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案为虚假贷款纠纷中名义借款人已经获得法院判决其未向银行借款,而银行未能及时删除其向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提交的有关该虚假贷款的信息,以致名义借款人无法从银行再借款而引发的纠纷。本案的根源在于虚假按揭贷款,因此涉及两个诉讼,一是关于名义借款人与贷款银行之间是否有借款法律关系,另一诉讼则是在前诉结束后,银行未能及时删除有关不良信用记录而对名义借款人是否造成名誉侵权问题。
基本案情
借款合同真伪之诉
2005年12月12日,W银行白云支行以借款合同纠纷向原审法院起诉要求判令:解除其与柳惠洋、广州市伟成大房产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伟成大公司)签订的《住房抵押贷款合同》;柳惠洋偿还借款本金584511.98元及利息,伟成大公司对该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W银行白云支行对抵押物的价值享有有优先受偿权。同年7月12日,原审法院作出一审判决,驳回W银行白云支行的诉讼请求。上述判决作出后,W银行白云支行不服一审判决遂上诉至本院。
柳惠洋于2003年1月与伟成大公司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约定柳惠洋向伟成大公司购买南大大厦3层007号商铺。柳惠洋以分期付款方式按期付款,在2002年12月1日前支付全部房价款的10%,2003年3月前支付全部房价款的10%,2003年4月前支付全部房价款的10%。W银行白云支行于2003年3月19日与“柳惠洋”、伟成大公司签订《住房抵押贷款合同》,约定:W银行白云支行向“柳惠洋”提供100万元的贷款用于购买伟成大公司的南大大厦商铺,期限5年,从次月起等额还款付息60期;借款人连续三期或累计三期未按期还款,W银行白云支行有权解除合同、提前收回贷款并处分抵押物;借款人每逾期一次,应向W银行白云支行支付人民币100元作为违约金等;伟成大公司对该贷款承担无条件、不可撤销的连带保证。抵押合同签订后,W银行白云支行将贷款100万元划入伟成大公司账户。截至2005年11月1日止,“柳惠洋”欠供款已达3期且累计期数达22期,经W银行白云支行多次催促拒不还款。对于W银行白云支行向法院举证的《住房抵押贷款合同》、借款借据、承诺书,经过对其中的“柳惠洋”的签名进行笔迹鉴定,结论为检材与W银行白云支行没有异议的柳惠洋笔迹样板非同一人书写。该案二审期间,W银行白云支行提交了一份柳惠洋(甲方)与伟成大公司(乙方)于2005年7月6日签订的《双方协议书》,协议约定:“(1)甲方将该商铺的所有权退回乙方,由乙方继续向该商铺的抵押权人(贷款银行)继续供款;(2)甲方将该商铺所有权退回乙方,甲方应无条件协助乙方办理该商铺交易过户手续,而办理该商铺交易过户手续所产生的一切费用由乙方支付;(3)该商铺的所有权归属乙方,乙方有义务承担该商铺所产生的债权债务(包括:银行贷款、贷款利息等),如因乙方逾期还贷而受到银行警告和追诉的,概由乙方处理和承担,而该商铺所产生的债务债务与甲方无关”。柳惠洋对该协议书的真实性没有异议;伟成大公司对该协议书上“李力政”的签名表示不清楚,但不申请笔迹鉴定。柳惠洋在该案二审期间表示其没有完全支付南大大厦商业用房3层007号商铺的购房款。
基于上述查明事实,二审法院认为:根据笔迹鉴定结论,可认定《住房抵押贷款合同》、借款借据、承诺书并不是柳惠洋签订,也不是柳惠洋的真实意图表示,《住房抵押贷款合同》、借款借据、承诺书对柳惠洋不具有法律效力;原审法院认定柳惠洋没有向W银行白云支行借款、伟成大公司也就无须就柳惠洋的借款承担担保责任,认定W银行白云支行无权要求对抵押物的价值享有优先受偿权并驳回W银行白云支行的全部诉讼请求正确;案件中柳惠洋确实购买诉争房产,但其二审表示没有支付完毕该购房款,故柳惠洋无须举证来证明其自己已经付清购房款;W银行白云支行二审期间虽然提交了柳惠洋签名的《双方协议书》,但该协议书没有写明协议所涉及商铺及贷款的具体情况,难以确定协议中的商铺及借款即案件涉及的商铺及贷款,即使协议中的商铺及借款即案件所涉的商铺及贷款,协议中没有任何关于柳惠洋确认其向W银行白云支行借款及愿意还款的字样,故依此协议不能认定柳惠洋向W银行白云支行借款。2007年4月5日,法院作出终审判决,判决驳回W银行白云支行的上诉,维持一审判决。
名誉侵权之诉
2007年7月,W银行白云支行以柳惠洋、卢英伟、伟成大公司涉嫌诈骗银行贷款向广州市公安局报案。原审诉讼中,W银行白云支行并向原审法院申请调取公安机关刑事案件的相关书证材料。经原审法院去函广州市公安局经济犯罪侦查支队,该支队于2008年12月10日复函二审法院,并提供柳惠洋在该支队所经办的伟成大公司李力政挪用资金案中的询问笔录。笔录中,柳惠洋亦陈述其就南大大厦商业用房3层007号商铺的购买未向W银行白云支行贷款。原审诉讼中,柳惠洋提交了以下证据:(1)柳惠洋于2008年7月22日向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查询的其个人信用报告,报告显示:至2008年5月27日,柳惠洋个人信息报告贷款明细表显示柳惠洋在W银行白云支行贷款已逾期还贷,最近一次还款日期为2005年12月19日,当前逾期期数为33期(逾期还贷状态记录显示为“7”,即逾期180天以上,正常还贷状态记录显示为“N”)。