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的课堂导入就是教师采用简洁的语言或辅助动作拉开一堂课的序幕。一堂课如果导入得当,就会为整节课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本文就如何开展中职英语课导入进行讨论。
关键词:英语教学 课堂导入
一、导入新课的要求
导入新课是一项需要精心设计的教学艺术。导入得当,就能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一次成功的新课导入应符合以下四个方面的要求。
1.趣味性
课堂导入首先要注意趣味性。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的起点,首先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人们在认识事物过程中产生的良好情绪,这种心理状况会促使学习者积极寻求认识和了解事物的途径和方法,并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旺盛的探究精神。可见,如果课堂导入充满趣味性,学生便会产生浓厚的探求欲望,因而能更加自觉、积极地进行学习。
2.情境性
所谓情境,指的是情景和语境。英语作为交际的工具,有其自身的特点,那就是离不开特定的情境,离开特定的情境,语言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说过:“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当在课内创设更多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会探索、会学习、会运用。为什么不少学生学习英语多年,还是无法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流?原因是显而易见的,是因为我们没有创设大量的情境去进行练习。所以教师在设计导入环节时,应考虑把它放到特定的情境中去,为学生提供自然、真实的交际情景,让学生在特定的语境中体会语言的魅力。
3.新颖性
课堂导入的材料要新颖。现在的中职生都是90后,接受新事物和新信息的能力很强。因此,新颖的、时代感较强的信息更能提起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兴趣强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就越好。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导入的时候,能充分利用当今流行的素材,并借助于现在的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展示相关的背景材料。材料越新颖,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越有兴趣参与,效果也就会越好。这样就能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4.针对性
教师在进行课堂导入时要注意针对性。课堂导入首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切忌生搬硬套。这需要教师根据所教班级的具体特点进行具体分析,如较沉稳的班级和较活跃的班级的导入设计应有所不同。其次,千万不能为了“导入”而“导入”。导入的目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点明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讲清楚课堂教学的目的,为讲授新课作好铺垫。再次,对于同一个班级来讲,课堂导入的方法也要经常变换,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保持新鲜感,但首要前提是必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教学内容做好准备。
二、课堂导入的方法
课堂导入因人、因时、因地不同,方法多种多样,不拘一格。这里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和平日的积累,进行举例和探讨。
1.直观导入法
如今我们早已进入信息时代,丰富的信息资源给了教师广阔的选择空间。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通过利用具体的实物、精美的图画,或是精彩的电影片段、巧妙的课件,直观形象地导入新课,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起到很好的“激趣”作用。
(1)实物法。实物是最直观的教学器具,有利于学生记忆。在课堂教学中,出示实物可以变抽象为具体,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而且能清楚地揭示语言与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促进学生学习语言的自觉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直接用外语感知事物和理解问题的能力。此时,教师便能自然地过渡到课文的教学了。
(2)图片法。在如今的英语教材中,几乎每一篇文章都配有图片。图片的设置有的是为了提供具体情景,有的是为了提示课文的重、难点,有的是为了印证作者的观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成的插图、挂图、简笔画、地图等辅助工具导入新课。另外,网络资源也可为英语教学提供图片,教师能在互联网上找到很多与课文相关的图片。例如,在讲到Traveling一课时,教师可以展示一些著名的旅游景点的图片,如书中说到的中国的长城(the Great Wall)、颐和园(the Summer Palace)、故宫(the Palace Museum)等景点都可以图片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样能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并使其产生阅读课文以了解信息的愿望,为接下来的教学铺平了道路。
(3)录像法。现在的英语教材中,有一些科普类的文章,此类文章内容较抽象、信息量大,学习此类文章时,学生必须对相关背景知识有所了解。因此,大部分学生在学习此类文章时,会有一定的困难,此时老师若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话,就能较好地解决此问题。比如,学习Earthquakes一课时,老师可事先找一些有关唐山大地震或是汶川大地震的资料,通过观看录像,学生很快就能对地震有了一定的直观认识,理解课文就不会感到那么吃力了。
2.实事导入法
教材的内容是固定不变的,但每天发生的事情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近期国内外大事或是发生在身边的事来导入课文,这是一种富有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的导入方式。当然,这要求教师具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能灵活地把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恰当应用。例如,在讲中职英语Unit7 Sports时,可以让学生联系刚刚在南昌举行的第七届城市运动会或是学校刚举办的校运会,谈谈自己的感想,然后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引出本课内容,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音乐导入法
动听的音乐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在进行课文导入时,教师可以把音乐融入到教学中去。比如在讲Unit 5 Hobbies and Interests时,其中谈到著名的Westlife(西城男孩)乐队,在这堂课一开始就可以播放一首Westlife的歌曲(如You Rise Me Up)进行导入,让学生亲身感受一下,并且进一步拓开话题,请学生谈一谈他们平时的兴趣爱好,并根据个人的喜好发表看法,这非常有利于学生尽快接受教材中的信息。这样,既实现了课堂导入,又使学生在欣赏歌曲的同时扩大了知识面,还轻松地学习了不少英文歌曲。
4.以旧带新复习导入法
俗话说“温故而知新”,这是如今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导入方式。巴甫洛夫曾说过:“任何一个新问题的解决都是利用主体经验中已有的旧工具实现的。”所以,在新课的开始,老师选择一些与新知识有关联的学过的知识,通过对比或提问的方式来唤起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回忆,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例如,在讲到“一般过去时”的语法时,就可以通过对“一般现在时”的复习进行导入。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对语法的理解和记忆,还能使语法的学习更加系统化。
总而言之,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和类型,巧妙地进行导入,形式不拘一格,遵循趣味性、情境性、新颖性和针对性的原则,其目的就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觉得英语有趣、想学。学生由“要他学”变成了“他要学”,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英语,课堂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很值得教师进行深入研究与探索。
参考文献:
[1]程晓棠,郑敏.英语学习策略.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汪胜光.利用文中插图进行导语设计.中小学外语教学,1998.
[3]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核工业南昌高级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