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运用统计软件SPSS对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期末成绩进行两个独立样本的T检验。结果表明,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法”的确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为今后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 SPSS统计分析 分层教学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教学效果
目前,许多高职高专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仍然采用传统自然班授课的形式,然而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良莠不齐,这必然会导致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教学效果得不到保障。为了提高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的合格率及优秀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我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了分层教学的尝试,通过统计软件SPSS对期末考试成绩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探讨分层教学的实施效果。
1.实验方法
实验研究的对象是高职一年级非计算机专业的200名学生,随机平均划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对参照组的三个班,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实验组的100名学生,使用历年的计算机期末考试试题或历年的计算机等级考试试题对他们进行考核,按成绩排序分成A,B,C水平不同的三个班,给这三个班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对于某些教学内容,根据三个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详略取舍。在基础较好的班多采用询问式教学,学生都已掌握的章节内容,教师选择略讲或以练习替代,在完成教授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掌握度;在基础较差的班多采用案例教学法,对基本概念进行详细解释,引导学生进行计算机知识的学习[1]。在学期末对实验组和参照组的共六个班的学生进行测验,测试题目和测试时间完全相同。使用SPSS软件对两个对照班的成绩进行两个对立样本的T检验分析。
2.实验结果与分析
由输出结果表1(Group Statistics)可得,实验组的平均分(Mean)为71.0100,样本N值为100,标准偏差(Std.Deviation)为14.58552,平均分的标准差(Std.Error Mcan)为1.45855,而参照组的Mean降低为59.9800,标准偏差(Std.Deviation)和平均分的标准差(Std.Error Mcan)都有所降低。
实验组与参照组的两独立样本检验(Independent Samples Test)结果表2显示,F的值为9.849,相伴概率为0.013(Sig.),小于显著性水平0.05,拒绝方差相等的假设,可以认为实验组和参照组成绩的方差存在显著差异;再看方差不相等时T检验的结果,即第一行“Equal variances assumed”的T检验结果,T统计量的相伴概率为0.001,小于显著性水平0.05,拒绝T检验的零假设,也就是说实验组和参照组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期末成绩的平均值存在显著差异。另外,从样本均值差的95%置信区间看,区间没有跨0,也说明两组的成绩均值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说明,分层教学的教学效果要优于传统的教学[2]。
3.结论
通过使用SPSS软件对学生的成绩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我们认为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方法能够解决传统自然班级授课的固有缺陷和因材施教间的矛盾,对强化教学效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值得借鉴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冯军华.高职高专大学新生计算机基础分层教学的可行性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VOL18,(4):204.
[2]宋志刚,何旭洪.SPSS16实用教程[M].人民邮电出版社,105-107.
[3]陈绍英.应用SPSS分析英语词汇策略教学效果[J].科技信息,2010,(5):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