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加强青少年的生命教育,不仅关系到青少年的成长和成才,而且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国家的长治久安。
尽管大部分青少年有正确的生命观,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对自我持肯定态度,能悦纳自我,较好地认识生命价值并珍惜生命,但依然有部分青少年的生命意识薄弱,对生命缺乏敬畏和珍惜,漠视生命、否定生命、游戏生命,缺乏对生命本质的理性思考,不懂得自己和別人甚至他类生命的可贵,因而,很容易轻易处置和漠视自己、別人和他类的生命。学校的生命教育还较薄弱,不能提供更多生命教育方面的讲座或活动,以满足青少年改变和完善自身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形成正确生命观的渴求[1]。
一、当前影响青少年生命观的因素
1.家庭教育缺失
《三字经》上讲“养不教,父之过”,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子女生命观的形成至关重要。遗憾的是,现代社会中,一些父母不懂得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甚至忘记了对子女应负的教育责任,把教育子女的责任完全推给学校或社会。父母们单纯地认为,只要自己积累了大笔的财富,就可以让子女过上幸福的生活,在子女身上慷慨地花钱就是爱的补偿。极少有人会想到,他们的财富的积累是以家庭教育缺失,牺牲孩子的幸福为代价的。在这样放任自流的环境中长大的青少年,不仅缺少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家庭的温暖,更缺乏父母的言传身教,容易产生金钱比一切东西都重要,有钱就有一切的错误认识,甚至认为只有金钱才能体现一个人的生命价值。他们因缺乏理想和追求而感到迷茫;又因内心真正的需要长期无法得到满足而感情脆弱。这些青少年,一旦踏入社会,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感到无所适从,容易心灰意冷,自暴自弃,用极端的手段对待他人,甚至以结束自己或他人的生命作为反抗。
2.素质教育错位
《弟子规》总序为“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开篇即强调了德育的重要性,其次才是知识和技能,教育的次序不能颠倒。而重智育和轻德育是现行教育制度的致命伤,强调科学知识的学习,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为实用目的和功利目的,把应试和竞争放在第一位,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排除在学校教育之外,使当代的青少年自幼缺乏童蒙养正教育。素质教育或流于形式,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和应付上级检查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难于落实贯彻;或理解片面,以为素质教育就是让孩子学点画画、书法、弹琴,拥有一技之长,就能更好地立足社会。这种对素质教育的细枝末节的误解,不仅没有让学生们尝试到学习的乐趣,反而忽视了他们的情感交流和心灵需要,加重了他们的精神和心理负担。正是从小学到大学对人文教育的忽视,对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教育的不力,导致一些青少年人文精神的失落和对生命的淡漠,在知识增长的同时却伴随着精神情感的麻木和责任感的丧失,对生活缺乏激情,一旦遇到挫折,就会怀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导致伤害自己和他人生命行为的发生[2]。
3.社会责任淡薄
在全球化的潮流中,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下,个人注重的是追求自由、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发展。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对青少年的心灵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多数青少年能从正面接受和消化这些信息,并从中吸取前进的动力。但也有部分青少年在多元文化思潮的负面影响下迷失了自我,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和生命的方向,功利观念浓厚,集体意识不强,实用主义和个人主义严重,金钱至上成为人生的信条,甚至更多地将自身需求能否得到满足以及满足程度作为衡量自身价值的主要标准。这种过分注重个性发展的倾向,易于割裂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无视个人对社会依赖的一面,不顾社会合力对个人的制约作用。只讲求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而忽视了个体在社会中应履行的责任,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3]。
二、中华传统文化对新时期生命教育的启示
