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应试教育下的高中语文教育往往把应付高考的实用主义作为教育教学的指南,忽视学生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教育目的的实现。文化语文应成为高中语文教育的制高点,让学生成为优秀文化的受益者、传承者和建设者;应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实现语文教育传承文化、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目的。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育 文化传承 语文意识
现行高考模式下的高中语文教育,实用主义或多或少还占有一定的市场。应试技巧的讲解与训练还是很多老师和学生上课、学习的重点,甚至有人认为这就是语文学习的全部。诚然,这种思想的产生有其现实的土壤,但从学生素质的提高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看,这种做法是“小道”。《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以全新的教育理念,诠释了语文教育的本质,即培养人的素质,提高人的素养;着眼于人的终身学习,它要求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掌握知识,更要重视学生道德和人格的养成。优良的道德和健全的人格,才是一个人取得成功最重要的基础。
一、牢固树立文化语文意识
“世界上各民族的语言都是其本民族的文化地质层,他们无声地记载着这个民族的物质和精神的历史。学语言,必然与文化血肉相连。语言本身是一种工具,但同时,它又是一种文化,一种语言是一种文化的承载体,对于培育民族精神,孕育民族情结,发扬民族文化有极强的凝聚力。汉语言文字记载着中华数千年的古老文化,这个形体不是无生命的僵硬的符号,而是蕴涵着中华民族独特性格的精灵。”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命脉。培养学生立足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土壤,扎下民族文化的根,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使命。
语文课程标准肯定了语文教育的传统,肯定了语文教育在人的综合素质中的重要作用,这一点应该引起所有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现在,我们往往过多地看重语文教学改革的形式,认为语文教学形式越时髦效果就越好,如果不用所谓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似乎这个老师就不合格。这种观点不一定错,但有些偏激。语文教育的核心不是形式的表现,而是文化的传承和精神的塑造。我们应以传承文化和锻塑国人精神为己任,从内涵发展的角度进行改革和创新,让文化成为高中语文的灵魂。
高中时期是人的精神生活的幼年时期,求真向善是学生的深层心理需求,求知欲旺盛、可塑性强是他们的特点。这一时期学生经历、思想单纯,生活简单的他们正需要思想的启迪、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铸炼,即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与熏陶。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一旦忽视其文化内核,成为应试的附庸,便失去了活力。忽视教材文化内蕴的开掘,就是抛弃我国语文教育与生俱来的优点。当语文“堕落”为一种知识学科时,就失去了它的文化内涵,成为枯燥的文字游戏。因此,高中语文教学呼唤着文化的浸润,为学生打一点“精神的底子”,使他们于潜移默化中修身养性,培育精神,受益终生。
二、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大语文观
生活是语文的源泉,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因此语文教学要突破教室、课堂生活圈,走进大自然,走向社会,让学生在广泛的空间里吸纳独特感受,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形成态度,认识价值。旅游、参观、访问、调查都是学习语文的形式。可以引导学生走向街头、书摊、市场,假期随父母旅游,学生能把生活中的现实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即是语文学习。社会是一个大家庭。人与人的交往,使学生对现实、对生活、对价值的认识不断改变和加深,让学生把社会的体验表达出来,这就走向了与做人相结合的道路。社会的交往,是情感的交往,是做事态度的交往,是价值取向的交往,因此语文学习也应重视交往的过程。在交往的过程中,学生形成了独特的体验。学生很愿意把这种体验表达出来,既反映了作文的真实,又反映了人生的态度。
人文素养的最典型标志是人文精神,但是,现在的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一种功利主义的狭隘的思想:学文科的不学理科,而学理科的又忽视文科的学习。读书就只抱着课本,绝对或者很少涉及课外书籍,更严重的是忽视作品的美学价值和深刻内涵,单纯地学习语法或所谓的基础知识,单纯地追求做题,导致知识面狭窄,目光短浅,写作拟文胸无点墨。他们不能把语文学习同生活联系在一起,对生活现象视而不见,对自己身边的亲情友情视而不见,这就使一些学生变得孤僻、自私、狭隘、冷酷,唯我独尊,不仅导致知识上的残缺,而且导致人格上的残缺,并可能导致一个人发展能力的丧失。
