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词解题时思维受阻的心理探析

2011-12-31 00:00:00戴龙安
考试周刊 2011年74期


  摘要: 本文主要针对学生解答文言实词的情况展开探究,分析学生解题的思维过程,发现产生思维受阻的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调整心理状态,改进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关键词: 文言实词解题思维受阻心理表现
  
  文言实词是文言文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年高考文言文考查的重点,考点为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在文言文复习过程中,学生常常围绕120个重点实词进行复习,然而在实际解题中,又极易失误。究其原因,除了个人学习能力和努力程度的差异之外,更为主要的是心理情绪的波动,从而造成解题时思维的受阻。考生解题思维受阻时的心理表现如下。
  一、畏难情绪
  有些考生遇到未曾见过的文言实词,或者碰到题目中实词的辨析有一定的模糊性,一时半会儿拿不下来,缺乏攻克难关的信心和勇气,往往产生畏难情绪。
  如2010年泉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摇?摇)。
  (3分)
  A.恐女朴鄙?摇鄙:浅陋?摇?摇B.耸秀不可悉?摇悉:熟悉
  C.迨于阴晦?摇迨:遇到?摇?摇D.试从读书暇?摇暇:空闲
  该题的实词词义考查有一定的模糊性,答案选择B。其中“悉”的词义不是“熟悉”,而是“详尽叙述”,这一点考生不易发现,考生极易按照自己的主观认识或者错误的经验,产生模棱两可的判断,纠结于四个选项而顿感束手无策。有时紧张之余,考生会凭运气选择,没有结合语境进行分析判断,从而产生畏难情绪。而造成畏难情绪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平时学习不肯动脑,缺乏独立思考的精神。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下降,知识迁移不畅,从而产生思维受阻现象。
  二、冲动情绪
  有些考生审题不清,一旦有了样板和定论,就不肯多动脑筋而立刻下笔。也有一些考生在经过一番苦思冥想,自觉豁然开朗,略有眉目便不愿再多思细想,从而产生亢奋情绪。这些都是冲动情绪的表现,它极易产生思维的片面性,导致答题失误。
  如2010年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语文)。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2)坐是失上官意,竟劾去之。(3分)
  2010年泉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摇?摇)。
  (3分)
  A.素不习治生?摇治:经营?摇?摇B.竟不赴廷试?摇竟:竟然
  C.性不耐久客?摇客:客人?摇?摇D.当俟异日耳?摇俟:等待
  这两个题目中都涉及“竟”词义的考查,因为实词词义本身就存在着一词多义的现象,在不同的语境中它的词义是不同的。“竟劾去之”中的“竟”意思为“最终”,“竟不赴廷试”中的“竟”解释为“竟然”。有些考生看到这样题目就沾沾自喜,结合自己先前的经验进行判断,不假思索,带着冲动情绪解题,从而造成解题的失误。
  究其原因,主要是冲动情绪引发自我干扰,忽视了详细地分析、推断,忽略了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检验,一味地按照自己的主观经验与认识进行猜测、判断,极易产生答题的失误。所以,教师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同时,还需要对学生进行思维批判性和自控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思维调控。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考生要反复推敲、质疑,从而做出较为正确的判断。
  三、慌乱情绪
  考生思维一旦受阻,极易烦躁不安,但又急于尝试,尝试失败进一步加剧了烦躁情绪,导致思维混乱而无法答题。
  除了心理因素,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考生不善于观察和分析问题。基础知识不扎实,知识零乱,没有形成系统。同时,由于受创设情境的迷惑、设问灵活的干扰,一些考生误以为是熟悉的问题,因而套用现成解法,导致答题失败。
  在出现慌乱心态时,考生首先可采用一些调控技术,进行自我调节。(1)做悠长的深呼吸。充分吸气,屏气几秒钟,再徐徐吐出。吐气须比吸气更慢。这样反复几次,即可使身心松弛。(2)做放松运动。端坐,放松,闭目,排除杂念,自然呼吸……口中不断地默念“松”字,从头部至颈部、肩部、肘部、腕指部,再从颈部至腰、髋、膝、踝、趾,逐“节”放松。想到哪个部位,就放松哪个部位,连续5—7次。然后,缓慢睁开双眼,两手十指像梳头那样从前头际往后至颈部,连续5—7次,以清醒头脑。(3)中断思路。一旦产生容易引起慌乱的想法,应该果断地对自己说“停”。同时,握紧一下拳头,或做一些与答题无关的活动,或伏在桌上闭目片刻,等等。这样,可以中断原来的思路,待情况好转,即应迅速转入正常考试。
  其次,要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正确的思维方式,提高挖掘有效信息和隐含条件的能力。
  四、执拗情绪
  形成执拗心态的主要原因有:(1)性格固执任性,动机强度太大,思维定势过强,有先入为主的思维习惯。(2)只注重形式,不探求内容实质;只注重理论,不联系实际,不迁移知识。于是,看到题目即形成条件反射。(3)缺乏突破障碍的能力,思路狭窄,思维不畅,没有转换思维角度的习惯。
  如2010年高考福建省语文试题: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摇?摇)。(3分)
  A.未及属稿?摇属:撰写?摇?摇
  B.为余言周维城事甚具?摇具:完备
  C.遂大困,寻死富阳?摇寻:不久?摇?摇
  D.挟三百金之富阳贾?摇贾:商人
  本题需要结合原文语言环境来推断实词的含义和用法。A、B、C三项符合均符合原文意思;D项“贾”解释做名词“商人”在文中讲不通,在本句中应该解释为动词“做生意”。而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一些考生通过知识的迁移和联系,很快排除了A与C,却极易执拗于B与D两项,难以做出判断,而苦思冥想,造成思维的受阻。有时也过于僵硬化地把握文言实词,不能和语言环境结合起来理解,而误认为D项正确,造成答题的失误。
  鉴于此,在平时的复习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还可通过改变提法、变更结论、变换思维角度等形式,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总之,要排除考生思维受阻时所产生的各种不良心态,就必须分析考生产生不良心态的原因,对症下药,加强心理训练,提高考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形成健康的思维心态,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