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编程类课程是计算机系学生普遍感觉较难的学科,课堂气氛往往显得比较沉闷,令学生感觉枯燥无味。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提出“五环节教学法”,将学生变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
关键词:C语言 五环节教学法
在各中专职业技术学校如火如荼地开展项目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学习时,笔者所在学校也组织教师学习了行动导向教学法,并且鼓励教师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积极进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改革。
笔者作为计算机系的一名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会感到很困惑,为什么在课前做了很多准备,并且也预想了很多方法及范例,但效果却达不到预期?学生经常是做着自己的事,沉醉于自己的兴趣,而让教师的苦心付之东流。特别是在讲授编程语言课的时候,学生虽然在初期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但是随着课程难度的增加,能跟上老师教学进度的学生却越来越少。这让笔者非常苦恼,适合计算机学科的教学方法究竟是什么呢?
细想一下,在目前的计算机教学中,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大多是语文、数学等学科的教学方法,在注重知识条理及细节的同时,突出了计算机的“学科”性而淡化了计算机特殊的“工具性”。老师讲得多、讲得细,学生记得多、听得多,却也忘得快。虽然教师会刻意让学生进行训练,但总的来说,教学方法、手段仍显得过于传统。
计算机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特别OFFICE类的办公软件,或者是图形图象类的应用软件,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及实用性,学生对于此类学科基本上都怀有极大的热情;而编程类课程因为理论知识比较繁杂,较易使学生厌倦。所以,在C语言的教学中,是否应该革新过去单纯讲授理论知识的教学方法,改变一下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呢?如果将以前以老师为主体的教学课堂变为学生的舞台,让他们尽情发挥,是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并参考了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思想,设计了“启发新知—布置任务—学生展示—效果评价—创新提高”的五环节教学法。
一、启发新知
虽然说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但现在学习的主体应该转换成学生,而老师的角色则要变成学生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在C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同化和顺应当前学到的新知识。
例如在学生刚开始接触C语言时,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C语言的实用性,并给学生演示用C语言编写好的程序,使学生亲自感受到C语言的魅力。教师演示用C语言编程写的计算机数学问题、图画制作等程序,让学生对此产生极大的好奇心,思维活跃起来,开始思考怎样实现计算机的这些功能,并渴望马上去学习、掌握这些技能。
在教学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要围绕某一课题创设有利于运用所学内容的情境,使学生能围绕问题主动展开学习。例如在讲到C语言中的FOR循环语句时,可以在以前学过的WHILE语句的基础上进行讲解。用两种不同的语句来解决同一个问题,既比较了两者的区别,又能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加深对FOR循环语句的认识和理解,以达到结合运用、巩固提高的目的。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作用,能使学生的主动性和首创精神得到充分发挥,提高教学效率。又如在讲到赋值语句时,为了让学生正确理解“=”的作用,加深对赋值号和变量的理解,让学生思考把变量A、B值互换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师可要求学生尽量多地列出方法,并对学生解题思路加以适当指导,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这样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能加深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
二、布置任务
在完成了新知识的讲解后,学生能否完全掌握,就看他们能否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一系列的任务,难度逐渐加强。教师在学生分小组讨论时随时关注他们的进展,可以根据情况进行提示或讲解,教师既是启发者,也是帮助者。
比如说,在讲到赋值语句时,在完成了赋值语句的新知讲授后,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思考把变量A、B值互换的解题方法是什么,然后让学生自己上机调试,通过上机验证,大多数学生都能找到正确答案,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小结。这样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他们对变量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学生展示
在小组讨论过后,展示阶段最为重要。学生要把自己的成果展示出来,需要一定的勇气及一定的自信心。在成果展示的过程当中,不管是展示者还是听众,都能从中有所收获,当然,对于小组推选的展示者而言,这样既锻炼了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增强了自信心。
四、效果评价
当学生们完成了展示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和评价,教师适当指导。小组间可以讨论、交流,互相取长补短,增强合作意识。学生可在讨论中使问题一步步走向深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从中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纠正错误。
五、创新提高
当学生对于教师布置的任务都完全掌握了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出难度较大的问题,让学生解放思想,积极思考,达到知识转移的目的。
比如在学生解决了“S=2+4+6……+100”的偶数和相加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另外设定规律数列的单项式的值,把它变成其他累加、累乘问题,如可以求奇数和、各数的平方和等等。为了解决此类问题,学生会积极思考,最后通过归纳、总结,找出规律,即S=S+An(An为通项公式)。虽然只学习了一个例题,但学生学会了解决同类问题的方法,就可以在此基础上举一反三,解决相关问题,这样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是笔者在C语言教学中的感受。在每一个环节当中,笔者都十分注意学生听课时的反应,在讲解新知识时,尽量简短准确;而在布置任务时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去解决问题;在出现错误时,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这样,可以使课堂生动高效、充满活力,使计算机教学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西省电子信息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