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技工学校的重要工作,特别是“一体化”教师的培养,既能推动学校一体化课程改革的进行,又能使教师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提高动手能力,使得技工学校培养的学生能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为社会服务。
关键词:技工学校 一体化 教师培养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对技工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技工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作为培养技工的职业院校是向社会输送专业技能人才的重要渠道,如何让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适应目前企业的需求呢?我国当前的职业教育离中国工业化进程和全面建设高水平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在职教办学体制、办学模式、课程体系、师资实力、人才素质和能力、产学研、校企合作、国际融合等方面都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提高教育质量,制定符合实际的教育改革发展规划。职业院校的教学模式改革成为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一、一体化教师培养的提出
职业教育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的教育。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也日新月异。技工院校职业教育的改革也一直伴随着社会的需求而变化。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已经被大家所认识,探索和建立适合国情、符合工学结合要求的新型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已经成为广大职业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随着技工院校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对技工院校的课程模式和师资队伍建设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课程模式从“以知识导向”的学科体系课程,向“职业能力导向”的“三段式”课程过渡,再向“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一体化”课程发展;教师的类型也从理论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过渡到“双师型教师”,再发展到“一体化教师”。为了将职业教育的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做好,各地技工院校不断探索和实践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研究和改革课程体系、引进和培养高素质师资队伍,以适应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技工教育模式,培养能服务于社会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其中,一体化课程的建设和一体化教师队伍的培养是实践技工院校改革的重要内容。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是办学方向的执行者和具体实施者,只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正确把握各个教学环节中的办学方向,才能保证学校办学方向的正确性。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企业体制的改革,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型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整体提升技工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就要打造一支爱岗敬业,勇于创新,不断进取的教师队伍,这样,学校的办学水平才能得到提升。本文主要就配合一体化课程改革的需要对一体化教师培养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和看法。
目前技工学校面临着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就是师资队伍与技工教育的发展不相适应。一是,教师数量不足,特别是实习指导教师数量较少;二是符合技工教育教学模式要求的“一体化”教师更少,理论教师往往偏重于理论教学,而缺乏动手能力,从而导致理论不能联系实际;实习指导教师综合素质偏低,专业技术知识体系不完善。在面临新时期对技工院校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的同时,特别要加强对“一体化”教师的培养。
二、“一体化教师”的概念
所谓“一体化”教师,是指教师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下,根据教学项目的要求将专业理论教学、实践技能教学和企业生产管理融于一体,既能讲授专业理论,又能指导专业技能训练。“一体化教师”应该是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上呈现整合的“一”,而不是目前所强调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种能力“双师型教师”。因此,结合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改革和实践的要求,对专业师资特有的素质要求,技工院校教师应从单纯的理论教师或实习课指导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过度,再向“一体化教师”发展。
在职业教育中,经常提到的“双师型教师”和“一体化教师”都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双师型教师”重点在于教师在专业理论教学和专业实践教学两方面都能胜任,但“一体化教师”重点在于能胜任基于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践技术、实际生产和管理于一体的工作系统化课程的教学,显然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下面我们用一张表格来将“双师型教师”与“一体化教师”进行比较分析:
比较项目双师型教师一体化教师
主要工作从事模块化课程、专业实验、专业实习的教学工作,擅长于专业理论和专业专项实训教学从事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的课程教学,擅长于实际生产和管理过程、专业专项操作能力、专业理论知识和社会核心能力的教学
主要特点专业理论和专业专项操作技能兼备专业理论、专业专项操作技能、实际生产和管理能力和社会核心能力一体
培养内容专业理论学习、专业技能培训、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专业理论学习、专业技能培训、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实际生产过程工作
培养过程上大学、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教学业务培训上大学、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教学业务培训和实际生产工作
必须具备资格专业技术资格和专业职业资格专业技术资格、专业职业资格和实际生产经历
要求高低高很高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有相关专业技术职务(中、高级职称),又有专业相关职业资格(中、高、技师和高级技师技能等级)的教师;而“一体化教师”则不仅要有专业技术职务和相应行业专业职业资格,还应有丰富的企业生产和管理经验和社会阅历,并能从事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教学。
三、“一体化教师”的培养
1.建立和完善教师培训制度
要建立科学、规范、有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制度,对技工学校教师开展上岗资格培训、教育理论培训和企业生产管理技能培训。制定相应的教师培训计划,并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参加多种形式的教育与培训。
2.校企合作办学
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式,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校企合作办学的实践证明,企业是“一体化”教师培养的育人基地。学校利用校企合作这一伙伴关系,选派教师到相关企业进修,通过专业实践使教师在实际的生产中了解所从事的专业在生产中生产、技术、工艺、设备、原材料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教师可以带着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到专业对口的企业请教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生产一线的劳动者,在他们的帮助下提高教师的应用能力,在生产现场提高“一体化 ”的素质。因为企业的革新是教师成长的动力,生产现场是教师接受培训的场所,同时运用企业人才管理机制激励“一体化”教师成长。校企合作实现了优势互补,校企合作培养“一体化”教师的成果将更加显著。
3.开辟多元化师资来源渠道
要继续发挥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作用,为技工院校培养“一体化”教师,与此同时,通过从社会聘用或与大企业联合办学等形式,广泛吸引企业技术骨干等各方面人才尤其是一些高科技领域的急缺专业人才任教,壮大教师队伍,优化教师结构。积极建立包括社会各行业的技师、高级技师等能工巧匠和专业技术人员在内的师资人才库。
4.结合学校专业在岗培训
目前在岗培训是“一体化”教师培养的主要途径之一,个人发奋自学及师傅带徒弟的成才之路都有成功的范例。常言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教学一线的教师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可通过自学使自己成为“一体化”教师。首先,自己要做好“一体化”教师的规划,做好迎接各种困难的思想准备。在工作中不断锻炼自己的意志,增长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素质。其次,在工作中向老教师、向名师学习,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再次,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师、设备、技术的等资源,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培养。结合学校的工作实际任务压担子,安排理论课教师承担实践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能力,达到“一体化”教师的要求。
5.建立考核和激励的用人机制
对一体化教师的综合素质进行岗位考核,使之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高度的责任感;具有现代教育观念,掌握现代职教理论并能在教学中予以运用;具有一定的教学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掌握并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先进教学方法。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教师岗位考核结果应作为竞争上岗、实施奖惩的重要依据,对“一体化”教师在竞争上岗和享受有关待遇上应优先考虑。要建立优秀教师评选制度、骨干教师评选制度、名师工程等制度,对取得优异成绩和显著成果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给予奖励,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通过对一体化教师培养的分析可以看出,“一体化”教师的培养是技工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学校一体化课程改革的推进进程,关系到学校的教学质量能否不断提升,关系到培养的学生是否能得到社会和企业的认可。所以技工学校培养“一体化”教师是建立一支一专多能,专兼结合、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真正推动学校一体化课程改革的进行,才能真正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都玉洞.职业技术教育规范化管理务实.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
[2]高校教师资源优化配置与人才队伍建设务实全书.哈尔滨:黑龙江省教育音像出版社,2005.
[3]何应林.“一体化双师型”.中国教育报,2008年5月15日第3版.
(作者单位:江西省电子信息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