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现代作家威廉.福克纳刻画人物技巧初探

2011-12-31 00:00:00万晶
职业 2011年13期


  美国现代作家福克纳的小说创作成就在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已无可争议地得到了认可,在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牢牢地占据了一席之地。在他的创作生涯中,一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和75篇短篇小说,其中15部长篇和绝大多数短篇故事,都发生在南方密西西比州北部的约克纳帕塔法县——福克纳为他的“写不尽的人和事”所虚构的一个神话王国。县中心是杰弗生镇——由此构成了一个“约克纳帕塔法”体系。可以说,福克纳的成就,主要就表现在这个“约克纳帕塔法”体系上。这一体系中最主要的内容,概括来说,就是美国南方种植园制度的一曲“挽歌”。长期以来,他一向以长篇小说震撼世人。他的《喧哗与骚动》《押沙龙,押沙龙!》已成为20世纪无可争议的杰作。意识流手法的娴熟运用,确立了他作品意象迭变、繁复多元的风格。福克纳的短篇小说一直没有得到研究者和一般读者的重视,不过,这不等于福克纳的短篇小说没有特色。相反,他的短篇小说充分显示了他故事大师的才能。他的短篇代表作《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让我们看到他的另一面:精确凝练,清晰直接而又不失神秘,以及南方式的略带忧伤的品质,如同一支悄然绽放的玫瑰,以其独特的人物形象、性格塑造及悬念性叙述手法,在福克纳的作品中散发着诱人的艺术魅力。
  一、篇名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写得精致、完美,犹如大理石上的雕刻图案,含有值得永久纪念的神圣意味。福克纳在这个弥漫着浪漫气息的题目下,写爱米丽与世隔绝的、不顾现实变迁一味坚持自己独有的生活方式;写她的爱与恨、她的倨傲式的高贵和对负心恋人的无情报复。小说由爱米丽的死亡开始,她的死就像拉起了舞台上帷幕的一角,引起小镇上人们一睹她讳莫如深的生活激情。一桩秘密被揭露成了人们对她死亡的最有效的纪念方式。令人感兴趣的是,这篇小说题名为《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但在小说中,通篇没有提到玫瑰花,也没有人献花给爱米丽。这谜一样的篇名似乎暗藏着福克纳的深意。
  二、人物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的女主人公爱米丽•格瑞尔森小姐长得矮小肥胖,“看上去胀鼓鼓的,犹如长期泡在死水里的青白的死尸”。这样一位其貌不扬终身未嫁的女人还有一副极端固执、死板、高傲的脾气——沉默寡言,凡人不理,我行我素,“高贵、宁静、无法逃避、无法接近、怪僻乖张”。她不许别人埋葬她死去的父亲,对所有前来表示哀悼和接济的人,她一连三天都挡在门外,说她的父亲并没死。新一代镇政府当局亲自登门造访,非常客气地请她纳税,然而,她拒不承认自己拖欠税款,并命黑人男仆托比将代表团赶出寓所。全镇实行免费邮递制度后,也只有她一人拒绝在她的门口钉上金属门牌号,附设一个邮箱。没有人可以接近爱米丽小姐,所有与爱米丽小姐打交道的人都惨败而归。即使她的宅院里散发出令邻里们难以容忍的熏天臭气(来自于她情人荷默的腐尸),人们也只能像夜盗一样在午夜之后偷偷绕着她的屋子潜行,沿着墙脚撒石灰。爱米丽小姐总是把头抬得高高的,仿佛要求人们承认她作为格里尔生家族末代人物的尊严。她怎样也不理睬镇上的人,不理睬外面变化的世界。尽管堕落了,她也不放弃昔日的尊贵地位。正因为如此,在人们的眼里,她“始终是一个传统的化身”,“一个纪念碑”,是过去时代的象征。
  然而,正是这个“传统的化身”,这个“纪念碑”,内心却充满了无奈与心酸。她渴望爱情,渴望幸福,但是父亲生前以自视过高的心态一直在将她与外界隔绝,赶走所有的追求者,剥夺了她与他人建立正常人际关系的权利,毁掉了她所有能过上女人正常生活的机会。父亲去世后,她失去了生命的寄托,独自孤苦地生活着。荷默的出现,使她的生命有了新的希望,她的生活也增添了一点浪漫的色彩:她曾经和无数的少女一样,依偎着恋人的肩膀,驾着马车在乡村的田野上出游。这应该是值得镇上的人高兴的事。可是镇上上了年纪的人却开始交头接耳说起“贵人举止”“可怜的爱米丽”了。在人们看来,一个“传统的化身”、一个真正高贵的妇女,怎么能如此跟一个北方佬、一个拿日工资的人在一起呢?所以他们后来听说她买了毒药,以为“她要自杀”,竟然“都说这是再好没有的事”。他们不能容忍她成为“全镇的羞辱,青年的坏榜样”。爱米丽依然孤高、冷漠,依然极力想维持她的尊严。但是,过一个普通女人的生活、追求幸福的渴望又太强烈了。为了爱情她几乎把贵族阶级的传统与固执丢掉,却没想到自己所倾心的情人,只是个用情不专的人。当爱米丽知道自己不能拥有荷默时,最后她唯一能做的就是只能残酷地杀死荷默,以此种方式永远拥有他。
  细心的读者不禁会问道:这位矮小、肥胖、脾气古怪的女人如何能成为美国南方文化传统的崇高象征呢?选择这样一个女子的形象,这对于福克纳来说并非偶然,而是出于他对南方的强烈感情。因为福克纳与爱米丽一样,是没落的庄园主的后代。他崇尚南方贵族的道德观念,崇尚南方贵族的高贵气质,在感情上,他与他们极为接近,对他们极为同情。因此,当种植园主昔日的威严和荣誉似落花流水,一切社会大变动拉开序幕时,福克纳深深体会到了南方人的思想感情,失败的切肤之痛,加上现实的贫困的折磨,使南方人不禁缅怀过去,追恋昔日的秩序和传统。但在理智上,他清楚地知道他们不敢面对现实,不敢投身生活的弱点,他也清楚地认识到这种旧秩序赖以依存的蓄奴制经济被南北战争的炮火摧毁后,还以其残存的旧日理想的余辉,诱惑着处于历史交替时代的南方人,造成他们的精神与客观世界、人与时代的错位,使他们的心灵始终处于一种内在的混乱状态,出现性格的怪僻、行为的乖张和心理的病态,人格和理智均已毁坏残缺。
  三、寓意
  爱米丽正是这种历史交替时代的南方人的代表,在她身上渗透了福克纳强烈的感情。他通过这个将生与死汇聚一身的爱米丽,表现了南方人精神的衰竭,揭露和批判了旧时代、旧秩序、旧观念的迂腐与危害。但福克纳对传统的态度是很复杂的。他对南方社会、对南方的生活方式及其传统的价值观有着强烈的认同感,怀着深厚的感情。福克纳将这篇小说刻意起着不同寻常的篇名,是在暗示着他在对某些已逝事物的悼念,反映了他意识形态中对美国南方历史、文化等观念与价值存有的复杂心态,泄露了他对美国社会进程中采取的某些方式持有保留态度的真相。
  爱米丽是一个多层次的、极富个性的女性。这也正是爱米丽这一形象最具感染力的特征。外表高贵、宁静的爱米丽,内心却充满着复杂的矛盾。她对其贵族身份抱残守缺、依恋不舍,有着维护旧事物旧秩序的冥顽心态。她无视时间和社会的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