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言翻译的文化因素

2011-12-31 00:00:00秦茹萍
考试周刊 2011年74期


  摘要: 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神话传说与经典作品中有许多的习语、历史典故等,反映了民族风味、社会世态,使各民族的语言充满了情趣与活力,这些内容结构简单但意义深远,对翻译教学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本文主要探讨英语教学过程中文化因素对英汉语言翻译的影响。
  关键词: 英语教学 汉英翻译 文化差异
  
  随着经济发展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各国人民往来交往的机会越来越多,交流程度也往纵深发展,这就愈发显示出在英语教学的汉英翻译过程中深刻领会英汉语言与文化差异的重要性。任何一种语言总是和民族或国家的地理历史、人文特征相互影响的,具有使用这种语言人民传统习惯、思维方式、哲学思想等因素的特质。如果学生一点都不具备英语语系国家的语言与文化背景知识,那么在用英语交流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沟通障碍,在英语听、说、读、写、译方面出现不得要领的情况。因此我们应当在重视语言知识教学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和翻译的训练。
  1.宗教信仰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欧美人多信基督教,认为上帝创造了一切。《圣经》更是基督教的经典,在西方文化中占主导地位。如:thirty pieces of silvers绝不能简单地译成“三十块银币”,如果了解《圣经》文化,就会知道这源于一个《圣经》故事:“犹大以30块银币将耶稣出卖给罗马人。”了解了其中的文化内涵,我们便可知道其喻指“叛卖的代价,罪恶的交易”。又如: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when the clay beings begin to breathe.如果将这句话译成“老师一直在创造中,犹如泥土在呼吸。”就大错而特错了。信基督教的人认为,上帝创造了人;而人来自尘土。因此,英语中的creation往往指上帝,而dust或clay则常指上帝创造的人。正确的译文应为:“老师是创造的见证人,目睹生命呼吸成长。”中国有句谚语:“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信仰基督教的西方人对“和尚”这个概念比较陌生,要想神形并茂地译成英语并非易事。因此应用英语中现成的成语进行传意表达:“One boy is a boy;two boys are half a boy;three boys are no boy.”可见,如果译者对宗教信仰的个性文化缺乏了解,就难以保证译文的准确性。
  2.文化背景和成语典故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汉英文化中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成语典故,必然会浸透在各自的语言表达中。如果不了解这种文化个性的深刻内涵,就难以准确地表达词语的内容。如:Miss Johnson is the manager’s girl Friday.“girl Friday”在英语中是个成语,意指“得力助手(尤指秘书)”。如把该句翻译成“约翰逊小姐是经理的‘星期五情妇’(或小秘)。”不妥。正确译文为:“约翰逊小姐是经理的私人秘书。”与girl Friday相对应的man Friday则源自英国小说《鲁宾逊漂流记》中的一位忠实的男仆。又如:I guessed when he asked for an interview that Smith had an axe to grind.成语“to an axe to grind”源自英语成语典故。美国伟大的发明家、政治家和著作家Benjamin Franklin小时候,有一个人想利用他父亲的砂轮磨斧头。为了让小Benjamin Franklin帮他摇转砂轮,那人一边磨,一边夸奖小Benjamin Franklin。由此得出“have an axe to grind”比喻人说话别有用心,另有企图。因此,上句可译成:“史密斯要求会见,我当时猜想他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之意不在酒”,把别有用心、另有企图都囊括在内,使其信息量更大。
  3.地域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地域文化指的是由所处地域、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所形成的文化,表现在不同民族对同一种现象或事物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在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南面为主,北面为朝”,南为尊北为卑的传统,人们经常说“从南到北,南来北往”,“南”的方位在说法上常常置前。而英语文化却恰恰相反,英美人从英语地域文化上来理解汉语中的“从南到北”,自然是“from north to south”,“北屋”为“a room with southern exposure”。诸如“西北”、“西南”、“东北”、“东南”之类的方位词语,英语方位在说法上也和汉语文化相反,分别为“northwest”,“southwest”,“northeast”,“southeast”。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东风”象征“春天”、“温暖”,它吹绿了中华大地,使万物复苏,故有“东风报春”之说。而英国的“东风”(east wind)则是从欧洲大陆北部吹来的,象征“寒冷”、“令人不愉快”,所以英国人讨厌“东风”,而喜欢“西风”。西风给英伦三岛送去春天,故有“西风报春”之说。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在诗的最后,诗人名传千古的佳句表达了他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坚定信念:“Oh,the west wind,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啊,西风,假如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理解此诗时应对这一地域文化差异加以注释,否则会给缺乏英国地域文化知识的汉语读者造成困惑或误解。
  总之,英汉语言翻译中的文化因素是十分丰富而又极其复杂的问题。要想译文通顺、贴切,学生不仅要掌握丰富的英美文化知识,而且必须有深厚的两种语言文化功底,深刻理解文化之间的差异,这样才能做到忠实于原文,达到传神的完美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语言意义上的相等,做到真正文化意义上的相等,也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做到得心应手、挥洒自如。
  
  参考文献:
  [1]R.R.K.哈特曼著.黄长著等译.语言与语言学词典[S].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
  [2]杨自俭.英汉比较与翻译.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0.
  [3]包惠南.文化语境与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