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饮食爱好

2011-12-31 00:00:00马红
档案天地 2011年7期


  毛泽东的“美食”风格,“土”得顽固:一是喜食“粗、杂”;二是无规无矩,不屑于珍馐美味。但是,“土”中可见一代伟人艰苦奋斗的本色和卓尔不群的个性。
  
  一
  
  毛泽东的饮食由保健人员、医生、厨师等共同负责。毛泽东对于保健医生们所制订的菜谱素来不怎么满意。他不愿意按照菜谱吃饭,因为他有自己的饮食习惯。工作人员制订的菜谱一般只注重营养的合理搭配,而无法完全照顾毛泽东那独特的饮食喜好。
  北京医大毕业的徐涛在毛泽东身边做保健医生,他就曾无数次地饱尝毛泽东抵制菜谱的滋味。有一次徐涛跟毛泽东“说理”,毛泽东听罢说:“你的话不听不行,全听全信我也要完蛋!照你那么多讲究,中国几亿农民就别活了。人生识字糊涂始,你懂吗?”还有一次,徐涛又跟毛泽东讲营养平衡,毛泽东听得厌烦起来,说:“我已经习惯了。凡事都讲一个平衡,我有我的平衡,你有你的平衡,你非要打乱我的平衡不可,不是想搞破坏吗?”毛泽东还常常对保健人员说:“你讲我吃的没道理,实践检验真理,我身体不好吗?你搞的那一套也许有你的道理,但你到了我这个年纪未必就有我这个身体。”
  毛泽东在日常饮食上保持着湖南人的习惯。他喜欢吃辣椒,几乎每顿“正经饭”中都少不了辣椒。有时,四菜一汤中有一盘辣椒酱,或是一碟干焙辣椒,身边工作人员无人能咽一小口,毛泽东却能一口一个,而且吃得津津有味。
  毛泽东还把辣椒与性格和斗争精神联系起来。有一次,他对工作人员说:“大凡革命者都爱吃辣椒。因为辣椒曾领导过一次蔬菜造反,所以吃辣椒的人也爱造反。我的故乡湖南出辣椒,爱吃辣椒的人也多,所以‘出产’的革命者也多。”早在长征时,毛泽东就曾对博古和张国焘开玩笑,说:“不吃辣椒就不是革命者。”毛泽东晚年依然未改食辣习惯。虽然他罹患多种顽疾,连吞咽都已十分困难,但他还时常想吃一点儿辣椒。于是工作人员便用筷子在辣椒酱里蘸上一点点,送到他嘴里。这时,毛泽东吧唧几下嘴巴,高兴地说:“好香噢,一直辣到脚尖了!”
  毛泽东还像许多湖南人一样,特爱吃苦瓜。毛泽东曾对工作人员说:“苦瓜这种菜,我的家乡很多。有些人吃不惯,是怕它的苦味。我不但吃得惯,还一生都爱吃,就图它这个苦味。我这个人一生没少吃苦,看来是苦惯了,以苦为乐了!”
  毛泽东对苦瓜的功效很了解。有一次,他同工作人员一起用餐,菜中便有一盘苦瓜炒鸭子,这是他很喜欢吃的一道菜。他劝工作人员多吃,千万不要怕苦。他说:“凡苦的东西,对人体都有好处,苦能去火明目嘛!人吃五谷杂粮,难免上火,有时生气也上火,这叫虚火。这种人吃点苦很有必要。我这个人也爱上火,所以命中注定要吃苦啊。不如主动去吃,免得火气太大。火气大,不是伤人,便是伤己啊。至于明目,更是它的一大好处,我现在有点老眼昏花了,时时吃一点,免得看不清事理啊!”
  湖南人喜欢吃腐乳。腐乳又叫“霉豆腐”,显然是经过霉变的食物。毛泽东很喜欢这道土特产。叶子龙做毛泽东机要秘书时,因会做腐乳,于是常常替毛泽东制作这道菜。中南海的工作人员不大会制作霉豆腐、酸泡菜。虽然他们专门“拜师学艺”,技术也大有长进,但毛泽东总觉得味道不是很正。1963年,医生发现毛泽东口水太多,怀疑饮食消毒不严,于是取了一些食物化验,果然在自制的霉豆腐中发现了超量的细菌。工作人员为了毛泽东的身体,便自作主张停止了霉豆腐的供应。毛泽东为此大发脾气,说:“哪个菜里没有细菌?我还是不吃菜好了。”后来,工作人员打听到京西宾馆有位师傅制作的霉豆腐很好,便去弄了些来化验,结果果然比自制的要卫生许多。于是,便与京西宾馆联系,由他们常年供应。
  
