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心理活动特点,形成了体育课堂特有的心理场效应现象,它体现在体育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体育教师应依据心理场效应动力原理,科学合理地运用于实践中,强化心理效应意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 体育课堂 心理效应 心理场 教学质量
1.引言
现代教育原理阐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辩证的、互动共存的,师生之间是互为主客体关系的。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是互动式的。课堂上,体育教师应循循善诱,启发学生动脑筋、动身体,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参与精神,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潜力和锻炼身体的热情。学生的学习(包含学习情绪、学习动机、目的态度、学习兴趣、身体投入程度等)受教师的影响很大。但同样,学生的课堂应答反应,也会影响教师的情绪,教师由此产生情感反应、语言反应、行为反应。这似乎是一个“循环”,从心理学视角,我认为这是一个“心理效应”现象。教师、学生彼此内隐的心理活动相互影响,那么,必然影响到教与学的互动程度,影响教学的整个过程及其有效性。因此,我对心理效应在体育课堂实际应用问题,如何才能形成积极的心理效应和实施策略的问题进行了探究,以期促进体育课堂质量的提高,进一步推动体育教学不断向前发展。
2.体育课堂心理场效应的厘定
2.1心理场效应理论。
什么是心理场?“力场”、“磁场”、“电场”是物理学概念,它们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实实在在地存在,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把“场”引进了心理学,根据他的理论,凡有存在心理现象的地方就存在着“心理场”。体育教学过程也是心理现象活动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伴随内部的情感和内隐的思维、意识活动,课堂教学诸因素在心理层面上构成一个“心理场”,并自始至终充满整个课堂,围绕着教师与学生的相互活动。
2.2心理场效应动力原理。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从这个意义上讲,能够触及心理层面的教学方法才是高效的。在“心理场”中,只有教师与学生的情感得到交流,精神需要趋于一致,才能激发学生的原动力和教师内力的激发。课堂心理场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心理场,二是学生心理场。两者共生共存、相互作用和影响。有学者把教师心理场称之为强势心理场,把学生心理场称之为弱势心理场。我不太赞成这样的说法,两者的关系应该如同一台“发电机”。教师是主干“轴心”,学生是围绕电动机轴的若干匝“线圈”。教师在课堂上授课,一个示范动作,一个指令,就像接通电流形成了电磁场,线圈围绕电机轴转动起来。而要输出“高压电流”,是主轴和线圈共同作用的结果。客观上教师心理场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起到心理引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产生“学”的驱动力,渴望参与运动。学生如果接受到的“心理场”很弱势,就难免不出现消极心理状态,主体主观能动性就不能发挥出来,教学效果肯定很差,很难完成教学任务。但“线圈”如果排列不一,处于无序状态,就会阻滞运转,出现“死机”。教学实践表明,置身于强势心理场的学生出现消极心理状态的可能性极小。可见,积极的心理场不仅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对学生的注意力、情感始终都有较强的统摄力。
2.3体育课堂中教师和学生心理场效应的特征。
在体育教学中,从教的角度看,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教师心理场一般呈现以下过程特点:第一,教师是体育课堂的组织策划者,在心理场效应营造中起到关键的作用;第二,教师心理场是相对主动的,教师在课堂上虽然处于主导地位,但其心理作用更多是通过影响学生心理这个根本因素来实现的;第三,教师心理场效应反映在课堂氛围上,是适时、适度地调节和掌控;第四,教师自我的心理调适能力。教师受到来自学生的心理场“力”是最大的,而且关注课堂上可能随时发生的很多不确定因素,乃至家长、学校社会方面的压力。
在课堂上,学生的心理活动是受教师心理影响的,但学生也不是完全被动的。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从课堂心理气氛来说,学生心理因素是影响课堂心理场效应的根本因素。虽说课堂心理气氛是师生心理因素共同创造的结果,但教师心理场对课堂心理场效应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对学生心理因素产生影响而得以体现的。
人本主义教育观强调教育要触及学生的情绪情感,满足学生精神需要。那种单一、机械的以教师为中心“灌输式”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课堂上体育教师要善于运用心理场效应激发学生的原动力,积极参与体育运动,提高兴趣,发挥主动性、创造性。
3.体育课堂教学中心理场效应的应用与途径
体育教学行为是以完成教学任务为基本目的的师生外部行为的总和。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心理暗示、情感交流、强弱高潮等多种心理场效应,并注意对比、强弱控制与转化在课堂中演示、运用,努力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3.1心理暗示效应与激发学生动机相结合。
