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底,为解决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银监会发布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按照“低门槛、严监管”的原则,积极引导各类资本到农村地区投资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这三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中,村镇银行目前成立的数量最多,发展状况也相对较好。但是从最初试点之时,村镇银行就面临流动性困境。在2007年5月22日,银监会印发的《关于加强村镇银行监管的意见》中提出要加强村镇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监管,当村镇银行可能出现或已经出现流动性风险时,属地监管机构要协助督促持股银行加强对村镇银行流动性支持。200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专门论及流动性问题应该“通过批发或转贷等方式解决部分农村信用社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资金来源不足的问题”。2008年10月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专门提及“鼓励发展适合农村特点和需要的各种微型金融服务。允许农村小型金融组织从金融机构融入资金。”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及“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服务,农村微小型金融组织可通过多种方式从金融机构融入资金。”2009年7月23日,银监会印发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2011年总体工作安排》中,又提出可以探索新的机构管理模式,村镇银行可以在地(市)级设立总行,总行吸收的存款除上缴存款准备金和留足备付金外,应主要用于支行发放贷款。虽然监管部门已经在文件中提出了一些对于解决村镇银行流动性困境的探索,但流动性问题仍然是村镇银行重点关注的问题。
“金融排异”的概念与近十多年兴起的金融生态理论有关。农村新型金融组织成立后,温铁军、周立、刘海英等相继使用过“金融排异”的概念,用于分析村镇银行等新型金融组织作为弱势要素,面临着被已有的农村社区、金融组织、金融监管排斥的状况。针对目前村镇银行发展中陷入的流动性困境,本文是在“金融排异”的框架下对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联合村镇银行调研的基础上形成的。
贷大于存:长兴联合村镇银行基本情况
浙江长兴联合村镇银行于2008年4月30日正式创建成立,是以杭州联合银行作为主发起人,由浙江长兴农村合作银行、浙江诚信投资有限公司等24家法人组织共同设立的,注册资本2亿元人民币,其中主发起行杭州联合银行持股比例占40%,对村镇银行有绝对的控制权,但是长兴联合村镇银行的系统、产品等是自主研发、独立于主发起行的,是完全意义上的独立法人,和那些在系统、业务、产品等方面复制主发起行的村镇银行有很大不同。联合村镇银行现有员工116人,管理职能部门6个,内设经营单位业务拓展部3个,共有4家支行。截至2010年末,资本充足率为14.39%,各项存款余额17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近20亿元,存贷比达到了115.88%。不良贷款70万元,约占贷款余额的0.03%。
主要产品和服务
联合村镇银行成立三年来,开发出“农易贷”系列贷款(农家乐贷款、特色农业贷款、农业龙头企业、现代农户家庭等)、“特易贷”系列贷款(巾帼妇女贷款、残疾人创业贷款、大学生创业贷款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农村住房抵押贷款、林权抵押贷款等多种信贷产品。截至2010年末,涉农贷款16亿元左右,占全部贷款总额的93%。其中涉农企业贷款300户、余额8亿多元,分别占全部企业贷款的90%和91%;涉农个人贷款3700余户、余额8亿多元,分别占全部农户贷款的95%和94%。其中,土地承包经营权质押贷款59笔,余额548万元;大学生创业贷款48笔,余额330万元;农村住房抵押3笔,余额35万元。
贷款利率定价
在贷款利率方面,联合村镇银行主要依据当地市场而定,同时也考虑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利率上浮平均值在33%。对于特殊的贷款,比如紧急贷款,可能利率比较高;如果是大学生创业贷款、残疾人创业贷款等,则根据情况给予其较低利率。
