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少年为对象分析当下的武术热问题

2011-12-31 00:00:00赵振雷
考试周刊 2011年85期


  摘 要: 青少年武术热问题和当下的社会整体状态分不开。快节奏的生活在无处不在的传媒面前、在影视产品的包围下更加躁动,使得自己独立的生活空间被无限压缩。人们开始考虑自己或子女的身心健康状况,去习练武术,只是找不到合适的方向,盲目跟风,趋于功力。随着人们对武术风的认识逐渐清醒,练习者的兴趣逐渐衰退,武术热风终归会逝去,是走上一个正常的道路,或仅仅出于喜欢,或作为自己终生的事业是必须面临的选择。
  关键词: 青少年 武术 跟风 传媒
  
  在香港回归的政治大背景下,大陆影视市场开始大量引进香港电影,尤其是香港武侠、黑帮题材等。在这当中,武侠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内涵开始在华夏大地上迅速传播。这种“侠义”武侠电影中的侠义精神虽然只是对古人闲云野鹤般生活境界的幻想,却深深影响每一位国民。在民间不但出现了怀着比如强身健体、丰富业余生活、提高生活质量、成为武术家等各种目的来主动学习武术,而且在很多体育院校也开始专门教授“拳脚功夫”。至此,功夫承载的武侠开始走进平常百姓家,不再是为了生计而苦苦奔波的下层活儿。
  青少年武术热成为近几年媒体的焦点,一些从事体育教学的老师针对这部分做了研究,但多从实用性角度谈及,比如青少年武术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大学体育教育制度应该如何改革才能适应当今社会竞争形势,为社会培养有价值的毕业生,儿童习武的注意事项,或者加强武术学习对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意义,对国民体育素质提高的作用,等等。本文将以青少年武术热问题的由来、特点、形成原因角度为重点展开讨论。
  要声明的是,在这里的“武术”,不是单指中国传统武术门类,还包括引进的外国拳种、体育运动、后人自创的门类等,像泰拳、跆拳道、截拳道、八极拳等。
  一、现象由来
  2007年6月,由教育部创编的《第一套全国中小学校园集体舞》定于秋天在全国中小学校全面推广。照此推测,下学期开学后,“华尔兹”舞进河南上万所中小学校园。教育部负责人对此的表态是,“增强青少年体质,提高审美情趣”。
  在河南郑州、登封等地,有着广泛基础的武术早已进驻校园,更多人认为“推广武术更切合河南的地域实际”①,比华尔兹更服水土。而后随着“少林寺”系列剧的热播,青少年或青年更加热爱武术,学习武术。青少年武术热风很快刮向全国,并在不同地域呈现出不同特点,比如大城市武术门类杂、多而不精,为群体授课式,小地方甚至农村都是专传、师徒手把手式等,大大小小、各型各色的武术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出现在各个城市,还有一些专门的武术学校出现在我们的视线当中,以武术之乡河南为典型,登封周边大量的武术学校不但助长了“武术热风”,促成很多人专门前往登封少林武校学习,而且虔诚地前往少林寺拜师,专攻武术,这当中不乏成年人、中年人。
  二、特点分析
  1.学习对象集中在6—15岁,以城镇为多。
  对武术感兴趣的以小学生、初中生为多,这个年龄段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一是他们有充足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比如周末,寒暑假等;二是此阶段练习武术对日后的身体骨骼和体质状况有着直接影响,家长都希望儿女有个好身体,鼓励他们学习武术;历来习武都从小抓起,5岁—10岁处于柔韧、协调的最佳时期,对武术动作的掌握有着先天优势,18岁以后再学习就会因年龄而吃亏、受苦——除非是专门考取武术相关专业,否则很少有坚持下来的。
  这些年龄段的孩子多生活在相对富裕的城市中,而农村或者小城镇中的孩子较少有这样的学习机会和经历,即使有也是自己跟着电视学习,很不成气候。
  2.教练职业化和经营产业化。
  今日的武馆虽沿用了以往的武馆的称呼,但性质上完全是两码事。以往的武馆师傅教授徒弟,传授本领时既管吃住,又注重为人之道,讲求武德,形如一个家庭,师徒情比父子。而今,武馆教练和武馆本身很多是协议下的利益共同体,教练不再是一家之主,不用对每个人的身心发展操心,只需在规定时间把课程里的相应内容教完即完事。每个学徒的体质、身体结构和目前状况是否适合都不归教练管,老板负责此事。
  有的教练有足够的财力和精力经营一个武馆,这样协议看起来不存在,但是为了生计和房租,教练只能按着行规走:学徒交钱学完一个周期,成功与否、效果好坏则不计入老板的经营策略内。整个行业都是如此。一般教练都系体育学院毕业,功力扎实,有的到武馆做全职教练,也有的属于高校或中学教师,兼职做教练。不管形式如何,都形成了一种聘任关系,整个经营模式是商业的,朝着产业化经营发展,这一切到最后都是为了利益,迎合国家政策、提高全民素质只是成了一个噱头。
  3.跆拳道大受欢迎,流行时尚因素引导性强。
  受韩剧、韩服、韩款等“韩风”流行因素的影响,再加上我国奥运会跆拳道项目不断取得优良成绩,源自朝鲜半岛的跆拳道也开始在民众中大受欢迎,甚至超过中国传统武术。而现代传媒对这些信息的报道似乎更助长了民众对跆拳道的喜爱。同时,还和跆拳道本身的特点有关:以腿为主,以手为辅,具有较高的防身自卫及强壮体魄的实用价值;并且注重“道”的修养,能够起到修身养性的效果,这是家长送子女练习跆拳道的原因之一。
  另外,由于跆拳道对于初学者要求不是很高,容易上手,也没有过于深奥的东西,对学生吸引力强,大受欢迎。
  4.青少年兴趣持续短暂,学武多为跟风。
  练习武术者可分为三类:一是受父母之命,有的是从六、七岁开始,也有的在读小学或中学,学武是被动的,像必须完成的作业;二是朋友都在充实自己的课余生活和业余爱好,往多才多艺方向发展,自己也报了名学习一两个假期;三是自己有强烈的兴趣,想学跆拳道或散打等武术,这类入群既包括中小学生,又有一些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开始专修某一项,也有一些将学武作为终生事业和一直保持的个人爱好。
  前两类人群都可定性为“跟风”,前者是父母跟风后强迫孩子,后者是自己跟风强迫自己。这和社会的浮躁和教育升学制度的不完善有关。如今,不但成年人似乎只有拥有丰富的、多姿多彩的简历表才能找到工作,得到别人或者社会的认可,连小学生也面临着很大的学习压力,将升学和业余爱好、个人才艺直接挂钩。所以这类人群从武术的学习中得不到真正的快乐。
  第三类似乎好了很多,多是自己主动选择,是出于对武术的喜爱,可同样存在一个问题——“学哪一种武术”涉嫌跟风。比如体育院校在选择专业时很少完全按照自己的兴趣或者骨骼体质状况来做决策,更多会考量社会,平衡二者,跆拳道的市场很好,那就学跆拳道,或者辅修跆拳道,甚至半路换专业,还有的毕业后改行做了与跆拳道有关的职业。当然,这是社会现实,是生计所迫。
  三、原因探讨
  社会浮躁情绪造就了当下一股脑的武术跟风,究其原因,既有人们对自己健康状况的重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提倡和教育改革的积极引导,又有娱乐传媒、影视产品等不健康的价值观的消极助推。当然,现代家庭整体经济水平提高起着重要作用。
  1.教育提倡和社会转型。
  国家对未成年人的基础教育的重视,提倡德智体全面发展,中小学早不再是语文、数学“双管齐下”,还有更多的像英语、文艺、体育、道德等课程的增设。当然这和当下改革开放后社会的转型有关,社会需要品行兼优的人才,并且还要有个好身体。所以,家长要从孩子小时候就注重培养他们的艺术感觉,锻炼身体素质,如此,报各种辅导班也就不足为奇了。不过,这也产生了一定的问题,孩子的童年充斥着这些,还有无快乐可言?
  