其中,该信用报告并注明:“除本人声明、查询记录和异议标注外所有的信用信息均是从各家银行或是其他各类机构采集所得;报告的生成依据是截止报告时间为止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从商业银行和其他部门采集到的有关信息;如本人对信用报告中的内容有异议,可以联系数据报送单位或当地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征信管理部门或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2)柳惠洋于2007年3月28日向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征信管理处提交的《个人信用报告异议申请表》。申请表中,柳惠洋以其未向W银行白云支行借过贷款为由要求取消逾期贷款记录。经原审庭审质证,W银行白云支行对柳惠洋提交的上述两份证据的真实性没有异议,并确认信用报告中所显示的逾期还贷的贷款即是本案争议的购房贷款,但认为信用报告中已明确报告性质以及涉及双方争议时的救济程序,柳惠洋已经通过法律规定的途径行使了自己的权利,这恰恰可以证实W银行白云支行的行为没有给柳惠洋造成权利上的侵害。原审庭审中,柳惠洋明确其就本案所提诉讼请求的第一项,要求W银行白云支行停止侵权行为,即是要求W银行白云支行撤销柳惠洋个人信用报告贷款明细信息中其就南大大厦3层007号商铺向W银行白云支行贷款以及该贷款逾期还款的记录。
原审法院经审理认为:对于柳惠洋、W银行白云支行之间是否就南大大厦3层007号商铺存在住房抵押贷款的合同关系,法院生效判决已就此作出认定,本案不再赘述。根据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第六条和第十一条的规定,对于W银行白云支行向征信服务中心所报送的柳惠洋贷款及逾期还款信息,W银行白云支行在生效判决已认定柳惠洋未向其就房屋买卖进行抵押贷款的情况下,仍未向征信服务中心报送柳惠洋未贷款的真实信息,从而导致柳惠洋在征信服务中心存在和保留不真实的个人信用信息记录,W银行白云支行该不作为行为对柳惠洋的合法权益已构成侵权。同时,根据该暂行办法第十二条的规定,柳惠洋不真实的个人信用信息记录可能会对柳惠洋的日常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柳惠洋现起诉要求W银行白云支行停止侵权即撤销柳惠洋就南大大厦3层007号商铺贷款以及该贷款逾期还款记录的诉讼请求合法,对此予以支持。原审判决如下:在本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W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广州白云支行撤销柳惠洋就南大大厦3层007号商铺住房抵押贷款以及该贷款逾期还款的记录。一审案件受理费500元,由W银行白云支行负担。
争议的焦点问题
双方争议的焦点问题在于银行方是否对被上诉人存在名誉侵权行为。
银行方认为其未实施侵权行为,理由是没有证据证实W银行白云支行实施了上述侵害行为,并认为所谓的个人信用信息记录,首先是银行系统内部的参考信息,对其查询有严格的程序审核,而非随意公开,有关柳惠洋的个人信用信息记录W银行白云支行未到处宣扬,亦没有公然揭露。对于被上诉人称因前述信息导致其无法申请到银行贷款或信用卡,但没有证据证实银行不受理其申请的理由是因为本案的个人信用信息记录。有关个人信用信息记录是银行审核是否受理有关业务的参考依据,但只是其中一项参考依据,其他的审核资料还包括申请人的资产情况、收入状况,家庭情况、工作性质等等,有关个人信用信息记录并非起决定因素。W银行白云支行所报送的个人信息记录对柳惠洋并没有造成损害结果。上诉人请求二审法院撤销原审判决并驳回柳惠洋的诉讼请求。
被上诉人答辩称原审判决是正确的,并认为信用报告是人民银行提供的一个信息平台,其中信息内容由其他商业银行提供,人民银行没有办法取消;信用报告形成之后,W银行白云支行提供的信用报告严重影响柳惠洋获得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影响其享受各方面的金融服务。
二审法院经审理认为,W银行白云支行确认其将内容为柳惠洋尚欠涉案贷款未归还的信息报送给中国人民银行征信服务中心,涉案(2006)穗中法民二终字第2045号二审判决生效后也未作更改。另外,中国人民银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的以下规定:征信服务中心根据生成信用报告的需要,对商业银行报送的个人信用信息进行客观整理、保存,不得擅自更改原始数据(第九条)。中国人民银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异议处理规程》规定(后面未注明的文件,皆为该文件):个人可以或委托他人向所在地的中国人民银行分行、营业管理部、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地市中心支行征信管理部门,或直接向中国人民银行征信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征信服务中心)提出书面异议申请(第一条)。征信服务中心接到异议申请后,应提取该异议申请人的信用报告,对异议信息进行确认。信用报告没有错误或错误已更正的,征信服务中心应当通知征信管理部门或直接回复异议申请人。异议信息存在的,征信服务中心应当在异议申请人的信用报告中对异议信息予以标注,并立即启动内部核查程序(第五条)。征信服务中心内部核查发现异议信息是由于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数据处理过程造成的,征信服务中心应当对异议信息予以更正。内部核查未发现问题的,征信服务中心异议处理人员应当立即填写《个人信用报告异议信息协查函》,并通过专用邮箱发送至报送异议信息的商业银行进行外部协查(第七条)。异议信息经核查确实有误的,商业银行应当在答复外部协查结果的同时,向征信服务中心报送更正信息。商业银行不能在接到外部协查函的10个工作日内报送更正信息的,应当在外部协查回复函中说明不能及时更正的原因。异议信息经核查没有发现错误的,商业银行应当在答复外部协查结果的同时,向征信服务中心提供能够证明核查结果的相关材料。其余事实与原审查明的事实基本一致(第九条)。
