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该文通过对高校图书馆的自我服务机制的现状进行分析,结合社会的发展,提出高校图书馆应该从传统的自我服务体系向开放式的社会服务机制进行转变,并跟踪这一体系的发展变化,研究了如何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在社会服务过程中的核心价值,如何多元化建设其社会服务方式。
关键词:自我服务;社会服务;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07-1701-02
伴随着网络环境的发展,高校图书馆迎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和机遇,也为高校图书馆在社会服务体系中提供了新的接口和方法。在传统社会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主要服务对象是本校师生,因此,这一体制无论是在服务对象,还是在对读者群体的服务内容上,都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构建的服务体系属于高校内部的自我服务体系。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单个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网络连入到互联网中,成为全球网络的节点之一,可以向任何一个网络节点提供信息资源服务,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获得不同形式的服务,这一特征的转变,也从根本上可以形成高校图书馆从传统的自我服务体系向开放式的社会服务机制的转变,而同时,大大提升自我服务机制,构建突破时间、空间限制的服务体系。
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即使跟踪这一体系的发展变化,提升自身的核心服务价值,扩展高校图书馆的社会服务能力。因此,如何扩展高校图书馆在社会服务体系中的核心价值,多元化建设其服务方式和服务理念,也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思考。
1 高校图书馆自我服务机制透视
纵观高校图书馆的“自我服务机制”的理论文献,有两个最为鲜明的特征:一是置于高校教学和科研关系中的自我服务,二是在针对高校师生,图书馆自我信息资源建设能力与资源利用能力之间的,以文献资源利用服务为基础的自我服务。两大特点的本质就是服务特征和服务范围的不同,前者是图书馆面向外来者、及自身的服务分配,后者是图书馆内部的各类建设及配套的服务。
1.1 自我服务评估和保障机制
如果要从实例的角度来剖析高校图书馆的自我服务机制,就需要从自我服务评估和保障机制作为切入点,来深入剖析高校图书馆自我服务机制,原因有三:1) 自我服务评价和保障机制是高校图书馆自我服务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特征。2) 自我服务评价和保障机制集中的体现了服务主体、服务客体、服务质量、服务方式的比重分配问题、服务能力问题、制度建设问题。3) 可以借此来评估社会服务能力,及完善面向社会对象开放服务的方式。
1.2 自我服务现状分析
高校图书馆自我服务机制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对象、资源、技术和特征。
1.2.1 对象
在这一服务体系中,对象主要包括本校师生和图服务书馆工作人员,这两个对象构成自我服务体系的核心和能动性因素。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读者的服务需求也在向着个性化、社会化和互动化的方向发展。而图书馆工作人员,就需要从服务理念上转变过来,要从传统的封闭的、被动的、体力型的服务理念转变成为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多样化的、知识密集型的服务模式;另外一方面,要通过不同的方式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要求服务主体在工作中认真钻研和探索,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发挥专业特长,为高校图书馆从自我服务型的服务机制向社会服务性的机制的转变,做好准备;第三是需要培养创新一时,顺应服务理念、服务方式、服务节奏的变化,善于捕捉变化的契机,善于促进图书馆工作的变革和更新。
1.2.2 资源
传统的自我服务机制主要的信息资源大都以纸质文献的形式出现,但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从馆藏纸质资源向数字化、网络化资源发展,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以往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包括从出版商或数据库商买来的信息资源,还包括图书馆工作人员通过不同的方式所搜集、整理的资源。但是在新形式下,不仅仅是这些,读者的评价、留言、建设的规章制度、各类规范等等信息都将成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2.3 技术