  二
  
  毛泽东饮食偏素,但他也对一些荤菜情有独钟。毛泽东终生都爱吃鱼。在陕北杨家沟时,卫士们常去附近河沟里捉鲤鱼。有一次,远在河东的贺龙还专门为他捎来几条大鲤鱼。毛泽东喜吃鲤鱼的习惯甚至连外国人都广为知晓。据说,毛泽东两度访苏时,苏联“老大哥”都想方设法为他弄活鲤鱼。
  晚年时,毛泽东很喜欢吃胖头鱼(即鳙鱼),而且特别爱吃鱼尾上那段肉。毛泽东还常喝用胖头鱼熬的汤。有一次,他望着汤碗里那又肥又大的鱼头,很幽默地说:“这条鱼的鱼头比一般的大,不知它比别的鱼聪明不聪明。想来是大脑发达,应该聪明吧。多吃这种大鱼头,一定会使大脑发达。”
  毛泽东还喜欢吃鱼冻,而且都在每顿饭的最后才吃。这种鱼冻是鱼汤冷却凝结而成的,比鱼肉要腥,一般人还真忍受不了。有一次,一位工作人员不解地问毛泽东:“主席,您吃的那种鱼冻腥得要命,有什么好吃的啊?”毛泽东笑着说:“你算说对了,我就是要吃这种腥味呢。鱼不腥就不是鱼了,鱼腥肉香,都要领略。吃一口鱼冻,饭就一下子都顺下去了。”
  毛泽东一生不知吃过多少鱼。他曾对护士长吴旭君说:“我在世时吃鱼太多,我死后就把我火化,骨灰撒到长江里喂鱼。你就对鱼说:鱼儿呀,毛泽东给你们赔不是来了。他生前吃了你们,现在你们吃他吧,吃肥了你们好去为人民服务,这叫物质不灭定律。”
  在其他肉类上,他喜欢的就数红烧肉了,至死都没变这一嗜好。在肉食上,他不大愿意吃牛羊肉。因此,毛泽东日常饮食的荤菜搭配常常是以猪肉为主。
  
  三
  
  毛泽东推崇中国菜,但这并非说他反对西餐。毛泽东聘请的一位姓陈的厨师擅长做西餐,毛泽东对他的手艺常常赞不绝口。江青很欣赏西餐,有一次在吃过陈师傅做的几样西菜后,称羡不已。她对毛泽东说:“陈师傅的手艺还真不错,我那边的师傅没一个比得上!”毛泽东听罢便对她说:“如果你想要,就把陈师傅调到你那边去好了。”江青闻言大喜过望,最后真的毫不客气地将陈师傅要过去了。
  1961年,几位工作人员会同厨师为毛泽东精心制订了一份西餐菜谱。从保存下来的菜谱来看,内容尽管谈不上十分丰富,但已比较周到地照顾到了毛泽东的饮食喜好,准备的菜品以鱼、虾、鸡等为主。
  毛泽东对于用西餐方法制作出来的鱼虾感到十分新鲜惊奇。他常常在吃上一段时间中餐方法制作的鱼虾后,吃上一次西菜鱼,以此换换口味。其实,他吃的鱼虾大多是国产货,比如他常吃的小虾就是中南海产的。工作人员休息时做了几个小箱,里面放上一些饭粒,丢进中南海里,第二天取箱时一般能捞上一小碗小虾。
  毛泽东吃鸡,但谈不上特别喜欢。西餐中鸡的做法比中餐要多,因为西方人以肉食为主,因此制作花样五花八门。毛泽东对西菜中鸡的做法比较推崇,厨师们曾做过黄油鸡卷、软煎鸡排、奶油鸡等菜供他品尝,毛泽东虽并非样样都喜欢,但偶尔吃上一顿也觉得别有一番风味。
  毛泽东喜欢喝汤,几乎每顿都有一小碗汤。西餐中汤类品种丰富,而且各具特色风味。毛泽东60年代喝过的西式菜汤有:奶油汤、牛尾汤、红菜汤、鸡杂汤、腰子汤、葱头汤、红花鸡汤、饺子汤、红鱼汤、巴粒米汤、什锦汤、鸡蓉鲍鱼汤、意国面条汤、龙须菜汤等等。
  毛泽东60年代对西菜感兴趣,但他很少正经吃过一顿纯正的“西餐”。在毛泽东看来,无论是口味还是营养,中国菜都远远超过西菜。因此,他每天的饮食还是以中菜为主,其中夹杂上几个西菜。
  毛泽东对中菜、西菜有着十分独特而精辟的认识。有一次,他对保健医生徐涛说:“我看中国有两样东西对世界是有贡献的,一个是中医中药,一个是中国饭菜。饮食也是文化。全国有多少省和地方,饭菜有多少种?中国地大物博,宝藏很多,可开采及生产的有限;土地多但可耕地少,大家只好暂时少吃一点。中国是东方国家,习惯上吃得素一些。在中国古代,佛教僧侣终年吃素食。据说南朝梁武帝终生都吃素,影响较大。后来素食由寺庙传到宫廷又传到民间,不过我们并不是全素,吃得素一些对健康有好处。西方人食物里脂肪多,他们得心脏病的也比中国多。”毛泽东还常说:“中国饭菜合理,在对人的健康方面比西餐要好很多。”
  
