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高考成绩的揭晓是人们谈论的热点话题,他们谈论最多的是某某考生总分多少,是达一本线还是二本线,很少谈及语文成绩。我听后心里每每是“拔凉拔凉的”,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尴尬之余,我想到了人们对语文及语文教学的认识问题。
一、“科别阻隔”把简单问题复杂化
按理说,高中阶段设立的每一门学科都很重要,都关系到学生知识面的完整、知识结构的合理,特别是关系到学生一生的发展,但事实却让人寒心。如我所在的学校,从高一开始课程就分成若干科,除了语文、数学、英语外,其余六科可以任意搭配。我教的是生化班,本来语文是各科的基础,而任课老师不这么认为。在学生和家长面前,老师都说自己所教的科目十分重要。数学老师说:“高考数学极易拉开档次,数学学不好,高考没指望。”英语老师说:“今天,英语的重要性其他学科无法可比,不止考大学,考研究生必需,就是考公务员、进外企等都需要英语,出国深造自不必说了。”化学和生物老师也都说自己任教的学科如何如何重要,非学好不可。轮到我,我说学好语文是立身之本。为什么会出现“自己的筐里都是好桃子”的不正常现象,这是“科别阻隔”现象之一。现象之二是各科教师都严守属于自己的教学阵地。当然,什么课上学生必须学什么,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是即使在课外时间,也绝不容许学生看课外报刊书籍,而这些报刊书籍大都与语文有关。有的老师一见学生看课外的东西就如临大敌,不是没收,就是撕掉,使得有课外阅读兴趣的学生只好如同做贼似地搞地下活动。现象之三是即使是班主任,也很难从心里重视学生语文学习。他们甚至认为,语文不是一天工夫可以见效,所以常常对学生听之任之,不教语文的班主任更是如此。
二、 成绩成为教学评价的唯一标尺暗含“科别歧视”
无论国家如何明令禁止,无论有识之士怎样奔走呼吁,在“升学就是硬任务”的现实面前,学生的文化成绩都是至高无上的。因为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学生在高考中很难得高分。从2006年江苏几个大市的高考状元成绩来看就是如此:南京市朱冰总分680,物理146分最高,语文132分:苏州市顾志琦总分681,化学148分最高,语文132分:宿迁市胡玮玮总分684,物理150分,语文124分。应该说,他们是该省49万考生中的佼佼者,但语文成绩并不高。2003年,江苏高考语文均分只有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