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学生智

2011-12-31 00:00:00樊兆锋
考试周刊 2011年85期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到学校里来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的还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因此,他的主要的智慧努力就不应当用到记忆上,而应当用到思考上去。”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机会,努力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体验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如何巧借学生的智能特点,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的思考、促进学生的探索,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呢?
  一、抓住学生的好奇
  人类具有一种好奇求知的本性。好奇心和求知欲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习的成功而不断地得到发展。特别是学生从小学刚进入初中时,这种好奇便充分地显露出来。他们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充满着好奇,而新奇的东西又往往吸引他们自由或不自由地去看、去摸、去玩弄、去猜测,甚至还会去尝试。这时,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并把这种强烈好奇心看做是一种宝贵的智力资源带进数学课堂。再用数学严密的逻辑性、和谐的完美性深深吸引他们,让他们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现行的教材正是利用了学生这一特点,设计出许多有趣的情境吸引学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好奇心理,也迫使他们为得出结果,去积极动脑思考,动手实践。
  案例:有理数的乘方
  首先通过课件展示珠穆朗玛峰的图片。
  然后让学生大胆猜想:把一张足够大的厚度为0.1毫米的纸,连续对折30次后,它的厚度将超过珠穆朗玛峰。你相信吗?
  由珠峰的高体现出折纸结果的“可信”,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二、满足学生的好问
  好问是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只有满足学生的好问,才能促使学生进一步去学习。平时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丰富材料的提供者,还应多为学生创造好问的条件和机会,并对学生的问题给予赞赏和激励。教师还应具有渊博的知识,这样才能及时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才会点燃学生勤学好问、渴求知识的火焰,才会引发他们更深层次地思考。但此时,教师必须注意教学的艺术性及教学的技巧性,要随时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教学,真正使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而对学生的提问不一定都亲自回答,可以以恰当的方式介绍给学生,即所谓“把学生踢来的球,再踢回去”。经过学生间的研究讨论、思考论证来获得问题的解决,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促进学生的好思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活动的主体、参与的主体,更是思维的主体。学生的思考问题能力只有在自身不断的磨炼中才能积累起来。所以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做到凡是学生能够理解的内容绝不给予提示,凡是学生能通过研究讨论解决的问题绝不替代,取消对学生思维的限制,给他们一片自由的天空,这样,他们就不再会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更多的知识,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渐渐地得到加强。
  案例:6.3余角、补角、对顶角(二)
  首先,课件展示:X型晾衣架、栅栏、风车等图片,观察:这些图片有什么共同点吗?(用两根手指作交叉状)
  1.引导发现对顶角的位置特征
  (1)摆一摆:用两只铅笔把看到的图形表示出来。
  (2)画一画:用数学图形将发现表示出来。
  学生画出两条直线AB、CD相交于点O(如图1)。
  (3)看一看:请同学们观察这两条相交直线,能发现哪些结论呢?
  2.引导发现对顶角的数量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相交线,从中抽象出数学模,然后让学生动手画图,经历观察—猜想—说理,从而使学生认识了对顶角,发现了“对顶角相等”这一性质。通过对问题的层层深入,让学生观察、猜想、归纳,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学习能力。
  四、运用学生的好动
  实践活动本身具有的直观性,往往可以使人在“动”中恍然大悟,在“动”中产生联想,因此,在教学中不但要把实践操作活动作为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一种方法,更要挖掘表象隐含的智能因素,使学生的认知结构进一步优化。
  案例:在学习数轴时,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
  如图一根木棒放在数轴上,木棒的左端与数轴上的点A重合,右端与点B重合。
  (1)若将木棒沿数轴向右水平移动,则当它的左端移动到B点时,它的右端在数轴上所对应的数为20;若将木棒沿数轴向左水平移动,则当它的右端移动到A点时,则它的左端在数轴上所对应的数为5(单位:cm),由此可得到木棒长为_____cm。
  (2)由题(1)的启发,请你能借助“数轴”这个工具帮助小红解决下列问题:
  一天,小红去问曾当过数学老师现在退休在家的爷爷的年龄,爷爷说:“我若是你现在这么大,你还要40年才出生;你若是我现在这么大,我已经125岁,是老寿星了,哈哈!”请求出爷爷现在多少岁了。
  本来解决“年龄问题”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我借助数轴加以引导,让学生操作、思考,木棒的长度就是他们的年龄差这一不变量,从而使学生在问题(1)的基础上较容易解答了问题(2)。
  由此可以看出,只要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操作、试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他们就会在丰富的数学实践活动中讨论、交流获得数学结论。同时,感知、理解知识的过程,也在聚精会神地思考。从而使他们在动中学习、玩中长智,在创中成才。
  五、关注学生的好变
  由于学生年龄较小,自我调控能力比较差,意志很脆弱,思维上“知难而退”、“另觅佳境”的现象很常见。过去常有这种现象:教师上课时自己讲得头头是道,津津有味,可有些学生没有跟上老师的思路,俨然一个局外人。这样的课对这部分学生来说显然是毫无意义的。如果教师不及时改变自己的做法,不关注学生的思考状况,将会给这些学生以后的学习带来更大的困难。教师要让学生经常感受到他们所具有的聪明才智,品尝到收获的兴奋和欢喜,并使他们产生不断学习的动力。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对事情进行分析、比较、综合,达到对事物的清楚认识、对事物发展的正确估价,寻找出最好的解决策略。还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感知、理解知识的过程,注意学生的思维、兴趣、喜好、意志等情感因素。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学生的智能特点,增强课堂学习效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教师付出艰辛的努力,进行不断探索,以便能根据学生思维的特点及认识规律对教学环节、内容作出相应的变动,以适应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从而不断激励每个学生积极探索思考,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