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国家实施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职业学校的规模不断壮大,师资队伍建设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对职业学校特别是地方中等职业学校师资状况及对策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师资队伍 建设 问题 对策
在市场导向和政策支持下,我国的职业教育不断发展,职业学校规模也在不断壮大,职业教育界都充分认识到建设一支符合职业教育发展方向、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适应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富有特色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办学质量,保证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但是,目前我国职业院校,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师资状态和水平难以适应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笔者根据多年的观察和深入的了解,对师资队伍建设发表浅薄的看法。
一、目前中职学校师资存在的一些问题
1.中职学校的师资力量薄弱
中职学校教育发展缓慢,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许多职业学校由普通高中转型而成,大多数教师是文化基础课教师,转而去适应职业教育的需要;有些学校是由几所学校合并而成,合并时,在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驱使下,较为优秀的教师在分流时选择到普通高中任教,这样就造成了中职师资薄弱的问题。以萍乡市职业中专为例,它是在1984年由萍乡市第五中学转型为职业高中的,到1999年更名为职业中专,又在2004年、2009年进行了两次合并,由三所学校组成。目前,构成了文化基础课教师偏多、后勤人员比例偏大、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较低的现状。
2.中职学校的教师缺乏行业背景
中职学校的“职业”特点要求中职学校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文化基础和专业知识,而且要有较丰富的实践能力和熟练的操作技能。但就目前中职学校师资来源来看,主要是大学毕业生,普遍缺乏行业背景,对学校开设的专业没有感性的了解,对行业标准也是纸上谈兵,更不清楚专业对应的岗位需求。尽管近几年政府鼓励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习,但是真正落实到位的不多,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
3.中职学校的教师缺乏必要的学习
现代职业教育要求教师要学习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要有教学服务的思想。教师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而是要教会学生“学会生存、学会求知、学会创新、学会生活”。教师要具备知识的不断更新和迁移、全面整合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要克服传统观念上的绝对权威,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平等地对待学生,充分施展学生个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但是,职业学校规模扩大后,学校的教师并没有按比例增加,许多学校师生比远远大于1:20,必然造成教师课务繁重,疲于应付课堂45分钟,教师学习或外出培训的时间缺少。
二、针对师资队伍现状和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
1.重视师德建设
按照“德才兼备、师德为先”的要求,坚持把师德教育摆在师资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要求教师以良好的道德风范影响学生,担负起培养学生规范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思想道德的重要责任;引导教师全面地、多元地、立体地看待和评价我们的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校要有师德建设主题活动,比如“学规范,强师德,树形象”、“身正为师,学高为范” 等等。
2.扩充来源渠道
建立多元化的专业教师来源渠道,改革职业学校教师要求和招聘方式,突出对行业背景和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一方面有关行政部门应该采取一些措施确保一部分较为优秀的高校的毕业生到中职学校工作;另一方面,制定政策,鼓励工程师、行业专家、技术能手等实践经验丰富、符合教师资格要求的优秀人才到学校担任专任教师。同时,学校要完善兼职教师聘用和管理办法,定期请行业专家到校指导教学改革或专业建设。
3.鼓励教师进修、到工厂企业参加实习和锻炼
采取“基地培训+企业实践”的模式,创建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方面,组织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培训或到企业参加实践;另一方面,定期邀请有关专家和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举办培训,开展技术指导,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同时,建立教师培养培训考核评价制度,将教师参加进修培训有关情况记入教师业务档案,作为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重要依据。加强专业教师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能力、项目课程和一体化教材开发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建设。
4.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
建立健全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激励机制,根据专业发展的需要,挑选一批具有较好的师德师风,教学能力强又有一定组织能力的教师,作为专业带头人或骨干教师进行重点培养。优先选派他们参加国家、省和市级培训,同时让他们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和教改实验,解决教育教学中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使他们逐步承担起课程开发、专业建设的任务。
(作者单位:萍乡市高级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