  
  四
  
  1959年,毛泽东南巡至湖北省会武汉。毛泽东听取了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的工作汇报,还留下他共进晚餐,餐桌上就有一道炒马齿苋。毛泽东很少留客人吃饭,尤其是对于党内的同志。据说席间毛泽东还为王任重夹菜,夹的就是一大筷子马齿苋,并对他说:“不要小看这道菜,它还是一味很好的中药,可以清热除湿呢。”在世界上所有的领导人中,大概只有毛泽东才会以野菜来招待客人。
  毛泽东的饮食习惯自然地带着中国传统农民的色彩,而这种浓厚的色彩归根结底来自于韶山农村的生活。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勤劳能干。每年,她都会将各种野菜一一采撷起来(其中就有马齿苋),晾干制作成咸菜装入坛中。少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是吃着母亲制作的“坛子菜”长大的。他还曾以“马齿苋”来应对塾师邹春培出的对联。当时,毛泽东趁邹先生外出,带头下塘游泳。邹先生回来后大发雷霆,他决心惩罚一下带头的毛泽东。于是邹先生便对毛泽东说:“你今天犯下弥天大错,本不可饶恕,但念你幼小无知,我出个对子你来对,若对上了则免除惩罚;若对不上,则要打手心。”邹先生手中晃动着竹篾片出了上联:“濯足。”毛泽东一听,马上应对道:“修身。”邹先生两眼一瞪,直想发火,但毛泽东对仗工整天衣无缝。他思索了半天,又想出了一个上联:“牛皮菜。”毛泽东一听愣了,这个对子难对呀。邹先生得意地举起了手中的竹篾片。毛泽东的眼睛掠过挂在屋梁上的饭篮,忽然想起自己饭篮里的菜,马上脱口而出:“马齿苋!”邹春培怎么也料不到小小年纪的毛泽东会如此聪明伶俐,只好饶过了他。平凡的野菜马齿苋解了毛泽东的围,使他免除了一顿皮肉之苦。
  延安时期,由于敌伪的封锁,延安的生活异常艰苦。毛泽东饮食习惯中的几大偏好,如辣椒、霉豆腐、酸泡菜并非时时能够得到满足。只有生命力极为顽强的马齿苋,即使是在陕北贫瘠干旱的黄土高坡上亦能偶尔觅到。
  解放后,毛泽东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但这位亿万人的领袖,却不好山珍海味,依然钟情于马齿苋这样的“土产”。这种野生植物,老百姓的菜园子里是从来不会种植的。工作人员为了保证毛泽东的不时之需,便与京郊的农场联系,要求农场落实种植计划,每年少量种植。
  毛泽东不仅自己吃马齿苋,还劝江青也吃,说:“马齿苋既可做菜,又可入药,对身体大有好处呢。”有一次,毛泽东特意吩咐工作人员采集了不少野菜,开了一个“山珍会”,请子女、工作人员共餐。众多的“山珍”中就有一大盘马齿苋。毛泽东带头大口大口地吃,李讷、李敏、毛远新和一些工作人员尝过一两筷子后怎么也不敢再夹。毛泽东一脸不悦,借此进行了一番忆苦思甜式的革命传统教育。
  毛泽东食马齿苋的独特习惯令保健人员不安,生怕这种植物对领袖的身体有害。于是他们偷偷地拿了些马齿苋请有关部门化验,并查阅各种中草药书籍,结果正如毛泽东所言,马齿苋不愧为一剂良药。毛泽东有便秘的毛病,而且还偶感风寒,哮喘咳嗽。既然马齿苋在药理上可去燥除湿,清瘀解毒,不像霉豆腐一样,不好闻不好看还有细菌,工作人员便放心大胆地让毛泽东吃。有时毛泽东不提要求,他们也主动炒上一盘。
  毛泽东晚年身体健康每况愈下,不可能再进食辛辣的粗食了。有时,这位伟大的老人很想再品尝一次马齿苋,厨师便精心制作一盘端上来,但毛泽东却无力咽下去了。1976年后,毛泽东开始进食流质食物,临终前则完全依靠鼻饲来维持他那伟大的羸弱之躯。也许,此时的毛泽东依然留恋着马齿苋的清香,但那股子浓烈的泥土清香离这位伟人已愈来愈远了。
  
