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探究—知识建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011-12-31 00:00:00陆红娟
考试周刊 2011年85期


  摘 要: 在新课程的现实语境下,初中数学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应当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充满生气的课堂中发挥学习的主体性,汲取知识,完成数学知识的自主建构。作者通过多年一线的实践与探究,形成初中数学“情境探究—知识建构”教学模式,教学程序是:铺垫设疑—探究发现—讨论建构—实践应用。
  关键词: 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铺垫设疑 探究发现 讨论建构 实践应用
  
  初中数学“情境探究—知识建构”课堂教学模式,我理解为课堂教学中,改革传统教学中以书本知识为本位,以灌输传授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方式。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激励学生启动思维,在精心创设的教学情境中,探究问题,并在探究中自然习得新知,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度讨论交流,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并将新知迁移转化为能力,以达到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目的。
  一、铺垫设疑
  数学新课程改革要求数学教师要结合数学学科特点,遵循学生学习数学规律,积极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授课质量。铺垫设疑是“情境探究—知识建构”教学模式的第一环节,就是指教师为学生创设问题探究的情境,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将要学习的数学内容放到问题情境中,以质疑的方式让学生去思考,学生的注意力就会不知不觉地被问题情境所吸引,就会兴致极高地、主动地参与学习,试图解决问题。如我在教学《一次函数》这一章节时,在课堂上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两摞相同规格的饭碗整齐地叠放在桌面上,其中四个碗叠放的高度为10厘米,7个碗叠放的高度为15厘米。
  首先,我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1)请你试着求出y(整齐叠放在桌面上的饭碗的高度与)x(饭碗数)之间的一次函数关系式。
  (2)如果在桌面上再整齐地叠放一摞碗,其中碗有10个,你能求出它们的高度吗?
  (3)如果现在在叠放的每摞碗上都放上一个1.2厘米的碟子,它的高度会不会发生变化?
  在这样的铺垫设疑情境中,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在我的引导下,兴趣盎然地自学本节课知识,并对解决上述问题信心百倍,跃跃欲试。有位哲人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百个问题都有意义。因此教师要精心设置问题,使学生能在教师的引领下逐步实现自己能发现问题,最后解决问题,激活数学思维。
  二、探究发现
  新课标明确指出,课堂要成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舞台,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感染学生,学生就会产生主动探究的内驱力,必然会有兴趣去发掘、去汲取新知。在课堂上通过独立探究、小组研讨、集体交流等形式去获取新知,发现新问题,形成新思维。仍以上述习题为例:学生在解答第一个问题时,在学习一次函数的基础上,得出了问题的解答过程为:设函数关系式为y=kx+b,由题意得:4k+b=10.5(1);7k+b=5(2),解得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