  2.对当下健康体质下降状况的重视。
  空气质量下降、水污染严重、食品安全隐患频出,再加上近年来自然灾害对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人们逐渐认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而今,随着城市化程度大幅提高,职场中的白领越来越多,电脑辐射、办公室职业病(如肩椎炎、肩胛炎、腰椎病等)越来越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在国家政策提倡全民体育的大背景下,人们纷纷开始走出办公室、走出家门,去跑步、钓鱼、旅行。这当中就有一部分开始学习武术,强身健体。家长们也开始关注儿女的健康体质状况,引导或者自作主张甚至强制让孩子学习武术。
  3.动作影视剧营造的武侠梦。
  影视产品尤其电影的引导、教育功能举世公认,一部影片或电视剧所带来的舆论效应或消费风尚不可小视。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电影和电视剧的大量引进起,武侠开始走进人们的视线。“70后”、“80后”甚至部分“90后”心中都有一个武侠梦。以前河南卫视有一档栏目叫做《武侠梦工厂》,提供一个平台实现普通人心中的武侠英雄梦。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少林寺”系列剧的热播,不管是李连杰的成名作《少林》,还是当下的《少林寺传奇》,或者其他以少林为背景的古装戏,无一例外都在述说着中国少林寺这一传奇,不但在于它那千年古寺所承载的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更因它有着征服了世界的少林功夫。一方面大大吸引人们学功夫、学武术,另一方面更造就了“少林功夫”这品牌,而两者相互影响、助推。
  4.经济支撑和人生价值评价标准的转变。
  以往学武术,是迫于生计,有饭吃,而现在进武馆学武术的人都是些家庭富足的,这得益于改革开放,人民物质财富收入大大提高,普通家庭(主要是大中城市)经济状况大幅改善,给个人或者子女学习武术提供了经济基础和物质保障。不能忽视的是,现代社会对人的价值评价标准的变化,考大学、考研究生、应聘职位等更加注重个人的全面素质,更加注重效益和长远利益,身体健康不再是个人的事儿。可是,这样,对于不同人来说,学习武术有了不同的目的,多少带有些功利性。
  四、对当下武术热问题的反思
  学武术本身是一件对身心健康发展和国民素质提高有着极大帮助的事情,也是个人难得的技能,却被人们赋予了功利性目的,像中小学的保送、职场竞争中同等条件下的择优录用等不好现象大量存在,这当然有个人的原因,不过还应看到整个社会的浮躁情绪和传媒产业娱乐化倾向,盲目跟风,一哄而上,最后,既浪费了时间和金钱,又没有给自己带来真正的提高或改变。
  如何改变这种状况,不是一人之力所能为,更多还要从教育体制上进行改革,培养出真正对社会长远发展有用的人才,而不只是为了就业率,跟从社会热潮盲目招生。另外,媒体也应该负起应有的责任,凭良知客观公正地对待事物。
  
  注释:
  ①引自《河南商报》6月25日报道.
  
  参考文献:
  [1]宋宗信.传统武术在全民健身运动中的作用.200年第六届浙江国际传统武术比赛论文报告会,2009.
  [2]韩文星.体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4,(1):117,120.
  [3]卢刚.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1):91,95.
  [4]张兴良,张凤俊,杨文海.试论武术在全民健身中的功能与作用[J].思想战线,2009,25 172,173.
  [5]李军.跆拳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药学教育,2009,25,(6):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