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交互主体系统是适应现代教育和人的全面发展所生成的特色教学,是学生主体性学习与教师个性化教学有机结合而生成的教学模式,教学交互主体系统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更是一种教育理念,本文就其内涵、意义及其实现方式做一探讨。
一、教学交互主体系统教学模式的内涵
教学交互主体系统教学是在学生主体性学习与教师个性化教学有机结合的基础上生成的教学模式。
1.主体性学习与个性化教学
主体性学习是基于学生主体的内在规定性,充分发挥其自身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的学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学习活动模式和倾向,即学生的学习风格。[1]个性化教学是以知识、能力和人格的协同发展为前提,以学生的求知欲和对人的全面发展追求为导向,以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发展与展现为目标,实现学生全面、自由、和谐发展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创造和谐、宽松、自由的教育环境,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地位,在最大程度上推动学生自主发展,使教学活动更加适应学生的个体发展规律,成为学生真正乐意追求的生活。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挖掘学生的发展潜力,提高其综合素质,完成学生的主体性培养。
2.教学交互主体系统教学模式的规定
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在教学进程中只有当教师方面的启发与学生方面的思维做到有机协调时,课堂教学结构的功能才会真正显现出来。这一教学过程是以“对话”为基础,以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建构相统一为纽带,兼顾教与学双重主体性的发挥,促进师生的和谐发展,以此建构教师引导的个性化教学与学生主体性学习相统一的教学交互主体系统。这一教学模式的方向性和目标性在于激活学生的个体因素,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构建整个学习过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确立自身主体要素,形成主体性学习。这一教学模式使教师的主体教学与学生的主体学习整合到最佳结合点,使教师与学生的交互主体的关系得到最佳表现,从而成为教学交互主体系统。
二、教学交互主体系统教学模式的直接意义
教学交互主体系统教学模式帮助学生了解和把握其主体性,促进其自身个体因素的发展和完善,实现从依赖教师到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发展。
1.推动研究性学习主体和活动的生成
个性化教学坚持教育的成功导向,为学生的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较大的发展空间,具有较强的开放性、探索性、研究性。个性化教学以构建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突出师生互动的实践性,使教学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基础上,形成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健康发展的教学体系与教学环境,增进学生自我导向的学习意识,达成学生自我实现目标,促进研究型学习者的形成。
2.促进具有主体间性的教学双主体的有机建构
主体性学习与个性化教学是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孕育、培植学生的主体精神,组织学生的“自我运动”,使学生个体的知识、基本技能、品德等各方面通过适应、改造、创造力的迸发表现出来,得到较高层次的发展完善。教师的个性化教学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激活学生的主体性价值因素,学生通过主体性学习提升的主体性价值要素,反过来又在更高层面上消化吸收教师个性化教学中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所主导的主体因素,实现主体性学习与个性化教学的良性循环,构建和谐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
3.增进学生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
个性化教学与主体性学习是以主体发展和价值追求为目标导向的教育活动,教师从学生的主体性发展要求出发,对学生实施系统的教育和影响,使学生着手发现、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并掌握其中蕴涵的规律,具备相应的能力,获得关于真、善、美的活生生的真实体验,造就健康的个性心理,实现人格的不断重构,促进人的自由和谐发展。
三、教学交互主体系统教学模式的实现方式
教学交互主体系统教学要求把课堂教学的有效影响和学生的自我发现有机统一起来,促成学生成为教学活动和自主发展的主体。
1.优化教学环境,完善学生的主体间性需要
教学的任务就是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潜能发挥的情境,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的发挥。哈尔拉莫夫曾对教育提出:教育的人格化就是使学校及课堂教学、课内外工作的各个组成部分所施加的影响转化为学生发展和形成的因素。[2]罗特也认为个性是在个体与有意义的环境相互作用的基础上习得的。教师的个性化教学为学生的个体发展创造更加有意义的日趋成熟的环境,促进其主体因素的不断发展完善。
个性化教学与主体性学习中,教师担负着教学过程的组织、引导、促进者的职责,教师是主体,是学生发展的引路人;学生有独特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观念,学生自由、自主、民主地参与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有选择的权利和创造性地自我表现的权利,在人格上与教师绝对平等,学生也是主体。教师与学生两主体彼此间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展开持续的交往、持续地发生交互作用,由此形成“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彼此之间相互尊重,展开自由交往和民主对话,把课堂构建成一个真正的“生活世界”。在这个“生活世界”环境中,每个人的创造性和潜能得以充分的发挥,学生通过这个交往过程和活动,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形成一定的能力、态度,主体人格获得一定的771208612174a0de3499589f46b6c848完善、发展。因此,教学中不仅要确立教师个体的主体地位,更要确立学生个体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能力的形成,为学生自我实现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要求。
2.突出教育的主体交互性,促进教学交互系统形成
在个性化教学与主体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各层次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个体素质优势,让每个学习者都处于教育优势中,在最大程度上推动学生的自主发展。
首先,在教学目标上为学生的主体性学习提供广阔的自主发展空间。教学过程中必须设定明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设定必须为学生个体发展指明方向、留足空间,要强调在合格(全面的)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的个体特色,“即合格加特色”的培养目标,使每个学生既能达到教学基本要求,又能挖掘自身的潜能,主动发挥个体优势,促进主体性学习。
其次,在教学内容上为学生的主体性学习提供自主成长的发展平台。马斯洛和罗杰斯都强调,学习的内容应该是学习者认为是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或经验。因此,教学内容不仅要符合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更要强化、突出学生个体发展所需要的促进其主体因素增长的价值要素,建立以主体性学习与个性发展为中心的教学内容体系,突出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活学活用。
再次,在教学策略上突出教育思想的引导和教学方法的应用,为学生主体性学习提供方法论的指导。在教学实践中,“一旦确立了某个理想的目标,同时又能以某种适宜的方式去影响学生,那么学生必将会朝着那个既定的目标前进。”[3]人本主义特别强调学习方法的学习和掌握,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和经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取什么方法进行学习会极大地左右他们的态度和性格,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或机械地模仿教师所传授的东西,则容易养成盲从的态度和性格。教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唤起学生积极的探究精神,引导学生自主地解决问题,学生就有可能养成独立地、创造性地、友善地实现目标的态度和性格。教学交互主体系统教学模式由教给知识到教会学习这一目标的转换,势必在教学方法的功能及其体系上带来深刻的变革。
3.生成教学特色,优化教学交互系统的发展
教师通过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科学设定与整合,构筑自己的教学体系,形成自己特有的教学风格,形成个性化教学,满足主体的教育要求,全面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因素,为学生主体性的学习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罗杰斯认为,教师应成为一个强者,作为一个“方便学习的人”,也就是说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条件和手段,而由学生自己决定怎样学。教师个性因素影响着教学的全过程,因而客观上构成了教学风格的基础,如当一个教师在准备教案,考虑如何以最佳方式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时,其个性在发挥作用。一个缺乏自信、谨小慎微、思想封闭的教师,绝对做不出有创意的教学;一个知识宽广,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的教师却可以将一门枯燥的、抽象的课程,设计得学生乐意接受和理解。教师个性的发展,就像一把钥匙,它能开启或关闭学生个性发展之门,教师个性产生的影响力构成特定的教学氛围,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对教学过程产生着间接但却是决定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史辉芳.学习风格.宁波教育科研,1996(3).
[2] 董云川,文辅相.中国高等教育个性化.高等教育研究,1995(5).
[3] 高伟.从教师角度看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教育评论,1999(2).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