三、探寻实践文化语文的有效途径
第一,更新教育理念,重视文化传承。《语文课程标准》在阐述语文课程的功能时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是对语文课程丰富内涵全方位的揭示和定位,标志着语文课程的一种新的理想境界。把素质教育和人格养成教育放在首位,不是只满足于掌握一些简单的解题技巧,而是真正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情绪情感的认同体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才构成学生个体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坚实基础,夯实他们学好其他课程的大文化根基。
第二,从文化的视角解读教材。“语文教材特别是那些文质兼美的经典性教材文本都是人类优秀文化的结晶,如果看不到它的文化内涵,不能充分挖掘他的文化意蕴,语文教材的功能和价值就无法得到充分体现”。文化语文要求从文化视角考察和阐释课文,就是在课文的题解、注释、分析、比较和讨论等整个阐释系统中把课文的读解重心转移到文学、文化观念与文化教育上来。在文化传统、思想道德、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更深层次上寻求文化的审视点,弘扬课文中的文化意蕴,传承课文中的文化特质,进而开掘作品内在的思想和趣味。
第三,充分挖掘区域文化,丰富语文课程资源。充分开发课外文化资源,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一个新的教育精神。文化语文必然要求语文教学不能仅限于教材中的几篇课文的讲解,而要充分挖掘地域文化中的课程资源。
我们充分挖掘家乡文化的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让学生了解家乡文化,深深扎下民族的根。除了让学生通过文本了解家乡历史名人的故事和种种美丽传说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实地观赏了解实践活动,使学生对家乡文化现象有较为深刻的理解。语文由此拓展开去,不断为语文教学注入鲜活的地方课程资源,从而铸造学生的民族文化精神的魂。
四、正确对待传统语文教育方式
传统的语文教育思想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基本理念,即读写吟诵,其中读是第一要着。学生在蒙学阶段首要任务就是识字习字。第二是诵读,读《三字经》、《百家姓》、《今古贤文》、《千字文》等,然后才是《五经》《四书》、诸子散文,同时习理悟道。习文则是在读的基础上的对对子(又称“课对”),写应景诗,写八股文,几年下来,就打下了语文的基础。传统的语文教育思想体现的是一个基础,这个基础不是为了应付一时,虽然也有功利的成分,但终究学生能够终生受用。但现在学生课业负担沉重,教师也被中考、高考的任务压得喘不过气来,读写这样最基本的训练往往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加之,网络环境下,学生习惯于QQ聊天、手机短信、网络阅读……快餐文化占据了学生大量的阅读空间。学生对传统语文学习中的写作、阅读不感兴趣,加之现在的语文教学改革,往往强调多媒体的运用,而忽略传统的读写听说能力的训练,加剧了漠视传统语文学习方式、忽略学习传统文化的倾向。
师生都要重视阅读和写作这些非智力因素,把语文学习和融物、益智、做人联系在一起。语文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不在于一朝一夕。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学生的诵读,在此基础上强调对作品的理解,这个过程贯穿了对生活的体验和对伦理道德的认同与体验。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不是在课堂上通过老师的讲解所能达到的,而是一个体悟的过程,是阅读主体同阅读文本之间的潜移默化的契合的过程。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人的精神和理念才得以提升。读得多了,心中有了千军万马,有了体验,自然有了思想,自然有了可说之理,也就具备了可辨之思。
文化语文的教育应重视传统语文教育手段的运用和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尤其是阅读经典的教育。教师可以此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学生可以从中积累写作素材。经典文化的学习是个积累的过程,主要的抓手是对古代经典名著的诵读。文化的博大精深与高中语文教学的时空特点带来两个命题:一是经典的选择。每学期指定一到两部经典名著,由教师指导选读或全读。在教学过程中少些机械琐碎的分解式讲授和训练,应更多地从整体着眼进行诵读训练,从完整的作品中反复体味、咀嚼文章思路的流转和细微情感的变化,感悟其中蕴涵的博大思想。它与课本中经典作品的教学配合进行。二是有效的积累方法及途径。对于这些经典名著,我们可以采用下列方法组织:课本中的节选作为读懂原著的钥匙;举办讲座,分专题辅导;课外阅读;在教师指导下撰写小论文,召开读书报告会。
参考文献:
[1]于漪.聚焦在文化认同上.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8-9合刊).
[2]曹明海,陈秀春.语文教育文化学.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