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学习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苦的过程,必须苦学苦练,懂得思考、改正错误。而一个优秀的音乐老师不仅要使学生学以至唱,还要学以至教。笔者认为首先让学生了解各发声器官的构造及机理很重要。
一、歌唱的发声器官
美妙而有艺术修养的歌声,是必须经过严格合理的训练过程才可以获得的。歌唱不仅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要在了解歌唱器官之后才能正确地去利用它们发出优美动听的声音。
1.呼吸器官
人的呼吸器官包括口、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胸腔膈肌(模膈膜)。肺是呼吸和储存气息的地方,肺里有许多支气管,支气管末端有许多肺泡。吸气时肺泡扩大,呼气时缩小。
所有吸气肌中最重要的是横膈膜,可以把它看成是胸廓的底部和腹腔的顶部。它被形容成一个巨大的拱顶形肌肉,它把人的躯体分成两部分,心、肺在上面,其他内脏在下面。吸气时,膈肌中心向上隆起的圆顶下降,肋骨向外扩张,胸廓向前向上升起,空气由口、鼻、经咽、喉、气管,支气管进入肺部。呼气时,肋间肌放松,胸廓容积缩小,膈肌圆顶上升。
呼吸不仅是发声的动力,也是将声波导致各共鸣腔的媒体,对歌唱发声质量的优劣起决定作用。我们日常的呼吸比较平静而且浅,用不着使用全部的肺活量。但歌唱时的呼吸运动就不同了,吸气动作很快,呼气动作很慢。如果遇上较长的乐句,气息就必须坚持住。而一首歌曲的高、低、强、弱、顿挫、抑扬变化,也全靠吸气、呼气肌肉群的坚强和灵活的运动才能完成。
呼吸在学习歌唱过程中是尤其重要的。巴葛亚洛蒂曾经说过:“懂得呼吸和发音的人,就懂得唱歌。”
2.发声器官
发声器官由喉头和声带组成。在气管顶端有一个阀门,按需要保存空气;这个阀门由两条肌肉组成,从一个软骨结构的前方伸向后方,称为喉。它上接舌骨,下接气管,中间有两片对称而有弹性的韧带,称为声带。两声带不发声时是三角形空隙,便是声门。我们了解这些生理构造的目的是为了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声门和声带,既不能放松或漏气,也不能太紧扯着嗓子叫,这样的声音都缺乏弹性和光彩。
发声是声乐的基本问题,它与呼吸在歌唱过程中彼此有着极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如果气息运用不恰当,声带就会受到损害。在开始发声时,声带与气息要和谐,配合得当才能产生美好的效果。
3.共鸣器官
人体的共鸣器官主要有胸腔、口腔和头腔三大共鸣腔体。处于硬腭以上的为头腔,包括鼻腔、鼻咽腔、额窦、蝶窦等;喉头以下的为胸腔,包括所管、胸腔等;中间部分为口腔,包括喉咽腔、口咽腔、口腔等。只有正确地运用这些共鸣腔,才会获得圆润、丰满、动听的歌声。
4.吐字器官
吐字器官包括唇、齿、舌、牙、喉、腭(软腭和硬腭)。许多学生由于没把握好这一器官,在歌唱过程中导致听众无法听懂她唱的是什么歌词及内容。
发声歌唱时,咬字、吐字器官各组成部分的动作比平时说话要更加敏捷而夸张。敏捷是为了使咬字准确清晰,夸张是为了使美化的元音或韵母通畅地引长发挥。所以语言器官是我们在吐字咬字时的物质基础,也是我们学习吐字咬字时出声、引长和归韵的重要器官。
上述四器官,都是受人体高级神经支配的,在歌唱时,要同时参与活动,并且协调一致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才能产生“字正腔圆”的艺术效果。了解以上内容是学习声乐的基础之基础,接下来我们再来谈谈怎样循序渐进地使学生进入声乐学习之门。
二、气息练习
每个人都看过歌唱家在舞台上演出,首先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形象,所以作为一名学习声乐的学生来说首先要学的是气质,一种歌唱状态下的气质。
一个人走上台要有个站的样子,收腹,挺胸,双肩自然下垂,面带微笑,双目平视观众,头顶天花板的感觉要出来。笔者的声乐老师胡建军教授曾经这样说过“哪怕你再矮,走上了舞台没有参照对象,你永远都是最高的。”所以一个人的气质决定她的形象。有了好的姿势状态,我们接下来要努力学习的是歌唱的气息练习。
1.吹气练习
在做这个练习前得让学生明白几个“点”:
(1)气泡音点:喉结下面锁骨中间下凹部分正中间的发音点;
(2)牙关:牙关打开用手去试一下可放三个指的位置;
(3)上腭一点:就是我们睡觉打鼾的那个点的位置;
(4)丹田:肚脐下横放第三指的位置;
(5)气门:心脏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