1.孝为德之本,通过孝心教育引导青少年热爱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为家庭培养一个好孩子,为社会培养一个人才,是每一位母亲的心愿,也是每一位母亲的责任。如果母亲没有把孩子教育好,就会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如果母亲把孩子教育好,就为社会做出了重大贡献。因此,良好的家庭教育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孝的教育。孝是子女善待父母长辈的伦理道德行为的通称。孔子在《孝经》第一章就开宗明义地指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就揭示了,孝,是道德的根本和教育的源头。孝德的践行,固然需要借助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化力量,然而,父母的以身作则,则是最具权威的教育,是无声的命令,使孩子不令而从。青少年接受了孝的教育,心中装着父母,装着祖先,装着孝,装着爱,装着中华民族精神,学习自然就努力,各方面成绩自然就优秀;也就自然热爱生活,尊重生命,关爱生命。懂得生命属于个人,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生命负责,同时生命又属于个人的家庭和社会,每个人都不能轻易放弃生命,要关爱自己的生命,同时也要关爱他人的生命,从而更加珍惜和热爱生命,并养成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从容地应对生活中的挫折,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2.大爱无疆,通过爱心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自利利他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生命教育要践行正确的生命观,必须从培养青少年的良好素质开始。素质是一个人道德水平、文化教养、身心状况、生活经验、办事能力的综合品质。《弟子规》列出的“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七方面的教育,就是一种素质教育,是至圣先贤孔子对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全面素质教育。首先是孝悌教育。它强调了教育的先后次序一定是先学做人,后学做事,也就是先培养德行,后学习知识、技能。如果我们把教育的次序搞颠倒了,没有从孝悌之心培养做起,青少年尚未有对父母、长辈、朋友升起恭敬之心、谦虚之心,就让他学习了很多知识和技能,他学得愈多就愈骄傲,愈不把別人放在眼里。这样的一个人,实际上是无形之中为自己的人生设置了很多障碍。其次是爱心教育。《弟子规》中有句话说:“凡是人,皆需爱,天同覆,地同载”。父母师长要呵护孩子的一切善念,赞赏孩子的一切善行。这样做,从自身的角度讲,孩子在为他人奉献的同时,心胸会更加开阔,素质会提高,道德精神会升华;从他人的角度来说,能帮助別人获得利益。所以为大众奉献,就是自利利他。仁者爱人,把孝悌作为仁之本,“爱人”首先从爱父母做起,然后爱其族人、爱其长上、爱其民族、爱其国家。这种推己及人的自然亲情,符合人的认识与情感的发展规律,易于为人们所接受。最后是榜样教育。《弟子规》中讲:“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主动接近有道德学问的老师,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孩子经常接近德高望重的老师,从他们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的方式方法等感受他们的良好素质。在这种潜移默化中接受圣哲教育,就能不断完善自我,而达到忘我境界。因此,孝的教育是维持良好社会伦理秩序的根本,爱心的养成,有利于青少年树立自利利他观念,克服自私自利心理,增强社会责任感。
3.兼收并蓄,通过人伦教育引导青少年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家庭教育是根本,是龙头,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拓展,圣哲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升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形成合力,为青少年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奠定基础。教育要把握生活的细节和关键,就是让孩子懂得如何做人,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人际和谐,也就是古人讲的五伦大道。这个五伦关系是孟子在总结古圣先贤教导人们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他认为社会上有五种基本的伦理关系,那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別、长幼有序、朋友有信”[4]。只要这五种基本的伦理关系处理好了,这个社会的人伦秩序就会井然有序。具体来说就是做人要遵循古八德,即孝、悌、忠、信、礼、仪、廉、耻,这八德是做人的原则。在生活中落实古八德,就能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这些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又以仁爱为核心,而仁爱必须有个根才能够培养出来。这个根就是对父母的孝,对兄弟的友悌之心。孝悌之心向上提升就是互爱。互爱之心向上提升就是互助。互爱、互助之心向上提升,就是人际和谐,社会和谐。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青少年在互爱互助的氛围中快乐成长,自然而然地树立起正确的生命观。
参考文献
[1] 王曾.当代青少年生命价值观现状及其原因分析——以深圳大学为例的实证探究.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9(2).
[2] 陈建华,肖家芳,江晓萍.大学生生命观的调查与思考.当代青年研究,2010(2).
[3] 邱素英.文化自觉和个体认同——多元文化冲突下的青少年思想教育.当代青年研究,2009(9).
[4] 任登第,牛淑卿.大家都学弟子规.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付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