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行动导向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11-12-31 00:00:00胡安平
职业 2011年13期


  摘要: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学生同时用脑、心、手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利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还能联系实际问题,结合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进行有目的的学习。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法 语文教学
  
  汉语言文学是中华民族文明的主要形象和标志之一,汉语言文学教育也应该是我们一切课程教学的根基和出发点。语文课是中等职业学校各专业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础课,它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不仅要解决人文性与工具性如何有效结合的问题,还要考虑中职生就业、从业、创业的需要。
  根据职业院校学生的基本现状,语文教学应突显其为职业教育服务的功能,这就需要我们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从改变教师角色、改变教学过程入手,来改进现有的语文教学,以实现语文教学的最优化。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定义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学生同时用脑、心、手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是以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通过行动的引导,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形成关键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又创造出诸如“头脑风暴法”“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知识竞赛法”“引导课文法”等具体的教学新方法。
  二、教师角色的改变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通过教与学达到双方互动、沟通的过程,它绝不仅仅只是教师讲学生听,或者学生听而不讲的单向传输。在行动导向教学法中,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平等参与者,是学生探究疑难问题的积极引导者,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活其创造性思维,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会求知、探究、合作与创新。简言之,教师的主要职能从“授”转变为“导”,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给自己的课堂角色重新定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学与教的统一。
  三、教学过程的改变
  因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及沟通性很强的课程,所以让学生更直接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很重要。在教学中,笔者经常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开展下列形式的实践活动。
  1.课前三到五分钟说话活动
  让学生上台把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说一说,或是给全班同学讲故事,每人时间限制为三到五分钟,然后由全体学生进行评价并打分。评分标准为:咬字是否清晰、声音是否洪亮、是否有礼貌、衣着是否得体、说话是否完整。这样既让学生有话可说,又不加重他们的负担,还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竞猜广告
  刚开始时,由笔者给学生提供一些从电视、报刊、街头、商场搜集来的广告,让他们对其意义或是当中的语言运用技巧进行体验。再由学生自己向班上同学出示广告语句,组织竞猜活动,看谁猜测的数目最多,并计分,确认优胜者,优胜者会获得全班同学的鼓掌奖励及老师的赞扬。
  3.对联欣赏
  中秋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古代有许多以中秋为题材的妙联,成为艺苑中的一朵雅俗共赏的奇葩。在笔者的教学过程中正好碰上了一次中秋节,因此笔者便让学生自己收集一些和中秋有关的对联拿到课堂上欣赏,笔者自己也找来一些中秋趣联,如“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山山山秀,巫山山秀秀非常”,还有的是一幅对联带着一个传说故事,如“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今宵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此联说的是一群书生在中秋节欢聚一堂饮酒、赏月,其中一个秀才出上句,让大家对下联,结果无一人对上,到了除夕夜,这群书生又相聚饮酒守岁,还是那位秀才对出了下联。中秋夜出句,除夕夜成对,被称作“中秋出句年尾对”。
  4.猜谜联
  为让学生积极动脑,锻炼学生的思维力与创造力,再考虑到学生在对联欣赏中表现出的对对联的喜爱,有时笔者会列一些比较经典的谜联让学生思考,并帮助他们理解谜语和谜底间的联系。如:“门外两竿竹叶,室内一片阳光”(简),“有竹方能射,无刀不可裁”(前),“剖开石两叶,内有黄金白玉(咸蛋);打破坛一个,中藏玛瑙珍珠(石榴)”。有时笔者也会让学生自编谜语,并对自编水平高的学生进行鼓励,这样不仅让学生在猜测的过程中得到了思维的锻炼,又增添了文学欣赏的乐趣。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既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又能尊重学生的自我价值,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使课堂教学效率不断提高。
  (作者单位:江西省电子信息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