技术是图书馆提供自我服务的手段和方法。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图书馆的建设方式、发展方向、服务手段、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此,在从高校图书馆自我服务机制向社会服务机制转变的过程中,需要一批新型的技术来支撑这一机制的转变。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技术在图书馆的服务体质的变革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但是技术只能作为图书馆提供服务的手段和工具,而不能作为决定性的因素,高校图书馆在利用技术提供自我服务和社会服务的同时,不能忽略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能动性,并结合读者的实际需求,将两者充分融合起来,利用技术这一手段,实现技术人性化。
1.2.4 特征
服务是图书馆的核心业务,自我服务与社会服务本质就是服务,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高校师生、及社会对象的信息需求不断变化,高校图书馆的服务也在不断发展和深化,表现在几个方面:
1) 网络化。现在高校图书馆的联网资源和数字化信息资源收的图书馆的网络化的功能变得异常强大,高校师生和社会对象无须亲自到图书馆享受服务,只需要通过网络就可以享受这一切。
2) 可扩展。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高校图书馆的对象可以依据自身的建设要求,从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等各个方面,进行扩展。
3) 个性化。由于现在网络信息的急剧增加,其中伴随许多无效信息和垃圾信息,读者就需要图书馆能够依据他们的要求,来提供最适合他们的信息服务,以便即使的获得对他们有用的信息,这就要求图书馆建立合理的个性化服务平台。
4) 公开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图书馆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机会,也为图书馆的服务平台的建设提供了更多的要求,通过这一机遇,充分发挥读者的主观能动性,为图书馆建设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带来新的思想。
2 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的认识和思考
这是由于这一系列的变化,就使得高校图书馆具备了为社会服务的各种良好的条件,但是,任何一个机制的转变必须要对信息的机制有详细的认识和思考,并且需要建立一个过渡机制。
2.1 社会服务对象的设置
就目前而言,国内高校的自我服务意识比较强,离真正的社会化还有很大的差距,国内高校图书馆一般在服务本单位的同时很少提供公开资源。有部分允许社会人员、校外个人或校外团体的身份申请服务,但是这些服务一般是有偿、有专业性资源的访问限制,鉴于这一现状,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自身的现状建立一个过度社会服务机制。
将高校图书馆的社会服务对象可以初步分为校友和游客。校友服务主要是针对毕业于本校的校友,为满足其终身学习的需求,提供一个在线使用资源和服务的平台。在具体的操作方面,通过身份认证后,校友可以享受这样一些服务:
1) 书目参考和资料推荐服务;
2) 书刊借阅、电子资源访问服务;
3) 为专业性较强的服务请求提供专家咨询服务;
4) 提供开放性数字化信息资源访问服务;
5) 其他相关服务。
母校图书馆开通针对校友的社会服务,可以使毕业校友的信息需求在熟悉的信息环境中得到满足,一方面可以解决其工作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使他们了解学校的发展,拉近与母校的距离,对于学校的发展也是一个好的机会。
而一般的游客,则可以向他们提供一些开放数据库来开展初步的社会服务项目。
2.2 着力建设社会服务项目
在国内高校之间建立校际合作项目,在与社会企业之间建立校企服务合作项目,在与社会人员之间建立服务合作项目。比如:
1) 少年儿童服务项目
利用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向青少年儿童提供在线学习资源服务,或者面对面文献资源服务,让他们学会利用高校图书馆的知识和资源,利用这些服务项目,帮助青少年学会结识新朋友,学会彼此了解和分享,学会在实践中学习新的知识,学会在乐趣中学习新的技能,帮助他们健康的成长。
2) 校际合作服务项目
充分利用各个高校的地理特征和学科建设特征的不同,构建校际合作服务项目,完善彼此之间的服务缺口,互助互补,促进学校和图书馆的发展。
3) 综合性服务项目
依托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将公共服务和高校优秀的知识,及人类发展的广泛经验综合起来,为公众和外来机构提供发展支持和专业服务。学校未来发展的关键是社会知识的聚集,无论在任何时代,用知识联系学者、学生和社会对象,都是社会及高校发展共同点,而这一点也是图书馆工作的特殊之处,这就要求图书馆需要不断提供优质的和新型的服务,但是单靠自身是很难办到的,需要广大的社会对象的支持。
3 结束语
高校图书馆除了肩负服务本校师生这一本质工作之外,还需要帮助社会对象解决知识与信息方面的需求,让社会对象真正充分利用高校所特有的信息资源和资源资源,也是高校提高自身社会影响力的一个快捷的途径。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高校面向社会对象的服务,尚局限在为社会对象提供有偿服务,而缺乏相应的公众服务,在这方面上需要做出大量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徐克谦.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建设与服务[M].北京:人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