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方法:获取和解读信息的思想武器

2011-12-31 00:00:00王实玲
考试周刊 2011年74期


  “获取和解读信息”是政治科《高考考试大纲》的能力要求之一,是正确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故不少老师要求学生审题要仔细、“多看几遍”,并总结出不少“方法”。但由于停留于经验层面,今天用一法,明天用一法,没有上升到理性高度,学生学到的是一招一式,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面对复杂材料,仍难以全面准确把握题意,造成答案要点不全面、欠准确、缺乏针对性。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运用哲学方法获取解读试题信息,把平时个别的、零散的解题经验上升到哲学方法论层面,使其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哲学以整个世界为研究对象,揭示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哲学方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我们对待哲学,不能仅把它当成是一个模块的知识内容去记忆背诵,更要把它作为分析解决问题的思想武器。在学生未学哲学前,要在审题时有意识地渗透哲学方法;在高二学过哲学后,尤其是高三复习阶段,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运用哲学方法获取和解读信息。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个。
  1.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解读试题信息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永恒发展的。作为试题背景材料的一个或几个事例描述的无非是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包括经济现象、政治现象、文化现象等)或思维现象的联系和变化发展(图1):
  图1
  由于发展是展开为过程的联系,矛盾是对立着的双方的联系,故作为试题背景材料的一个事例诸要素之间、或几个事例之间必然存在联系。主要有以下方式:①一事物与他事物的联系。如某个时期不同主体(中外、城乡、区域等)某些指标的对比。②同一事物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事物变化发展过程中的联系)。如某个主体在一定时间内某些指标的变化状况。③矛盾双方的联系。如一个材料讲成绩,一个材料讲问题,或同一材料中既讲成绩又讲问题。④部分与整体的联系。如深圳、广东的部分经济指标与全国的对比。⑤因果联系。如一个材料用图表呈现结果,另一个材料用文字讲原因,或同一材料中用文字或图表呈现结果,“注”指明原因等。当然,一道题不可能涉及以上所有联系方式。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政治具有时代性特征,主观题大多以热点话题为背景,学生遇到“似曾相识”的话题往往不仔细审题,想当然,匆匆下笔,把曾经做过的试题的答案照搬上去。事实上,同一话题有多个侧面,有其特殊性,须具体分析;前面讲到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解读试题信息,只是大的原则,面对真实问题,还须进一步对材料的联系方式和发展状况作具体分析。又因主观题文字量大,设问复杂,问中有问,或问题与材料交织,学生往往看了后面的又忘了前面的,反复审题仍不得要领。为提高具体分析材料的实效性,我要求学生把获取解读的信息可视化:简单材料直接在上面标注,分出层次,找出主体、行为、结果等,复杂材料在稿纸上画出草图。下面举例说明:
  【例1】(2011年四川文综38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2000—2009年投资率、消费率变动情况
  注:投资率是总投资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消费率是最终消费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投资、消费、出口被喻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与消费为内需,出口为外需)。据世界银行统计,目前全球的平均投资率约23%,消费率约75%。
  材料二:近年来,国家对“促销费”工作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着力解决制约消费需求扩大的矛盾和问题。“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逐步提高消费率,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
  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有什么联系?
  〔答案〕①2000年来,我国投资率呈上升趋势,消费率呈下降趋势;与全球平均水平相比,投资率明显偏高,消费率明显偏低,反映出我国投资与消费不协调、不平衡。②国家采取促进消费的系列政策措施,是针对我国经济中投资与消费不平衡的状况,目的是促进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
  【例2】材料一:近年广东省文化产业发展状况
  注:国际上对“支柱产业”的界定,一般是指产业增加值占GDP总值5%以上的产业。
  材料二:2010年,广东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国文化产业比重超过1/4,连续八年居全国各省市之首,然而,广东文化企业主要集中在珠三3d73b34c89d26aff1dab95aa97b805bfb3ed481e807cefa455546b9364fc4ad1角地区,且普遍存在“小、弱、散、乱”的状况,这与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不相适应。
  概述材料一、二中广东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状况,并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为广东省政府解决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问题提出建议。
  〔答案〕(1)①材料一、二表明“十一五”期间,广东省文化产业增加值总体上不断增长,领先全国,已经成为支柱产业;②但近两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有所降低,文化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文化企业存在“小、弱、散、乱”问题。(2)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推进区域性文化产业协调发展;②要综合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引导和扶持文化企业做大做强;③加强监管,整顿文化市场秩序。
  (1)具体分析一事物与他事物的联系。一事物与他事物的联系属横向对比,通过比较找出不同主体间的差距所在。如例1图表讲的是“我国2000—2009年投资率、消费率变动情况”,“注”讲到全球的平均投资率、消费率情况,横向对比即可看出我国的差距所在——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例2讲到广东文化产业增加值与全国各省市的横向对比,广东处于领先地位。
  (2)具体分析同一事物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事物变化发展过程中的联系)。由于事物变化发展的普遍性,故很多材料都是动态描述事物的发展过程,属纵向对比,通过比较找出该主体发展或倒退所在。具体要把握:①事物发展的量变质变状态(高速还是平稳?是否在某一时间点上发生突变?发展的趋势如何?整体上升还是下降?)。如例1图表反映了2000年至2009年我国投资率、消费率的量变状态,以及投资率、消费率分别呈上升和下降趋势;例2中,既要看到近两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有所降低,又要看到“十一五”期间广东省文化产业增加值总体上不断增长的趋势。②进一步探究事物发生变化的原因所在(其中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如例1“注”隐含了造成图表现象的原因——“三驾马车”中,投资过高,消费不力,所以才有材料二国家采取的对策。
  对用文字描述事物变化发展过程的信息我们可自己画时间坐标图来具体解读。如2000年春考简答34题(例3)和2006年高考江苏38题(例4),可画出如下图示(图2、图3):
  【例3】人类对输血问题的探索历程(试题略):
  图2
  【例4】人类防治天花的探索历程(试题略)
  图3
  这样在时间坐标轴上标出各时间段的探索进程,揭示出事物变化发展过程中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使题目信息得以简化,一目了然,在描述和阐述事物时能更清晰、准确。
  (3)具体分析矛盾双方的联系。一分为二是普遍现象,故很多材料均从成绩和问题两方面描述事物的状况。审题时把材料中描述成绩和问题的关键词全部找出来,进行归类,把握本质和主流,形成对事物的全面认识。可画鱼骨图来具体解读信息并寻求对策。如例2材料中关于广东省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的描述,既有图表又有文字,还有“注”,且成绩与问题交错呈现,设问看似一个问,实则问中有问。审题时我们画出如下简图(图4):
  
