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性学习理论在《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2011-12-31 00:00:00李忠慧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1年26期


  摘要:Visual Basic 程序设计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公共基础课,其知识点多、理论性、实践性强,教学难度相对较大。该课程目标是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机解决自身专业相关的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该文就如何提高VB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达到课程目标,提出基于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强调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体地位。教学实践证明采用这种模式获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VB程序设计;自主性学习;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26-6467-0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已经渗入到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计算机理所当然地成为了现今的必备技能并日益重要。Visual Basic具有简单易学、功能强大、应用广泛的特点,是许多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公共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1]课程目标不仅仅在于拓展学生视野,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考能力,还要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学生是非计算机专业,普遍缺乏相应的知识背景和算法思想,因而对这门课程缺乏兴趣,甚至产生恐惧心理,进入编程状态比较慢。这给教师带来了很大挑战,要求教师探索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对程序的兴趣,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和实践,使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课程内容,进而培养程序分析与设计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1 VB程序设计教学现状
  传统教学上教师的角色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控制课堂。这种灌输式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大大地扼杀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VB课堂教学也不例外。这种模式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普遍反映这门课程难懂。长期的教学研究表明,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很多,主要由以下两方面造成。
  1.1 教师方面
  1) 教学内容
  《VB程序设计》知识点多、许多基础概念枯燥、抽象。传统教学模式以书本为中心,强调先学习语法。一些教师按部就班地传授知识,内容安排不合理,忽视了编程思路的引导。VB实验课上,学生只是机械地输入程序,比对结果,却不知其所以然,缺乏思考、调试、编写出完整程序的训练。学生渐渐失去了学习VB的兴趣,缺乏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教学方法
  尽管现在的教学手段趋向于多媒体化,但教学方法陈旧、单一,仍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这就避免不了“填鸭式”的被动局面。缺乏师生交互,课堂教学显得空洞,师生间缺乏沟通,没有通过提问,做练习或其他方式来活跃课堂气氛,课堂中真正的“对话”几乎没有发生。学生思维跟不上课堂进度,由听不懂到不爱听,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
  3) 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仍然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为主,实验环节占的比例小。学生为了通过考试,精力全部放到了复习练习题上,影响了能力的全面发展。
  1.2 学生方面
  1) 水平参差不齐
  该课程的学习对象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一年级学生。虽然高中都开设信息技术课,但由于面临升学的压力,不少学校把重心放在了高考科目上,使得现在各班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这些使得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不能兼顾到所有学生。
  2) 不重视、学习兴趣不高
  学生普遍认为VB与其专业关联不大,认为会用上网查资料、编辑文字就足够了,VB没什么用,只是为了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才学这门课。学生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认为重要的专业课、考研课程上,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进VB的学习。
  3) 缺乏毅力和自制力
  学生自制力偏低。只要计算机能连上网络,大多学生就在看视频、玩游戏、聊QQ等,只有少数学生在做实验相关内容。学生缺乏毅力,挫折承受力较差,遇到困难就容易放弃,致使教学效果不佳。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解决程序本身枯燥、难懂的问题,一直是广大教师关注的焦点问题。本人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认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改善这种现状,为VB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培养学生程序分析和设计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 基于自主性学习的VB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情景,鼓励师生合作学习,教师由灌输者变为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采取多种指导方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自主性学习,给每个学生成功的机会。这种模式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知识的获得和技能的形成,不是通过教师的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以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为基础,在一定的情景下即社会文化背景,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要突出学生在亲身活动中获得知识的过程,要求课程适应社会的需要,同社会生活直接联系起来,使学生充分了解社会;倡导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者为中心,要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发展程度和不同学生的特点与经验,认为学生认知的主体,是信息的加工者、组织者、创作者,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被动的被灌输的对象;断言凡是立足于直接传播书本知识的教学方法都是不足取的,认为只有采用活动教学才是改造传统教学方法的唯一途径。[4]
  3 基于自主性学习的VB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法
  基于自主性学习的VB教学模式是指从教学目标的设定、学习情境的创设一直到授课的方式、讨论的方式、评价方式等环节都充分考虑学生