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文 《环球时报》的两名记者对正在阿富汗南部坎大哈地区向塔利班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的美国陆军第101空中突击师进行嵌入式随军采访,这是新中国历史上首次有中国记者如此近距离地观察美军地面部队的作战状态,让中国读者了解美军的真实一面……
平时上网搜北京的餐馆时,经常会看一些餐馆的点评,有一个词是被网友们用烂了的:别有洞天。我想,拿这个词来形容阿富汗坎大哈美军基地里的餐厅再合适不过了。餐厅外面是厚重的水泥防爆墙,墙和餐厅的大门之间只允许一个人一个人地通过,进入餐厅的人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刷卡的,一种是签字的,我们拿媒体证的属于后者。
签完字的第一道程序就是洗手,餐厅的洗手池前带着美国式幽默的提示标志让人忍俊不禁。
洗过手再过一道门后,豁然开朗的大厅就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整个餐厅足可以容纳1000人同时就餐,餐厅的四周张挂着在阿富汗出兵或者出钱国家的旗帜,除正中央的美国星条旗和英国米字旗外,日本和韩国的国旗也相当引人注目。当然,我们肯定这不是基地里唯一的餐厅,因为光美军在坎大哈就部署了3万人之众,10个这样的餐厅也不够用,但对于我们来说已经足够大了。听说美军动辄在年度预算中为阿富汗战争追加拨款几百亿美元,从这样一个餐厅就可以看出,美国人这样花钱,几百亿根本不算什么。
餐厅服务员是一水儿的菲律宾人,显然这家餐厅也是外包给了菲律宾的餐饮公司。早餐相对来说简单一些,有鸡蛋、面包、培根、牛奶和咖啡,以及凉拌的蔬菜供应。午餐和晚餐就丰富起来了,主食主要是米饭和面条,各种热菜和凉菜加起来足有100多种,鸡肉沙拉、蔬菜沙拉、什锦水果、烤香肠、炖鸡腿、炸薯条、鱿鱼圈、咖喱饭、意大利面等一应俱全,还有各种新鲜的水果和蔬菜,饮品有橙汁、葡萄汁、牛奶、可乐、矿泉水,当然也可以自己泡上一杯热茶或者咖啡。跟外面漫天黄沙的坎大哈比起来,这里简直就是个世外桃源,甚至连喀布尔的五星级洲际酒店,也没法与这里相提并论。跟我们同去前线采访的日本记者渡边阳一跟我们在同一天回到了坎大哈基地。他对我们说:“在坎大哈基地就像是在度假一样。我吃了两天食堂,体重增长了5斤。我回去跟我老婆说我去阿富汗战地采访,估计她都不会相信,肯定以为我去夏威
夷旅游了。”但是话说回来,这个餐厅虽然原材料很丰富,而且这些原材料显然不是阿富汗当地出产的,都是从世界各地运到阿富汗的,但是做出来的食物却很不适合我们中国人的胃口。待我们再从101空中突击师回到这个基地后,对餐厅的新鲜感消失殆尽,我们最想吃的是包子、饺子、米饭、炒菜之类的食物,可这些在北京大街上随处可觅的东西在坎大哈却成为一种奢侈品,让我们想念了大半个月之久。
在这里,少将级别的军官也会来餐厅吃饭,而不像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军队,一个少校级别的军官就会有好几个仆人围着转。只不过可能是连美军最高指挥官都曾因对媒体“乱说话”而被解职,没有官兵愿意跟记者坐在一桌儿上吃饭。所以即便餐厅里再找不到地方坐,也没有多国部队的官兵愿意坐到我们旁边。
餐厅里的电视上也大多是一些体育和娱乐节目,在电视旁边吃饭的士兵们都看得津津有味。
媒体中心的军官说我们是“北约作战部队里唯有的两个中国人”,所以我们相当引人注目,许多人见到我们都流露出惊讶的表情。有人会问我们是不是日本人、韩国人,或者菲律宾人,我们均摇头说“NO”,然后指着我们记者背心上的醒目的《环球时报》标志说:“我们都是来自中国的《环球时报》记者!”最让我们感到意外的是,有一次,有个会讲中文的美国大兵上来跟我们搭讪,他说他上大学主修的就是中国语言和文化,待我们刚想和他聊一些关于美军在阿富汗作战的情况,他很快就表示要离开了,“军人不谈政治”的规则在这里一样适用。
(摘自人民日报出版社《跟着美军上战场——零距离解码战地美军》 作者:邱永峥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