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政治家、教育家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决定人类进步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的素质,不仅是精英人物的素质,而且是几十亿普通平民的素质水平。因此,世界各国,无论是美国、英国还是日本等都进行了教育改革,把培养人的主体意识,挖掘人的智慧潜能,发挥人的创造能力,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内容,使重视和发展素质教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总趋势。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现代化的实现,最终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世界银行曾宣布衡量国家财富的标准:一个国家的财富由“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产业资本”三部分组成,其中人力资源起着决定性作用。人力资源是国民数量与国民素质的综合体现,而国民人口达到一定数量后,其素质高低决定着人力资源优劣。所以,我们党和国家一直把提高国民素质作为强国之根本大计。邓小平强调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的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21世纪中华民族能否大有作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能否再上新以阶,关键在于能否有效地提高国民素质。综观世界,无论是脱颖而出的新兴强国,还是财大气粗的发达国家,无不把发展教育科技事业,提高国民素质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青年学生,特别是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和成长时期,独立意识、自信心、自尊心不断增强,理解力逐渐提高,求知欲望强烈,开始关注社会的发展,对社会现象渴求得到满意的解释,对新事物非常敏感,对国外情况,对西方各种经济、政治、社会思潮特别感兴趣。但是,受自身知识水平的限制,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强,容易产生偏激甚至错误的认识。要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在德、智、体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就必须克服和消除抑制个性、禁锢思维、封闭狭窄的应试教育,积极倡导并实施充分尊重个性,鼓励创新和开放式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人的整体素质提高为根本,以科学的教育为手段,以尊重人的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人的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与完善、天赋与潜能的开发为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提倡弘扬人的主体性,重视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独立人格和精神风貌,注重提高人的现代意识、科学意识和良好的公民意识,全面发展人的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身心素质等,使其得到全面发展。
一、树立素质教育的全新观念
应试教育的不良倾向使学校和学生忽视德育、体育,脱离实际,脱离社会,不注意素质的全面提高而一味应付考试,长此下去势必误人子弟,造成严重的后果。实践证明,应试教育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它严重违背了教育要使人得到全面、协调发展,要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目的。因此,必须彻底转变以应试教育为发展方向的中学政治课教学观念,树立以素质教育为发展方向的中学政治课教学观念。
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人格品质
在应试教育模式中,学生作为主体的意识、地位、作用、发展潜能被忽视了,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都受到相当程度的压抑,他们对社会、对自己缺乏信心和责任感。这种社会现实,要求中学政治课教学必须彻底改变忽视主体意识培养的教育观,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主体意识培养,使他们成为自己学习和生活的主宰。
三、树立开放性的全球教育观念
素质教育是开放式教育,是和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相适应的教育。这种教育要求中学政治课必须具有开放性和联系性。然而,长期形成的中学政治教育观念是封闭的、狭隘的,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政治教育被限制在封闭的校园环境内,不把学生看作社会中的一员,与世隔绝,关起门来让学生死记硬背书本知识,使学生对现实社会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难以理解,又找不到答案,陷入彷徨、困惑之中,进而反过来对学校所学的理论产生怀疑,厌倦政治课。
要发挥中学政治教学的社会教育功能,充分发挥中学政治教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培养新世纪接班人服务的作用,就必须改变封闭的狭隘的教育观念,树立开放的全球性的教育观念。
四、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教学体制下,上课教师讲要点,复习时学生背要点,考试时一字不漏答要点。没有其他生动的教学手段,学生对很多知识的理解是模糊的。随着多媒体逐渐进入课堂,过去单纯的说教式教学已走到了尽头。多媒体技术把色彩、动画、音效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图文并茂”,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如讲“公民对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时,将一个公民的财产权制成动画播放出来,让学生结合书中的文字介绍,自己理解体会,轻松自然地把理论转化为知识和能力,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五、创造合作学习,达成有效互动
合作学习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为完成同一个目标分工合作,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使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具体在操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分工明确。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有事可做。发材料、做实验、记录数据、发言、总结、汇报等都由不同的学生承担,使每个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都意识到自己是小组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人人都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
2.建立机制。必须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诉说,尊重别人的意见,从而使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
3.适时引导。在合作过程中学生活动相对分散,干扰因素相对增多,教师要成为学习小组的一员,参与学习活动,并通过提示、点拨、引导等方法,保证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
总之,有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教师要踏踏实实立足于平时的教学,去除华而不实的花架子,少一些浮躁,多一些务实的探究。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再学习。这样,我们一定能达到教学目标,课程改革也一定能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