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合作学习的理念引入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之中,以合作学习教学理论为指导,结合中职英语教学现状,构建了中职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合作学习 中职英语 教学
一、合作学习的形成及模式
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并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合作学习的主要代表人物约翰逊兄弟在明尼苏达大学开设了训练教师如何采用合作学习进行教学的课程,并创立了合作学习中心,归纳出了合作学习的相关研究。在美国约翰逊霍普金斯大学,教育学家德布里和爱德华研究提出了“团体探究法”,斯莱文教授提出了学生小组成就区分法等理论,为合作学习系统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合作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知识的建构和双向沟通。该模式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同时注重人际关系沟通,尊重个人看法及他人意见,强调进程与结果并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笔者学校中职英语教学现状
由于大部分中职学生学习态度不太端正,英语基础很薄弱,使得中职英语课堂教学困难重重。尽管老师备课充分,上课精心准备,学生似乎还是不感兴趣,整体教学没有活力,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烦”,最终结果就是中职英语课堂大部分变得死气沉沉。
从学生心理情况看,大部分中职学生自信心不足,英语学习兴趣不高,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很多学生实际上也都知道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并期望从老师那里学到不费功夫学好英语的绝招。并且,他们总爱把学习成绩不理想、学习状态差归咎于自己的基础差。实际上,他们是不愿下工夫,更谈不上吃苦。
目前,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仍然以传统讲授为主,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仍占据主导地位,无法突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教师在授课时,不太注意语言环境与情景的创设,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了中职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成为语言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此外,在当今提倡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情况下,很多教师还在使用黑板、粉笔、录音机等传统工具,这都影响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使英语学习处于枯燥的讲解和被动的应试中,语言应用性、交际性的本质特征无法实现。
三、中职英语合作学习的模式探究
在合作学习理论的试验研究中,合作学习倡导者们创立了不同的合作学习法,具有代表性的有小组——游戏——竞赛法(TGT)、切块拼接法(Jigsaw)、共学式(LT)和小组调查法等方式。笔者试以其中的两个方法为例介绍以下中职英语合作学习的模式。
1.小组—游戏—竞赛法(TGT)
小组—游戏—竞赛法(Team-Game-Tournament)是由迪沃里斯和斯莱文设计的一种小组学习法。在TGT中每个学生都作为不同合作学习小组的代表,同其他小组成员展开竞争,为他们所在的合作学习小组赢得分数。成绩优秀的小组可获得认可或其他形式的奖励。
学生小组学习法主要是通过成绩的评价来鼓励每个学生参与,它比较适合有一个正确答案界定清楚的目标教学。在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词汇学习中,笔者主要采用这种方法授课。将学生分成6人一组,小组同学共同思考练习,相互提问检查,直到每人都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为止。游戏小组每4人一组组成竞争对手,代表从每个学习小组中挑选。每个学生在竞赛中赢得的分数计入到他所在的小组中。竞赛游戏结束后,依据所得总分排序。竞赛组每次根据前一次的成绩重新调整,但学习小组不变,这样有利于小组成员之间建立积极的合作关系。这种方法改变了以往词汇学习教学中的单一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共学式(LT)
共学式(Learning Together)是由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的约翰逊兄弟及其同事共同设计的一种合作学习法。他们认为一堂合作学习课应当包含合作学习的5个基本要素:积极互赖、面对面的促进性相互作用、个人责任、社交技能和小组自加工。学生们在合作学习小组中共同学习教师统一分配的材料,共交一份报告单。同时,奖励也是以小组为单位而进行的,是根据小组的平均分来计算个人的成绩。这种方法特别强调学生在共同学习之前的小组组建活动以及对小组内部活动情况的定期检查。
合作学习能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它也有自己的局限性,并不能完全取代其他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希望全体职业教育从业者不断创新,探索出更多更好的中职英语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一原理与策略[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
[2]王金平.中职英语教学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10.
[3]王瑛.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作者单位:江西省电子信息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