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学大

2011-12-31 00:00:00周文彰
银行家 2011年10期


  2003年之前,我对书法一窍不通。这年三四月间,我开始学习书法。我的学习之路有点特别:一是跳过楷书,直接从草书起步;二是先学写大字,最近两年才开始学写小字。
  我清楚地记得,上小学时,我们管毛笔字课叫“大字课”,写毛笔字叫“写大字”。
  大字,大概是相对于铅笔字、钢笔字的较小而言的。其实,毛笔也写小字,但不知为什么叫它“写大字”。
  我学书法,开始就是练大字。大到什么程度?一首唐诗四句28个字,用四尺整张抄写有时没地方落款。
  落款字稍小一点,写起来就写不出笔峰,手也不稳。
  有一次,有人让我给他题写展名——“×××书法篆刻艺术作品展”,要求竖式写,我居然要用八尺条幅来写。
  当我在欧阳中石先生家里观看他写“弘陶草书咏桃诗”,只用了大约16开大小的宣纸,我才明白:题签原来可以写这么小。
  我决定学写小字。我尝试着用毛笔批阅文件。试了几天,感到写起来不如钢笔灵活,影响工作效率,就停止了。
  写小字的难度,使我特别赞赏那些会写一手娟秀小楷的朋友。到古房大院、历史名胜参观游览,看到一些老人坐在那里用小楷写本地名人名篇出售,我总要凑过去看一眼,有时还要买一幅——他们多费神、多费时啊,尽管买回来对我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
  2006年下半年,儋州市委宣传部向我报告:青年书法家方有坤想用小楷抄写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各一篇重要讲话,向北京奥运会献礼,我当即鼓励支持,并拨款资助——方有坤是一个无业青年。
  6个月之后,献礼长卷写成了,长105米,宽40厘米,共计6万多字。方有坤的食指、无名指及腕垫都结了一层厚老茧。我看了十分感动。那些几分钟就写一幅四尺整张的大家们,应该不要草率对待一个无名青年也许用了几个月写了几十遍才投寄来的大赛或大展的应征作品。
  我对作品的展览、出版、宣传等作出了具体安排。2007年4月14日,我参加了方有坤献礼长卷海口展开幕式,授予他“文艺宣传特别奖”。展览中有我的题词:
  方有坤先生在生活极其困难的境遇中,以神圣的心情和扎实的书法功底,完成了琼州书法史上第一幅百米小楷长卷,表达了他对奥运会的可贵情怀和坚韧不拔的奥运精神,可敬可贺。
  全文70多字,用了一幅四尺整张,这是我当时写得最小的字了。
  事后,我还请当地领导安排了方有坤的工作。
  接着海南省的画家们为了宣传文明生态村建设,集体创作了国画长卷,请我题词鼓励。我用了三张四尺斗方,写了126个字,这是又小了一点的毛笔字。
  2008年元旦,我在上海的中央美院油画廊举办书法展,用四尺整张抄写了毛泽东词《沁园春•北国风光》,96个字,这是我写的更小一点的字。
  我正式学写小字是在2009年底。
  此时,书法家黄君先生送我一本《王羲之十七帖研究》。《十七帖》是王羲之与友人的通信,是著名的草书名篇,我读过,但只是看看画面,看不懂内容,也就没有临过。我有个坏毛病:凡是内容看不懂的书法,再好我也不临。所以我常惊异于日本人和韩国人写书法,我猜想他们可能都懂中文。我真不敢想象在不知汉字含义的情况下如何用书法来表现。
  黄君逐段翻译了《十七帖》的每一帖的大意,并按内容重新排序,一下子激发了我临书的兴趣。
  我把临《十七帖》作为学写小字的第一步。初临时,《十七帖》的大部分是在2010年6月出访欧洲期间完成的。除夕书法作品展,我特意挂了一幅我在欧洲临写的《十七帖》。行家们鼓励说我临得很专业,学书法就要这样多临。
  至此我才感到,临得“像”,是学书法的基本功,只是没有必要去追求丝毫不差罢了。
  我还用小字临了张旭的《古诗四帖》、怀素的《自叙帖》,不过都是局部。
  学写小字,我才刚刚起步。
  (作者系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