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发展性目标的课堂教学质量有效评价

2011-12-31 00:00:00苏哲斌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1年9期


  新的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标准、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全方位的深刻变革[1,2]。课堂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行为的向导,建立与新课程理念相一致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和科学的评价方法,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评价在新课程实施中的诊断、激励、导向作用和监控课堂教学质量的功能,对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具有重要的意义[3]。传统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评价指标在导向和功能上未能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核心目标,存在“以教论教”、“重结果、轻过程”和“重知识、轻能力”等问题,严重影响和阻碍课程改革建设的实施。本文首先结合新课程改革的标准和要求,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基本目标,遵循“以学定教”和“以教促学”的原则,重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设计新的评价细则和评价方法,这种方法充分考虑了评价过程中诸多因素的层次性和相关性,突出课堂教学的发展性目标,为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提供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
  一、发展性目标评价的内涵与基本原则
  1.发展性目标评价的内涵
  基于发展性目标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是以“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方法论为指导思想,不仅包括人的智力、体力和能力的统一发展,还包括人的志趣、情感和道德等精神方面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发展”的共性和“自由发展”的个性的辩证统一。建立发展性目标的的评价机制,其核心就是要以课程改革为契机,彻底改革传统教育评价中不适合教育发展需要的弊端,在基础教育领域内引导教育评价理念与实践的创新,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2.发展性目标评价的基本原则
  首先,发展性目标评价强调课堂的中心应该在于学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是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传统的教学评价过于偏重评“教”,忽视评“学”,更多地强调师生之间是一种知识的授受关系,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亲身体验的价值。事实上,学生并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者,更是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学生应该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在与客观教学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驱动自己学习的动力机制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框架,实现多元化教学目标。
  其次,教学评价应在具体情境中进行,课堂教学和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传统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和教学的结果,忽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在评价课堂教学时,首先要看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如何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如何显现知识的思维过程,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生长发展的动态延伸,而且更是发展智力和提高能力的源泉,教师的教学设计都要以此为中心展开。
  再者,教学评价中应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和有效性。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接受式学习,而更多的是在交往和互动中的体验式学习。自主探究式、合作交流式和研究性学习式等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获得探究的经历,体验创造的激情。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在于适时引导、点拨、解惑和调控,使教学形式由单一转变为多样,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由预设和封闭走向生成和开放,促使学生由单向思维转化为多向发散性思维,实现对课程有意义、有价值的深度构建。课堂教学过程应该形成一个有效的多边互动网络[4],这种互动不是肤浅地停留在口头上和形式上的互动,而是信息互动和思维互动。教学评价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和交往状态,更要关注学生表现出的思维状态以及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等方面的目标达成情况。
  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评价,关键是构建科学性、系统性和操作性强的评价指标体系,选择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实现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有机结合。传统教学评价大多以教师的“教”为评价对象,过分重视教师在教学技巧方面的表现,缺少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过程和师生互动与合作的关注。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既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出发,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又要从教师的专业发展出发,发挥评价机制对教师行为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因此,本文以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为根本目标,以教学过程为主线,以“评教”和“评学”为双内核,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其中“评教”包括对教师所采用的教学策略和所表现出的教学能力的评价,“评学”包括对学生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两方面的评价,教与学两个方面的在课堂教学行为中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系统。新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和每个一级指标所属的二级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
  三、评分表和评价方法
  为了使评价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准确把握评价中各指标层次的关系和相对重要程度,对评价对象进行量化评分,本文建立如表2所示的多层次评价意见评分表。评价者可根据自己在课堂上观察、感受的情况对受评者在二级指标中的情况作出判断并进行量化赋值,最后结合各个层次的指标权重,确定出受评者的综合评价分值。如评价指标的权重和受评者在各个二级指标上的评分值如表2所示,则“教学策略”指标的综合评分值为0.30×8.6+0.30×8.5+8.8×0.40=8.65,同理可得“教学能力”、“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各项指标的综合评分值分别为8.79、9.21和9.11,最后结合一级指标的权重,得到受评课堂教学的综合评价值为0.15×8.65+0.20×8.79+0.30×9.21+0.35×9.11=9.01。如果有多位专家参与评价,这时可以对多位专家评价的结果取平均值,也可以考虑不同专家的权重,对专家的评价结果进行加权平均,最后得到专家群体的评价结果。
  四、结语
  在新课程理念下,建立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立足于学生的科学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充分注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活动状态,将评教和评学两方面相结合,建立新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出了操作性较强的评分表,利用多层次加权方法计算得到最终的评价结果。该方法层次结构合理,计算简便,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敖国儒.对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关注点的探讨.中国教育学刊,2005(5).
  [2] 丁益祥.课堂教学的观摩与评价.教育科学研究,2009(12).
  [3] 文丽萍.教学效能提高与教师专业发展.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3).
  [4] 金香兰.建多维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教学与管理,2009(11).
  (责任编辑任洪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