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院校网络建立的必要性及原则

2011-12-31 00:00:00邓德平
职业 2011年13期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普及和应用,通信及电子信息产业在全球迅猛发展起来,从而也带来了对网络技术人才需求量的不断增加,网络技术教育和人才培养成为技工院校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在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中,网络建设是最前沿、最基础的建设。
  一、建设技工院校网络的意义
  信息化为学校教学管理服务。借助学校教育教学网站,可以扩大学校的宣传,提升学校知名度和影响力。信息化为学生学习、就业服务。学生可以以全新的学习模式和学习手段来学习,或进行基于网络的自主式、协作式、研究探索式的学习,从而全面提高其自身素质与能力,提升就业能力。借助网络,学生也可以拓宽其信息获取渠道,增加就业机会。
  信息化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服务。借助网络,家长可以更方便地了解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情况,老师与家长之间的交流也更加方便,通过网络可以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相结合。
  二、技工院校网络建设带来四个改变
  1.多媒体的校园
  从教学应用的角度而言,通过实施校园网整体方案,原来的教师、学生和网络三者之间的关系会发生变化,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将通过多媒体的教育手段得到有效改进。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1)教师的工作职能有所转变,他们将成为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信息技术的领路人,而不再仅仅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2)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并发挥个人的创新意识。
  (3)校园网为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环节搭建出多媒体的交互平台。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师将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利用网络上丰富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多媒体技术则将文本、声音、图像、动画和视频技术融为一体,使教学活动变得生动且形式多变,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效率和效果。
  2.网络化的校园
  从教学管理的角度而言,实施校园网整体方案,学校能有效地利用计算机网络,采用先进的管理软件,规范学校的管理行为,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首先,利用计算机存储量大、处理速度快的特点,在减轻学校管理者工作量的同时,为学校的决策提供更加准确、丰富的信息。其次,因为学校办公、信息交流和通讯方面有了合适的管理平台,从而使学校逐步跨入电子化、无纸化办公阶段。
  3.智能的校园
  植根于应用方案的基础信息平台之上,“校园一卡通”得到了大规模的应用。它采用先进的信息集成技术,能同时嵌入学校正在使用的各种管理信息系统,使得分散的各个管理信息系统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充分利用了各个管理信息系统的有效资源,真正实现了校园管理智能化。这意味着,无论学生的就餐、教师的考勤、图书馆的管理,还是学生注册、个人基本资料的存储,只要一张小小的卡片就可完成。
  4.开放的校园
  网络化的校园不仅仅指校园内部的管理效率大为提高,它还包括学校的开放程度的提高。通过在服务器上开发的校园网站,学校可以面向学生家庭开放、面向社会开放,促进社会与学校的交流和沟通。从宣传效果而言,通过交互网页的新媒介手段,学校也进一步提高了自身的知名度。
  三、建设技工院校网络的原则
  从上述变化带来的收益,那么校园网到底应该如何建设呢,是不是随便买几台交换机连接起来就是校园网了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我们在建设校园网的时候还应该考虑如下一些问题。
  1.建设技工院校网络的注意事项
  (1)网络稳定是前提。稳定不光是指网络设备的稳定,还要考虑网络架构的稳定。
  (2)网络安全要防范。安全的内容包括对网络病毒的防范、对网络攻击的防范以及保证接入用户的安全。
  (3)网络管理要便捷。网络管理既包括对于网络设备的管理,同时也包括对网络用户的管理。
  (4)网络效率是保证。要提升网络的利用效率,最大程度保护用户的投资。
  2.建设技工院校网的原则
  (1)高速校园网:校园网络是所有应用的基础平台,为了支持数据、话音、视像多媒体的传输能力,要求全网无带宽瓶颈,保证各种应用软件的带宽需求。
  (2)高稳定可靠性:校园网是各种应用的统一通信平台,平均无故障时间以及故障恢复时间,要保持在一个可接受的许可范围之内。不但要考虑设备本身的冗余、容错能力,还要从网络架构的合理设计上,保障网络的稳定可靠运行。
  (3)高安全性:制定统一的安全策略,整体考虑网络平台的安全性,构建全局安全网络。保证关键数据不被非法窃取、篡改或泄漏,使数据具有极高的可信性。
  (4)轻松使用易管理:对于网络的配置管理简单方便,对网络实行集中监测、分权管理,并统一分配带宽资源,选用先进的网络管理平台,实现对整网设备、端口的管理、流量统计分析,以及提供故障的自动报警。
  (5)良好可扩充性:高性价比,满足目前需要,通过灵活性和模块化的方式平滑升级网络功能和扩展网络规模,满足不断增长的教学和管理的网络需求。
  (作者单位:吉安市高级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