流动性困境:资金来源不敷产业发展需求
长兴联合村镇银行存款少于贷款,面临流动性困境
图1显示了长兴县2008年至2010年存款市场的基本状况,其中长兴农村合作银行发展最好,始终排在第1位。长兴联合村镇银行在存款方面与湖州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的排名相近,三者都排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后。图2显示了2010年长兴县各金融机构存款市场的占比,其中合作银行排在第1位,而联合村镇银行占比仅有5.4%,排在第6位。由图1和图2可见,在存款市场方面,农信社性质的合作银行在长兴县占据了非常大的市场优势,联合村镇银行的实力还比较薄弱。
图3显示了2008年至2010年长兴县贷款市场的基本状情况,图4显示了存款市场中各银行的具体所占比重。和存款市场相似的是,合作银行仍然居于首位,村镇银行占比7.4%,同样排在第6位。不过,联合村镇银行的贷款市场占比大于存款市场上的占比。这一方面说明村镇银行贷款业务开拓较为成功,但在另一方面,却反映出联合村镇银行的吸储难问题。由于银监会对村镇银行开业五年内的存贷比不做硬性要求,所以村镇银行贷款额度可以高于存款额度,在这种情况下,村镇银行需要使用部分资本金放贷,其存贷比早已超出75%。这间接地反映了村镇银行吸储仍然是问题。
2010年末,联合村镇银行行存贷比例达到115.88%,贷存差达2.78亿元,而2011年上半年几乎达到120%,存贷比继
xEwEkPZEYSddqG2znIGAatAYZl+XANtsUn7WGnvva88=续上升。尽管按照监管部门规定,存贷比指标有五年的宽限期没有违反监管规定,但由于该行储蓄存款占比少,单位存款占比大,存款稳定性较差。这种负债结构的不合理,如果没有拆借资金支撑,又要保留备付金和缴足存款准备金,该行在流动性方面就存在很明显的不足。
长兴联合村镇银行存款资金来源结构突显了流动性隐患
长兴联合村镇银行的资金来源结构同样说明了村镇银行吸储难的问题。如图5所示,长兴联合村镇银行2010年存款资金来源中,储蓄存款仅占20%,而同业拆借的比例则为24%,更多资金来自企业存款和发起行的资金补给。联合村镇银行储蓄存款所占比例较小,间接反映出了村镇银行的吸储难题,而同业拆借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企业存款所占的比例也过高。这种存款资源来源的结构反映了村镇银行的流动性隐患。
三重排异:流动性困境解析
笔者根据对联合村镇银行的调研,结合周立提出的三重金融排异理论,将村镇银行运营中存在的流动性困境做一个梳理。
从社区排异角度讲。村镇银行面临吸纳存款的社区排异。调查发现,当地人并不放心把钱存入村镇银行。大部分人心中仍主要认同有国家信用和银行信用双重保障的大型国有银行大银行,以及有地方政府信用和银行信用双重保障的农村信用社。新成立的村镇银行在存贷利率上并没有竞争优势,在风险、流动性管理、网络结算等多方面具有明显劣势,这带来了村镇银行吸储难题。但是,村镇银行在涉农贷款方面社区排异性不强,由于手续简洁、有政府支持等优势,贷款市场开拓得较好,在贷款发放方面相对于大型金融机构,更具有社区融合,而非排异的特征。虽然这有利于增加村镇银行的利润,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加重了村镇银行面临的流动性困境。
从组织排异角度来讲。村镇银行面临在正式和非正式金融体系的夹缝中艰难求存的尴尬局面。村镇银行进入现代金融体系,是在原有组织存量无法有效服务农村的情况下,进行的增量改革。原有金融组织体系中的金融机构自身、相互之间都形成了成熟的结构,每种金融机构自身有标准的组织结构、业务流程等,相互之间可以进行同业拆借、通存通兑,用户在全国各地都可以畅行无阻。新兴的村镇银行则是一个外来入侵物种,只不过不想人们认为的是“鲶鱼效应”、“汤水效应”那样的强势或均势要素入侵,而是弱势要素入侵。村镇银行自身的弱小,加之其对目标客户的金融服务本身具有成本高、收益低的特征,难以得到现有金融生态系统的认可。就政策层面而言,连加入支付结算系统,进行同业拆借的资格都没有,实质上没有加入现代金融组织俱乐部。依照政策设计,村镇银行应该面向“三农”,因此就要重心下沉,扎根县乡。但首先需要解决的是资金来源问题,村镇银行要想生存,吸储是一项必要条件。但介于正式和非正式金融组织之间的村镇银行,既不具备正式金融机构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优势,又不具备非正式金融安排的利率、机制等灵活性优势。作为金融组织体系的“异类”,村镇银行若不靠切实有效的政策支撑,无法实现其政策目标。
