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留守儿童”学习倦怠研究

2011-12-31 00:00:00白素英李长庚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1年9期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日趋频繁,据统计我国有近1.5亿农民在外务工,他们的2000万子女超过1000万留在家乡,成为“留守儿童”。面对这样一个特殊而又庞大的社会群体,他们的教育问题日益引起人们重视。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因为长期的课业压力、课业负荷或其他个人心理层面上的因素而产生的情绪耗竭、缺乏人性化及个人成就感低落的现象。学习倦怠不仅会干扰学生的学习活动,导致学生学业成绩下降,而且会影响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探寻留守儿童学习倦怠的成因,研究其对策,对于更好地促进“留守儿童”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问卷调查结果
  为了了解“留守儿童”学习倦怠的成因,笔者采用开放性问卷对江西吉安市小学、初中各个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460份,收回416份。问卷分析显示:
  “留守儿童”辍学率约为5%,在学“留守儿童”40%成绩较差,30%成绩中等偏下,仅有10%成绩比较优秀(班级前20%)。据老师反映,留守和非留守儿童在完成家庭作业方面有明显差别。非留守儿童完成作业比较及时、认真;“留守儿童”经常拖欠作业,甚至还经常出现抄袭、不完成的情况。可见,“留守儿童”在学习上普遍存在学习倦怠现象。
  二、“留守儿童”学习倦怠的成因
  经过Bartlett球型检验,结果拒绝单位阵的假设,P<0.001,KMO=0.925。根据Kaiser的观点,KMO值越接近1,因子分析的效果越好,所以数据适合做进一步的因素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发现,这42个测试题可以抽取到4个因素,累积方差贡献率为56.68%。这四个因素分别如下。
  1.社会支持的缺失
  社会支持的缺失包含以下两个因子。
  (1)人际支持的缺失
  父母情感缺失是“留守儿童”学习倦怠的一个最主要因素。对一些“留守儿童”来说,父母亲成了一个失去血肉和情感的文字符号。“缺失父母”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巨大困惑,情感孤寂成为留守儿童最大的问题。这种内心的苦闷又很难向外人倾诉,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自卑感,学习上降低要求,缺乏上进心,最终学习的积极性也大大下降。其次,师生之间交流不畅。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成绩不良,经常受教师批评、讽刺、挖苦等,导致学生对其缺乏信任,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倦怠。再次,同学之间关系不良。父母长年在外,他们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孤儿”或“单亲孩子”,缺乏心理交流机会,内心的烦恼与冲突无从倾诉也得不到引导,导致孩子对外部世界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了他们与别人的交往,容易产生一种失落感。在班级中常受到孤立或排挤,缺乏归属感,也往往是他们产生学习倦怠的重要原因。
  (2)环境支持的缺失
  这种现象与学习监督总体弱化有关。检查作业、参加家长会等最基本的学习监督职责都无人担当。处于童年时期的孩子学习自觉性、主动性、自我控制能力本来就差,在缺乏必要的鼓励和督导,甚至失去监督后,就没有学习压力和动力,学习处于放任自流状态,自然难以上进。另一方面,校园生活环境单调,缺乏合适的文体活动和涉外生活,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差,教学环境简陋,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倦怠。城市“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教育,不少学生经常光顾网吧,主要目的是游戏﹑娱乐和交友。长时间上网易导致眼睛疲劳、视力下降、神经衰弱、精神萎靡等身心疾病,进而容易引发学习倦怠心理。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上网的时间比非留守儿童上网的时间要长许多。此外,由于新的打工潮的冲击,不少“留守儿童”看到父母没多少文化也能赚大钱,同时近年来随着将人才推向市场,大学生待业问题严重,这些对他们的影响颇大,他们的头脑中极容易产生新“读书无用”思想,进而导致学习倦怠。
  2.学习自我效能感低
  学习自我效能感是个体的学业能力信念,是学习者对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能力或技能去完成学习任务的自信程度的评价,是个体对控制自己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学习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学习成绩的重要变量,与各种学习活动有密切相关。学习自我效能感可分为三个因子,即行为效能感、能力效能感和策略效能感。根据我们的数据分析,在中学阶段,初中生刚入校时各种效能感都较高,初二开始降低,初三为低点。笔者通过进一步的数据分析发现,学生在这三个因子上的综合得分越低,其学习倦怠心理越强。
  3.学习成绩不佳,学习目标不明确
  在研究中发现,“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与父母在外务工的时间存在极大的相关,父母在外务工时间越长,总体上“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越差。这是由于在学习中缺少父母亲的帮助、教导,大多数人都存在着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方法不科学、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习惯不良等问题。这样时间长了以后,即使成绩跟不上,他们也表现得很漠然,对学习不再抱有希望,逐渐形成了习得性无助,久而久之,就出现了学习倦怠。
  4.教育教学不当
  (1)在教学方面,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和单一,是“留守儿童”形成学习倦怠心理的重要原因
  在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特别是一些农村中学教师,常常是一讲到底,教学手段简单,粉笔加黑板成了唯一的教学工具。单调的教学氛围,固定不变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起来索然无味。与此同时,在升学率的驱使下,学生作业多,不少教师大搞题海战术和模拟战术。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对于每天布置的作业,学生1小时内能完成者占15.26%,2小时内能完成者占33.92%,3小时及更多时间能完成者占50.82%,而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帮助与指导,67.7%的学生要在3小时及更多时间才能完成。考试测验多,不少教师以分数评优劣,学生以分数比高下,频繁地举行各种考试。过多的考试使许多学生疲于奔命、心力交瘁。教材内容偏多、偏难,尽管我国目前正在推行新课程标准,但教材内容偏多、偏难等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在现行的教材中,不少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超越了学生的可接受能力,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重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导致学生越来越缺乏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进一步加重了“留守儿童”的学习倦怠心理。