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这样定义:“心理暗示是在受暗示者无对抗、无批判、无抵制的基础上,通过议论、表情、手势、服饰、环境气氛等有利条件,从侧面间接地刺激受暗示者的潜意识,从而对受暗示者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在教育中运用暗示手段,通过转变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激发学生的心理潜力,减轻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负担,以此达到高速、高质地传递教学信息的目的。”这是教育者有意识的活动,但这个活动的目的是不被受暗示者感知和意识到的。心理暗示作为一种特异心理学现象早就存在,且被一些智慧者巧妙地运用,诸葛亮的“空城计”就是一次成功的心理暗示应用。体育课堂上,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途径是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指导,学生练习,再接受指导,多次反复,才逐步巩固知识和熟练技能的。教师授课即是在传递信息,同时也是与学生不断发生心灵碰撞的过程。巴甫洛夫认为:二者之间建立了最简化、最典型的条件反射——暗示。广义地说,教师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都在客观上起到心理暗示、引导的作用。
人本主义教育学家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人都有学习的自然潜能,都有学习的愿望。因此,教师的首要工作不是传授,而是起到促进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自身的心理场效应作用,激发起学生的动机、求知欲和好奇心,形成巨大的激励效应。体育课堂集知识、趣味、艺术于一体,有典型的身体运动等复杂性特征,需要激发学生内在的力量,强劲的学习动机,才能使学生自觉自愿地持久地参加体育活动,从而提高体育教学的整体效率。
3.2情趣教学:情感效应与学生趣味相联结。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直接影响着他们对体育学习的动力。人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下,思维活跃,会自觉地展示自己的才能。因此,教师应该从激发兴趣入手,唤起孩子的学习动机。在现代教学中,“情趣教学”已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正逐步应用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实践之中。这里的“情”指情绪和情感因素,“趣”指兴趣。教学活动充满热烈的情绪和浓厚的兴趣,既是产生良好的课堂“心理场”的重要原因,又是衡量体育课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
课堂上教师本身的情感表达和投入会对学生产生“心理场”,会感染学生,使课堂上出现某种情感氛围,形成某种情感效应。热情的教师会使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活动,教师的情感效应让师生间产生共鸣性的情绪反应,学生快乐,教师也快乐,学生苦恼,教师也苦恼。教师与学生情感紧紧连接起来,在教学情境中形成了暂时的统一体,使其意图、观点得到交融,让学生的情感在教师和学习任务之间发生转移,从而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避免自身的消极情感因素,具有理解学生的敏感性,即善于觉察出学生在课堂上的需要和情绪变化,体验到学生当时的情感状态,并做出恰当的情感表达和反应。教师还要善于运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打造生动的情感课堂。
3.3心理高潮效应与学生身体生理反应相匹配。
体育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参与运动。一般表现为速度的快慢、动作力度的大小和练习的密度,即身体要承受一定运动强度的生理负荷。如果把运动生理负荷与课堂时间建立一个运动曲线,那么这个曲线的高低起伏、变化大小,学生在什么时间出现高潮和低谷都应当在教师的精心设计范围内,并在课堂上完全体现出来。课堂上当学生身体承受强度较大的运动负荷时,心情是愉悦的、放松的,动作难度再大也会努力完成而且不容易产生疲劳感。而要达到这一点,就要依靠教师恰到好处地运用心理效应。在课堂教学中难度大的动作,特别是要依靠学生意志力来完成的练习,一定要积极调动学生高涨的情绪,使其心理状态处于“高潮”。营造一个强势的课堂心理场,课堂才会变得轻松、从容。
4.营造体育课堂中积极心理场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体育课堂有其特有的特点,它集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于一体,身体运动是主要特征。在实施策略上,主要有主体参与策略,师生互动策略,环境激发策略,激励赏识策略,等等,具体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4.1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是一个十分重要、亟待转变和落实的教育观念。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尽管我们也强调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还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停留在表面现象上。
在体育教学中zQXfcgtCIHveiTrUqs1+RieVI9oTQpVWw65ryFXevI4=,师生主客体关系应该随着课堂情景的变化而变化。教师存在“顾问”、“同伴”、“权威”三种角色,教师只有因“时”制宜地不断调整自己的角色定位,才能使其相互匹配。学生则是“合作者”、“竞争者”、“学习者”等。这种角色的定位和选择与活动情境相适应才能形成良性的心理互动。