  图4
  在图中把获取的信息按成绩和问题归类标注,并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答案自然生成。
  
  (4)具体分析部分与整体的联系。如例2材料二中广东文化产业增加值与全国文化产业的对比,属局部与整体的对比,通过比较找出其成绩或差距所在,并探究其成因。
  (5)具体分析原因与结果的联系。如例2材料一图表显示近两年广东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有所降低(结果),材料二讲了原因:文化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文化企业存在“小、弱、散、乱”问题,审题时应具体指出其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提建议”时对症下药,如图4所示。
  由此可知,运用直接标注或图示方法具体分析题目信息,可大大增强获取和解读信息的全面性、准确性;减轻短时记忆负荷,构建出整体的答案框架,使思考问题更深刻。
  3.透过现象看本质
  任何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从图1可知,作为试题背景材料的一个或几个事例描述的均是现象,这些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个别的、片面的和表面的东西,认识的任务是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故我们在全面、准确地获取事物现象的信息后,还要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和规律。平时学生解题时往往就现象谈现象,没有进一步揭示事物的本质,造成答案观点遗漏。如例1中在描述“我国投资率呈上升趋势,消费率……”等现象后,还需进一步揭示出“我国投资与消费不协调、不平衡”的本质。
  4.做到分析与综合的统一
  考生解题时错用原理,或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材料的断章取义——仅根据材料中某句话、某个关键词就联想到相关原理,缺乏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分析是把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从而认识其中的每一个部分,综合是在把整体分解为各因素的基础上,再组合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活动。二者是统一的,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完成。如例2中,两个材料,一个文字描述,一个图表呈现,另外还有“注”,既讲了几方面的成绩,又讲了存在的多种问题,综合起来反映的是广东省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审题时要仔细分析把握各材料、各部分、各层次的思想,再综合起来把握整个材料的中心思想,做到分析和综合的统一。
  运用哲学方法获取和解读信息,不仅可运用到解题中,还可运用到平时知识材料的学习中。实践证明,掌握了哲学方法这一获取和解读信息的思想武器,就等于找到了获取解读信息的“万能钥匙”,面对任何复杂材料都能游刃有余,破解其结构,不致被其多变的形式和繁复的表述“吓倒”,不仅大大提高了审题的准确性,而且提高了学习能力,为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运用哲学方法获取和解读信息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坚持以下原则:①揭示―渗透、“潜”“显”结合、化隐为显原则。教师应将获取解读信息时处于潜形态的哲学方法揭示出来,使学生由朦胧的感受转变为明晰的理解,由无意识的“悟”变成有意识的“觉察”。②反复—系统、螺旋推进原则。思想方法的掌握难于知识的掌握,只有在平时阅读教材中、解题过程中反复渗透、系统训练,才能螺旋上升。③循序渐进的原则。应采取“小步走”、“多层次”的教学方法,开始训练时可选取相对简单的材料,如一个材料;随着学生能力的提高,再选取复杂的材料,如几个材料的组合、材料与“注”的组合、文字材料与图表材料的组合等,切忌操之过急,一次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