  (2)在教育方面,“留守儿童”在心理上有一个误区
  学校在儿童心理方面没有一个比较好的教育机制来管理及引导,另外,本来很多的“留守儿童”在学习上有一定的困难,而学校只把升学率当成教学的第一目标,对很多的后进“留守儿童”不能以一个正确的态度来对待,这也在很大程度上给了“留守儿童”更多的压力,让他们觉得自己是另类,以致不能很好地融合到这个大集体中,享受那份友情,获得同学和教师的帮助。同时,父母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只问结果,不问过程,他们看不到孩子的努力,这也极大地挫伤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三、“留守儿童”学习倦怠的预防
  由于“留守儿童”学习倦怠心理的普遍性及其后果的严重性,我们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预防学习倦怠心理的产生,使他们“爱学”、“乐学”。
  1.父母的真情回归
  首先,父母的真情关爱是慰藉“留守儿童”心灵的良药。父母亲要尽可能经常回家看望子女,关注子女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让子女感受到亲情的温暖。父母在外也可以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了解他们的学习方法,掌握孩子的心理状况,及时和他们进行心灵沟通,尽可能地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就在他的身边。同时,对孩子抱以积极期望,有道是“不是孩子的成绩影响父母的期望,而是父母的期望影响孩子的成绩”。另外还要与孩子的班主任、代理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使孩子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其次,家长要妥善安排留守儿童的生活,选择好合适的代理监护人。现阶段很多家长往往是把孩子交给家中年长的父母照顾,如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他们无论是从体力还是智力上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教育重任都勉为其难,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广大祖辈对孩子的教育水平是有必要的。
  
  2.优化学校教育
  父母不在身边,教育孩子的任务基本上都落在学校。大部分“留守儿童”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学习倦怠,而是在他们尽了最大努力之后仍然没有成效或收效甚微,与同班同学比较仍然落后,这就让他们慢慢地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和行为。因此,学校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优化教育教学方法
  教育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程提倡精讲式、探究式、讨论式和参与式教学,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兴趣、经验和活动在课程中的作用,善于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通过动画模拟、过程演示、录像教学、微格教学等手段,使抽象的、复杂的教学内容变为具体的、生动的教学内容,融入趣味性,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帮助“留守儿童”在学习中体验成功
  教师应了解学生各自的特点,构建恰当的阶梯,找到适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因材施教,让“留守儿童”体会学习的成功,看到自己的进步,从中获得信心,增强学习兴趣,减少焦虑。
  (3)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引导机制
  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各班级应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学校统一部署管理。档案资料应全面反映“留守儿童”自身各方面的情况,如学习情况,与代管人的融洽程度,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等;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如文化程度、性格特征,如何对孩子进行管教等;“留守儿童”父母的基本情况,如经济收入情况、对子女的希望要求、与子女联系沟通情况等。班主任根据孩子的校内外表现,尽可能地与父母取得联系,每月定期通电话,让家长对孩子进行“电话教育”;利用“五一”、“十一”、春节等学生家长返乡的机会约父母面谈,这样能使这些父母较为详细地了解孩子,以便更好地进行短期的家庭教育;定期举行监护人座谈会,交流教育“留守儿童”的经验教训,相互沟通交流,共同制定教育策略;开展“体谅父母”活动、“交往辅导”活动,将心理咨询室引入农村中小学,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等。
  (4)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班主任或心理辅导老师应主动引导全班学生对“留守儿童”多关心,多帮助,多指导,多交往,多鼓励,突破他们的“孤独城堡”,让他们融入班集体中,感觉到学校这一大家庭的温暧,让他们困难有所依,情义有所托,从而有效地预防留守儿童不良性格和行为的发展。
  3.优化社会环境
  为了建立和完善“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护体系,可由村委会牵头,联合妇联、工会、学校和派出所等,充分利用各机关富余人员如中小学退休教师以及青年志愿者等,共同构建适合“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如建立对“留守儿童”家庭定期访问制度,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健康、安全和心理状况;建立定期培训制度,免费举办各种形式的老年培训班,把老人集中起来学习一些简单的知识,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承担起教育孙辈们的职责;建立与在外务工父母联系制度等。湖南省新宁县妇联倡议的各级妇女组织妇女干部担任“代管妈妈”行动就是为“留守儿童”营造亲情、加强管理方面的一个典范。
  同时,取消不合理的户籍制度,取消对进城农民工子女的入学限制,加快我国现行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建立城乡公平的国民义务教育制度,让“留守儿童”不再留守。这无疑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办法。
  参考文献
  [1] 朱祖德等.大学生自主学习量表的编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3).
  [2] 唐昕辉等.国外工作倦怠观的理论探索.心理科学,2005,28(5).
  [3] 连榕等.大学生的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关系与量表编制.心理学报,2005,37(5).
  [4] 杨丽娴等.学习倦怠的研究现状及展望.集美大学学报,2005(2).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