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自主学习中的师生角色

2011-12-31 00:00:00赵岩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1年9期


  随着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观点的确立,近20年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学习者的自主性是我们的最终目标,学习者的自主性应成为每个学习者和每位教师的目标。最近,国家教育部颁发的《课程要求》也规定,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以适应多元化的社会需要。
  一、自主学习的定义及研究背景
  20世纪80年代,随着元认知策略研究的兴起,自主学习开始受到广大教育者的关注。自主就是学习者“对自己学习负责的能力”。自主学习在广义上指能指导个人自我思维能力发展的教育过程,狭义上指使学习者能够独立地作出与学习活动有关的决策和成功地实施这些决策的能力。在Higgs看来,“自主学习是一个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下,学习者基本上不依赖作为教学管理者与方法提供者的教师而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与学习活动的过程”[1]。因而,自主学习这一概念至少用于以下五个方面:(1)学习者的学习完全依靠自己;(2)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可以学到或用到的一整套技能;(3)一种与生俱来的、却被单调而复杂的教育方式所抑制的能力;(4)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所行使的责任;(5)学习者确定自己学习目标的权利。
  自主学习的观念可追溯于两千多年前。在国外,古希腊时期的苏格拉底就已经提出了自主学习的思想。他认为,教师不能通过移植或传授直接将知识传入学生,而必须通过“产婆术”,引导学生思考,使之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从而获得知识。在我国,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自主学习的思想。如《学记》中指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因。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因,然后能自强也。”这里的“自反”、“自强”就含有自我省悟、自我改进之意,而这些思想正好与当代自主学习所倡导的自我监控、自我评价及自我改进思想不谋而合。
  20世纪初期,受西方尤其是美国教育教学思想的影响,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提倡了“重启发学生,使能自动研究”的教育方法。20世纪70年代末,自主学习开始进入初步试验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自从HenryHolec的著作《自主性与外语学习》出版后[1],随着教育研究者对自主、自主性、自主学习本质的深入研究,自主学习的研究开始朝纵深方向发展。这类研究不再是仅限于发展学生某一方面的自主性,而是全面发展学生自主性、全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其目的是努力把自主学习引进教学,改变教学结构和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二、自主学习中学习者角色的要求
  “自主学习”针对学习者角色而言,就是强调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所体现的“自”和“主”两种内涵精神。
  “自”包括三方面的含义。第一方面,要求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具有较高的自觉性。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习是学习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积极主动的自主行为,只有学习者在学习中表现出良好的学习自觉性,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学习的自觉性是自主学习的集中体现,通常是建立在学习者有目的、有意识的自我操纵与监控下的,不是随意的、盲目由外力所驱使的。为此Dickinson又把自主看作是自我导学或者是自我教育[2],对自己负责的学习者应该能在没有教师的帮助下决定自己该学什么,如何查找相关的资料,有逻辑性地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第二方面就是学习者的自控性。主要表现在学生在学习前要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作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要对自己的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课后要学会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及自我补救。也就是说,学习目标的制定、学习策略的运用与学习过程的监控和检测都需要学习者能够自我掌控,学习者要对自己的学习目标负责,自我监控,自我评估,积极主动地学习[3]。第三个方面是要求学习者要有自立性。自立行为即为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具体表现,也是自主学习的灵魂。学习者的独立性必需在学习实践中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有效的语言学习者应当能不依赖教师独立地负起学习的责任。培养学习者的责任意识就要鼓励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积极地作出决定,给予学习者广阔的参与空间,比如自己设定学习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等。为此,要加强学习者的独立性,要求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努力战胜自卑、胆怯、恐惧等学习上的心理障碍。
  “主”也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要体现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教师、教材、教学设备都只是学习的一种必要的外部条件,学生自身才是学习的主体和决定因素。如果学生这种主体作用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哪怕有再优秀的教师,再先进的教学设备,也无法使学生学到真正的知识。二是要求学习者在学习中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也就是主动性,即在学习的任何一个阶段和环节中,学习者经过自己的主观努力来掌握好知识。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基本品质,主要表现为学习者对学习的内在自觉的需要,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如果缺乏学习的主动性,那么,自主学习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习者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与学习效果是成正比的,只有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才有可能在学习上获得更好的回报。
  三、自主学习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我们所提倡的自主学习不是单纯的自己学习,自主学习是在一定的教学条件下学习者主动参与到课程中的学习,注重个性化学习,突出学习者的责任心,强调学习者的自主性。但这不等于教师对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就放任不管。实际上,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其中所发挥的主导作用,因此,明确教师在自主学习中所扮演的角色就显得十分重要。因而,自主学习也对教师角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一,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倡导者。谭红在论述学生英语自主学习中教师的角色时指出,教师可能扮演多种角色。首先就是学习活动的倡导者(advocator)。教师应当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倡导者,即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向学生介绍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帮助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减少对教师的依赖,承担起学习的责任,成为独立的学习者[4]。
  第二,教师是教学情境中的引导者。教学情境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物质方面包括教室环境、课堂桌椅的安排、教科书、教学活动器材的设置等等;精神方面表现为教师和学生共同营造的教学气氛。在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居于平等地位,教师不再是领导者,只是不时地充当一下提问者、问题的设计者和讨论的指导安排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速度。总之,教师应当是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第三,教师是教学方法的塑造者。活跃课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离不开教师的施教技法。教师丰富的文化素养,优雅的举止,端庄的仪表,幽默的语言,关切的眼神,教法的选择,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学生。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没有教育技巧的教师就不能成为好教师。因为在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着眼点不在于知识的传授,而在于通过塑造各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自己去探究知识的能力,强化学习者的内部学习动机。正如《学记》中称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就是引导学生,指导学生但不牵着学生走;激励学生,勉励学生但不强制学生顺从;启发学生但不是把结论告诉学生。因而,自主学习中的教师要塑造更符合整个教学活动思维规律的教学方法,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总之,自主学习不是简单地要求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它还依赖于教师的能力、学校和社会等因素的密切配合。在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教学实践中,需要教师和学生对自身的角色意识作相应的改变,需要从资源配置和评估制度方面作相应的完善,这就决定了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体制的建立会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但只要坚持自主学习这一指导原则,我们就能培养学生迎接未来社会挑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Higgs.J.Planning learning experiences to promote autonomous learning.London:KoganPage,1988.
  [2] Benson,P.&P.Voller.Autonomy and Independ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London:Longman,1997.
  [3] Lee.I.Supporting greater autonomy in language learning.ELTJournal,1998.
  [4] 谭红.浅谈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3).
  (责任编辑付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