在一个民主、平等、和谐、活跃的教学气氛中,师生之间才能彼此尊重、互敬互爱、相互促进、教学相长。为此,教师不仅要有博大的胸怀,勇于接受学生的批评意见,还要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平等对话,允许他们提出不同见解,甚至反对教师的观点。对于学生的不同意见,不要轻易做出否定评价。只有这样,师生之间才能心灵交融。
4.2营造良好的情境氛围,利用多种途径激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影响体育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因素。在教学中,教师要调整好心态,以饱满的热情进入课堂,把自身的幽默、风趣和机智带入课堂,对学生加大感情投入,以情激情,感染学生,把微笑带入课堂,为学生营造一种积极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心情愉快地参与课堂教学。学生锻炼的积极性、技能的掌握与他们的动机、兴趣、注意、意志、情感等心理活动有密切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提出带有思考性的问题,并将教材内容融于一种学生所熟悉的、感兴趣的情境中,在情境之中,通过暗示、角色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投入练习活动中。
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是促进师生心理互动的重要策略。学生是师生互动的主体,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才能发生师生之间的人际互动。一般来说,每个学生都有参与交往与互动的愿望与需要,然而参与水平与主动性程度是不大一样的,这就要教师设计一定的条件和教学情景,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4.3制定合理的课堂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不能服从于教师的主观意愿,更不能僵化地执行某些文件。总的来说,体育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预先期望达到的某种教学效果,是一种预设。这种预设应考虑到以下几EOMeoUAQD0Rm3P66Sk4fGN4ZR33Bo/HLnbdW1QGY1sA=个方面:首先是立足于学生的现有基础,包括认知水平、体育运动基础等。其次是全面,体育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技能、体能等多个方面。最后是具体,具体化的教学目标便于操作,这有利于检测,否则教学质量就无法保证。
4.4合理选择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选择的教学内容要适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在不同的水平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体育活动有不同的需求。同一水平阶段的学生在身体条件、心理个性、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存在着个性差异。在选择教学内容前,要深入到学生中去观察和分析,了解学生体育兴趣、爱好、态度、个性心理特征、实践能力,同一个内容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和目标,将教学内容分解、分级,让学生选择练习,不一定苛求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严密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在体育教学中有许多教学方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不管采用何种方法,都应落脚于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者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使教学成为一个动态的统一过程。如教学耐久跑这一内容时,为使学生不觉得枯燥乏味,跑时的队形可以多样新颖。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方法。在教学中要立足于学生是“教学之本”。如同一年级的不同班级由于学习基础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教学方法也不能一样:自学能力强的班级可以采用自学法、尝试法;基础相对较低的班级则可以实际操作,采用设疑法等。
4.5增强教学过程的互动性,进行适宜的课堂教学评价。
体育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对话与交流就是师生互动的典范。对话教学是对传统家长式教学的超越。另外,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是实施心理效应的重要环节。有效的教学评价对学生具有点拨导向、解惑释疑、激励表扬等功能,能激活课堂教学气氛,提高教学效率,使课堂更具有活力。当学生取得好成绩时,表扬能让他再接再厉。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日]大桥正夫.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0.
[3]韩向前.课堂气氛初探[J].教育理论与实践,1986,(3).
[4]刘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6]姜振宏.浅谈课堂教学中学生焦虑度的调控[J].教育探索,2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