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学习方

2011-12-31 00:00:00宋勤仙
考试周刊 2011年85期


  摘 要: 针对目前学生的学习方式,初中化学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 的学生被动学习的情况。本文就“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初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这个问题,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学习方式 初中化学教学 有效性
  
  在目前学生的学习方式中,仍存着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具体表现为: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很少通过学生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取知识、得到发展;依靠学生查阅资料、集体讨论为主的学习活动很少;教师布置的作业多是书面习题与阅读教科书,而很少布置如观察、制作、实验、读课外书、社会调查等实践性作业;学生很少有表达自己的看法与意见的机会,初中化学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情况。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负担很重。因此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改变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提升学生学习品质和精神,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美好生活的建设者意义重大。
  下面我就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初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谈几点粗浅的想法。
  一、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习的内驱力
  主动性是新课程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中的被动学习。我要学和要我学,则是二者在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要我学则是基于外在的诱因和强制。一方面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悦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倍功半。相反,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情况就大相径庭了,所谓“强扭的瓜不甜”,学生在逼迫的状态下被动学习,学习效果必定事倍功半。另一方面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学习负责,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如果学生自己意识不到学习责任,不能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有机联系起来,这种学习就不是真正的自我学习。因此,只有当学生的责任真正地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责任时,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有意义的学习。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有机渗透对学生进行学习化学目的性教育、学习方法的指导,更要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已有的实际经验提炼学习素材,从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素材中设计学习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内驱力,使学生逐步认识化学对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反映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科学、技术、社会相联系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材料、能源、健康、环境与化学的关系,逐步培养学生形成综合的科学观和对自然、对社会责任感,使学生乐学化学。
  二、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唤起学习的热情
  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相对于传统学习方式的依赖性的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学。除了特殊情况,每个学生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显性的独立学习能力。不仅如此,每个学生同时都有一种独立的要求,都有一种表现自己独立学习的欲望,他们在学校的整个学习过程也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低估、漠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忽视、压制学生的独立需求,必会导致学生独立性的不断丧失。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重建人道的、和谐的师生关系,积极创造一种让学生能体验到的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励、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的教学氛围。积极创造各种机会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充分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三、尊重学生的独特性,挖掘学习的潜力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有着独特的个性,因而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所以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同一内容时,实际具备的认知基础和情感准备,以及学习倾向也是不同的。而传统教学忽视学生个体差异,要求所有学生在同样的时间内,运用同样的学习条件,以同样的学习速度掌握同样的学习内容,并要求达到同样的学习水平和质量。这种“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致使很多学生的学习不是从自己现有的基础出发,结果导致有些学生“吃不饱”,有些学生“吃不了”,有些学生甚至根本不知从何“入口”的状况。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状况,恰当处理好教材内容的难度,因材施教,个别指导,尽可能根据学生已习得的知识经验组织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注重对话、互动,重视合作交流,积极引导学生在发表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方法、倾听他人探究经验的过程中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鉴别,从不同角度改进自己的经验和认识,克服原先独立探索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最终达到完成对所学知识意义的完整建构。
  四、突出学生的体验性,强化学习的感受
  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证明:听和看虽然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一定的信息和常识,但远远不如动手操作给人的印象深刻,不如亲身体验掌握得那样牢固,不如实际参与更能将有关知识转化为实践行为和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学生实验,而且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积极引导学生要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用自己的手操作,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展开探究,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如学习“燃烧”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清明、除夕,人们为了祭祖,如何才能使冥票快些烧完”、“液化气灶、煤炉等燃具都留有空气进口,且空气进口大小可以调节”、“学校、工厂等单位使用的锅炉要用风机鼓风”等生活体验,让学生理解“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在讨论“水的净化”内容时,可以带领学生参观自来水厂。回家以后,让学生观察长期使用的热水瓶内壁的状况,亲自动手做“用明矾净化水”、“用井水洗衣服”、“利用一些木炭、黄沙、小石子、布条、雪碧瓶等制作一个简易的净化水的装置,并取一定量的臭水塘中的水进行净化”等家庭小实验,让学生理解净化水的方法。
  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更要强调学生身体性的参与,强化活动、强化操作、强化实践、强化探究,努力地让学生亲自经历,亲自感悟,以强化学生的学习感受,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五、注重问题的整体性,激活学生的思维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科学上的突破、技术上的革新、艺术上的创作,无一不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所以新课程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做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对衡量学生学习的标准进行恰当的定位,不能只看学生掌握了多少,解决了多少问题,而是要看学生发现了多少,是否善于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下面将根据“燃烧与灭火”这一教学案例进行说明。
  在“燃烧”这一节教学中,我们按照教材设计实验去进行燃烧条件的探究,学生通过探究得到了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接着我就提出问题:“物质要发生燃烧这三个条件要同时具备吗?”从而顺利引出如下图的补充实验:演示白磷和红磷在不同条件下的燃烧实验。实验的过程中出现了意外:原本正常的实验现象是白磷燃烧,红磷没有燃烧。但是在我演示的时候,铜片上的白磷剧烈燃烧的过程中火花四溅,落在红磷上,引燃了红磷。怎么办?是指鹿为马,掩饰实验的失误,或是直面实验的失误,探究失误的原因?我选择了后者,指着还在燃烧的红磷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并检讨了自己在实验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及时组织学生探究失误的原因。对于老师所犯的错误,学生总是热情很高,纷纷献计献策。有的说,白磷的用量再少一些;有的说,白磷燃烧后立即用小烧杯罩上;有的说,使用更大的烧杯,白磷与红磷的距离放得远一些,课堂的气氛达到了高潮。
  从以上的教学案例可以看出:只有学生以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了问题,学习才有强大的动力,才能真正开启心智的大门,才能真正地激发学习的热情,真正领悟到学习的乐趣和魅力。所以在教学中,以问题作为学习的载体,以问题为中心,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从学科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尽可能设计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考虑好问题的衔接、过渡,用组合、铺垫或设置台阶、师生共同探讨等方法,不仅能提高问题的整体解决效率,而且能够使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上述五点虽是从不同角度提出的,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必须从整体的高度来全面把握学生学习方式的精神实质,唯有如此,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初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余文森,吴刚平主编.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杨九俊,吴永军主编.从理解到行动(通识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3]王祖浩主编.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