二审法院认为,根据《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及《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异议处理规程》的相关规定,个人信用报告中贷款及逾期还款信息等个人信用信息是由商业银行负责报送,由征信服务中心进行整理、保存,征信服务中心不得擅自更改原始数据;如果发现信息不准确,则由征信服务中心根据商业银行提出的纠错报告进行更正;针对个人提出的异议申请,征信服务中心先进行内部核查排除是否由于数据处理过程中造成的异议后,发出外部协查函让报送异议信息商业银行对异议信息进行核查,根据其答复的核查结果进行处理。因此,个人信用信息虽然是由征信服务中心负责操作,但具体内容是依据商业银行所报送的信息进行处理。本案中,关于个人信用报告中柳惠洋贷款及逾期还款信息,是W银行白云支行向征信服务中心报送,W银行白云支行在生效判决已认定柳惠洋未向其就房屋买卖进行抵押贷款的情况下,仍未向征信服务中心报送柳惠洋未贷款的真实信息,从而导致柳惠洋在征信服务中心存在和保留不真实的个人信用信息记录,W银行白云支行该不作为行为对柳惠洋的合法权益已构成侵权。根据《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第十二条规定,商业银行办理贷款等业务,可以向个人信用数据库查询个人信用报告,因此柳惠洋不真实的个人信用信息记录确实对办理各项金融活动存在不良影响,W银行白云支行上诉主张没有损害结果的产生,与事实不符,法院不予采纳。
对银行的几点启示
银行应客观承认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信息,对有关当事人的信用记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而不只是供有关机构或者个人参阅的内部信息。本案诉讼过程中,上诉人简单的以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信息是银行系统内部的参考信息,且基于其使用范围和程序的严格控制,而否认这些信息对有关个人产生的重要影响,显然是错误的。实际上,银行已经将这一系统的个人信用信息作为其向有关人发放贷款的必经审查手续,而且许多银行已经将进入这一系统地名单列入其信贷管理系统的刚性控制审查机制。
征信信息系统有关信息的真伪责任应由商业银行承担而不是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管理部门承担。从人民银行有关规定来看,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所录的个人信用信息虽然是由征信服务中心负责操作,但具体内容是依据商业银行所报送的信息进行处理。商业银行对信用信息的真实性负直接责任,除非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机构在处理和管理信息过程中存在过错并导致有关信息失真,否则商业银行难于转移有关责任。
要谨慎对待所报送个人信贷有关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之核实,并应及时更正有关过时或者不当的信息。由于商业银行掌握着有关信用信息的基础资料,银行有必要根据相关客户信用资料的变化适时向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管理机构办理变更。从当前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管理的实务来看,较为普遍的一类是银行的虚假按揭贷款因法院裁决名义借款人不是真实的借款人且无须承担任何还款义务,则商业银行应该及时依据法院裁决办理相关信息的纠正,否则银行将陷入被诉。实际上,一些基层商业银行往往基于对法院裁判的不满,但是合法的救济手段已经穷尽,法院裁判认定虚假按揭贷款关系中名义借款人无任何义务的文书已经生效,而银行面临贷款悬空的两难境地,以致不愿意办理将名义借款人的不良信用记录及时进行删除。这种做法虽然在银行内部管理上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其面临的法律诉讼及败诉风险是必然的,甚至引发一定的经济损失。
银行应该谨慎并及时处理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有关信息的异议事件。根据《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及《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异议处理规程》的相关规定,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有关个人贷款及逾期还款信息等的内容由商业银行提供,征信服务中心则负责整理、保存,征信服务中心且不得擅自更改原始数据。针对有关个人信用信息提出的异议申请,征信服务中心先自行检查和核实,如果有关信息异议问题不是在其处理环节中发生,则及时向商业银行发出外部协查函进行核查,银行应该及时回应这些异议协查函,否则银行将面临不尽职的责任。
(作者单位:中国工商银行山西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