,按平时每人食量的90%配给每支团队,禁止学生另带食品和零食,为了携带方便,野外食品体积不要太大。第四,常用药品。应包括各类感冒药、消炎药、止痛药,处理外伤的创可贴、医用酒精、棉球、无菌纱布、止血带、弹性绷带;抗过敏药如息斯敏、扑尔敏,治疗腹泻的黄连素,防治中暑的藿香正气水、清凉油,补充体力的葡萄糖等。
  四、动员与检查
  野外生活生存训练出发前和训练过程中要进行动员与检查,以增强学生对野外训练的信心,加强队伍行动的纪律性,提高团队凝聚力,增强战斗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伤害事故,保证活动的顺利实施。
  1.出发前的动员与检查。出发前的动员由领导或带队教师进行,内容包括:野外生活生存训练课的目的、意义、内容、前期准备工作的情况及对本次活动的希望和要求。形式可采用演讲或播放野外生活生存训练的相关影像资料。出发前的检查工作必须由带队老师组织进行,内容包括:各类用具、服装、食品、宣传资料、安全护具、野外装备、药品等;检查方式可采用:个人自查、两人对查、团队互查。
  2.野外训练进行前的动员与检查。由队长或带队教师进行动员,内容包括:训练科目介绍、行动方案、动作技巧、合作方法、安全护具的使用方法、对女同学或体能差的同学的保护帮助方法,提醒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等,以激励斗志,鼓舞士气。而检查工作由队长完成,包括服装、装备、背包的安全性、牢固性,训练课目完成后,还要负责检查环境卫生、安全隐患及物品、装备、服装是否遗漏等。
  五、安全与保障措施
  学生离开校园,进入完全陌生的野外训练基地,与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相比,这是一种相对“隔离”的环境,其间存在很多不可预知的因素,具有一定的风险,存在一定安全隐患,甚至会造成意外人身伤害,为防患于未然,在野外生活生存训练出发前及过程中要充分做好安全保障工作,防范各种意外事故的发生,该环节是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
  第一,要在课堂教学中传授野外生活生存训练的安全常识和训练中不同环境、不同路段的安全保障措施,并组织必要的体能、技能和心理方面的培训。
  第二,出发前应对学生进行健康检查,尤其是对那些平时运动较少的学生,更需认真检查,如有不适宜的情况,则应停止其野外生存生活训练。
  第三,与保险公司的业务部门直接商定参加普通意外伤害保险或特种意外伤害保险事宜,从而使组织者和参与者获得较大的风险保障。
  第四,要求带队教师必须熟悉训练路线和地形,负责对训练过程的现场监督,及时了解训练的进程和所有人员的状态。
  第五,活动过程中,带队教师与各队队长和救援组之间、各队队长与所有成员之间保持不间断的联系,及时通报气候变化情况、队伍进程、地形地貌的变化及物资、人员出现意外的情况,以便及时提醒学生可能面临的险情,使队伍避开危险,或进行必要的物资补充和组织人员进行救援。
  第六,野外实践活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此不可预知的情况,如天气骤变、装备损坏或丢失、食品药品短缺、人员受伤等,这此情况有的可以通过内部调整自行解决,但有的则需要外界的及时援助,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在训练活动开始前,救援物资与救援人员的培训应由后勤保障组负责落实,一旦队伍出现求助信号,应能以最快速度到达救援地点,救助人员必须熟悉整个训练区域的地形和训练方案,具有较丰富的野外活动经验和较强的野外伤员救护能力。
  六、活动记录与实践总结
  活动记录是指队员或团队在完成某一训练科目或一天的野外实践活动后,对其过程、表现、评价、出现的问题和建议等的描述。分为单项活动记录和每天活动记录。其内容包括:个人、队友、队长和整个团队在活动中的表现,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建议,以及对团队分工协作、活动安排、环保工作的评价,对本人在实践活动中生理、心理变化的评价等。做好活动记录可以促使每位队员正确认识个人能力,全面理解团队合作的意义及合作方法。
  由于参与者身体条件、技能水平存在个体差异,且在活动中所在团队不同、在团队中担任的角色不同、分工任务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和活动的体验也会有很大区别,因此在全部野外生活生存实践训练结束后,要求所有参与者,包括教师和每位队员在活动结束一周后,提交各自的实践总结,以此对整个活动进行总结,全面评价和归纳野外训练实践的价值和成功经验,同时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明确性质,找出原因,提出解决方案。为今后组织野外实践活动提供经验和借鉴。其内容包括:日程、营地、环保工作的安排以及团队和活动安排是否合理,生理心理负荷评价,个人技能操作能力评价,团队合作效果评价,出现问题或发生事故的原因,没有问题和事故发生的经验等。
  参考文献
  [1] 张慧红.野外生活生存训练手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 约翰·怀斯曼.生存手册.北京:华文出版社,1999.
  [3] 韩旭涌.逃生自救常识.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0.
  [4] 田振声.大学体育教程.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