  五
  
  生日是人生的一个重大节日。然而,毛泽东一生却很少正儿八经庆贺自己的生日。他从延安时代起,便倡导党内“不祝寿,不送礼”;解放后,他更是以身作则,严厉禁止党内祝寿送礼之风。毛泽东生前保存了大量生日菜谱,但这些菜谱均十分平常,与平时饮食并无多大不同。
  延安时期,毛泽东的生活相对安定,但每年的生日,他也只是在家中加上几个菜,一家人快快乐乐吃上一顿生日饭。1943年12月26日,毛泽东五十岁生日,这可谓大寿,延安城内有人准备为毛泽东搞个庆典,但毛泽东严词拒绝。因此,毛泽东的五十寿辰就悄悄地度过了。1953年12月26日,毛泽东六十岁生辰。这是花甲之寿,中国人自古至今均极为重视,毛泽东也看重这一转变,因为自花甲往后,他就可以称老人家了。但是,毛泽东只在家里摆了一桌酒席,自个儿庆贺了一番。
  他常说的一句话是:“庆贺生日不会使人长寿,因此并无必要庆贺。”在党内,他多次告诫党员干部:不要搞生日宴会,不准收受礼品,不准大吃大喝铺张浪费。
  1959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66岁生日。这一年,国内经济形势十分紧张,各地传来粮荒死人的消息。毛泽东从大清早起床便愁眉不展,心事重重。这天是卫士封耀松值正班,他照顾毛泽东穿衣起床后小心翼翼地问:“主席,给你煮一缸麦片粥吧?”毛泽东摇摇头,然后坐到沙发上不断地吸烟。小封想:“今天是主席生日呀,主席这么不开心,今年可又砸了。”突然,毛泽东对小封说:“你去把银桥、高智、敬光、林克和东兴叫来。今天在我这里吃饭。”小封一听,顿时高兴起来。他想:主席今年可又要请生日饭了。他跑去叫人,并告诉厨房,准备做饭。
  客人到齐了,厨房也送来了饭菜。这天的主食是红豆米饭,一共有六道菜:奶油鱼头、拔羊肉、干煸豆角、炒瓢儿菜、小干鱼、炒腌芥菜。菜不是很丰盛,但在当时看来已很不错了。因为此前毛泽东已立下了规矩,要求从今年起要同全国人民一起定量吃饭,并宣称实行“三不主义”:不吃肉,不吃蛋,吃粮不超定量。因此,今天的生日饭菜,厨师们也不敢违反规定,只是做菜时特意多放了一些油。
  开饭时,大家没有像往常那样在欢声笑语中祝贺毛泽东生日,因为整个饭局的气氛都很是沉闷,毛泽东不断讲全国形势,并要求大家下乡调查。晚上,毛泽东给林克、高智等人写了一封信,要他们去河南信阳调查。在信的结尾,毛泽东附上这么一段话:“12月26日,我的生辰,明年我就67岁了,老了,你们大有可为。”
  1975年12月26日,毛泽东82岁生日,也是他最后一个生日。毛泽东八十岁后明显地感到自己老了,将不久于人世了。因此,这几年的生日前后,毛泽东总不时地谈起生死问题。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也是从八十岁后,人们越来越重视毛泽东的生日了。在国内,人们不敢公开为他祝寿,于是便悄悄地在家庆贺;地方不敢为毛泽东献礼,但变着花样转达对毛泽东的祝福。
  这天,毛泽东特地请来了以前在自己身边工作过的同志。一大早,毛泽东的女儿李敏、李讷和吴旭君、俞雅菊、李玲师等工作人员都来到了中南海游泳池。顿时,毛泽东卧室里传出了欢声笑语。
  临近中午,与毛泽东分居已久的夫人江青也来了。这些年来,江青已很难见到毛泽东。特别是半年前,毛泽东还特意吩咐:“没有我的同意,不许打开铁门!”毛泽东所说的铁门是指其住宅外面的最后一道大门,据说,毛泽东这一命令便是专门针对江青的。但今天毛泽东过生日,江青还是设法进了铁门,来时特意带了两道菜:胖头鱼汤、肉丝炒辣椒。这是毛泽东很爱吃的两道菜,是江青在钓鱼台她的居所做好后带来的。
  生日宴上,菜肴比往常丰盛。毛泽东喝了胖头鱼汤,高兴地说:“胖头鱼汤好香啊!”并坚持自己用勺舀汤喝。这顿饭,毛泽东吃得格外高兴。
  毛泽东的生日是热闹欢乐的,同时又是平常无奇的。他的生日与寻常百姓比较,似乎更少一些隆重丰盛。然而,毛泽东一生对此都十分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