从监管排异角度来讲。村镇银行面临货币当局和金融监管当局的条例适用性问题。由于政策配套原因,联合村镇银行没能加入中国人民银行大小额支付系统,也没能进入同业拆借市场。这相当于没有进入货币当局的金融俱乐部。被货币当局排斥在外的结果,使得联合村镇银行虽拿到了牌照,却不被允许驶入金融高速公路一般,不具备全国汇兑、转账结算等银行基本功能。客户无法使用银行卡办理业务,给客户造成了不便,也很难吸引更多的企业客户。虽然联合村镇银行有“易时行柜面通”业务,该行客户可以手持存折,在浙江省内任何一家开通同样业务的银行存贷、转账、查询自己的账户,免收手续费。但是这个范围较小,客户除了浙江就没有办法得到基本的金融服务。被货币当局排异的另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吸储困难。同时银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的金融安全要求,要求要严格监管,统一标准,尽可能降低监管成本,提高监管质量。村镇银行并没有专门的适用性条例,不得不被列在银行类金融机构中,却又难以达到现代金融监管的要求,支付现代金融监管的成本,只能作为一个“异类”。更多的文献显示,村镇银行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发起人选择面过窄、存款人利益难以有效保护、退出机制缺失、农村地区信用环境较差、农户认知度低、地方行政干预等外部约束。
缓解三重排异的政策建议
针对上文分析的村镇银行面临流动性困境,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在克服社区排异方面。村镇银行首先要加强宣传,用效益赢得信誉。村镇银行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合理利用媒体、熟人社会的关系网络向公众介绍自身的特点与业务,引导公众正确认识村镇银行的性质。此外,最重要的还是要以提供服务的质量使公众真正认可村镇银行,服务“三农”的宗旨是前提。政府部门也应该给予村镇银行支持,监督引导村镇银行不偏离支农的目标。其次可以尝试建立存款保险制度。银行是高风险行业,按照国际惯例,为了减轻金融风险为当事人带来的损失,国家应该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但是在我国,还没有相关成行的保险制度出台。为解决村镇银行面临的吸储难问题,应该为银行业出台相关的存款保险制度,这对于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和有地方政府信用做保障的农信社和吸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的村镇银行有重要的信用保障作用。
在克服组织排异方面。应逐渐降低门槛,引导城市资金支持农村发展。发起人是村镇银行形成的一个关键环节,现在的商业银行作为主发起人,其市场利益是放在第一位的,所以它们更多选择在发达地区成立村镇银行。银监会于2011年7月26日发布《关于调整村镇银行组建核准有关事项的通知》,收回了省银监局对村镇银行设立的核准权,村镇银行的主发起行、设立地点、数量均收归银监会,而西部地区将优先设立。这样的监管政策调整是从整体布局村镇银行分布,减少发起行“嫌贫爱富”的机会,但是这样又在一定程度上违背市场原则,如何权衡仍是问题。现在我国出现了很多资本雄厚并且梦想成为“职业银行家”的民营企业家,如果有良好的政策和监管措施配套实施,将他们列入主发起人将极大缓解主发起人不足的问题。同样,监管部门可以考虑赋予其他有条件的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如信托公司等做主发起人的资格。
在克服监管排异方面。应坚持“严监管、宽处理”的原则。由于村镇银行成立时间短,没有建立成熟的体系,严格监管可以有效控制村镇银行面临的各种风险。监管部门可以通过落实基本政策,制订适用性条例,进行分类监管,引导村镇银行建立起完善的法人结构和健全的内控制度。但是这些监管原则在实际实施中可以“因地制宜”、“区别对待”,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可以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定向实行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引导村镇银行延伸和发展针对农村和农户的金融服务,同时将村镇银行支农业务的情况纳入考核体系。
(本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073163)资助。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